晓锦源: 孙悟空的形象来源

文/

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算是家喻户晓了,人们都普遍认为,孙悟空有正义的一面,可以说是一个英雄的形象。

与自己的救命恩师唐三藏一起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到西天拜佛求经。

同时,孙悟空又是一个诙谐幽默的人物,他跟各路神仙、猪八戒及许多妖怪之间的各种幽默言行,为取经生活增添了无数的乐趣。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如何塑造出孙悟空这个形象呢?

大文豪鲁迅认为,魏晋以来,佛教典籍的翻译渐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文人们喜欢其新颖奇异,于是有意或无意中使用,于是这些故事慢慢变得中国化。具体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鲁迅则认为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无支祁,《山海经》中记载:“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其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轻利倏忽”。这些记载大致了解了无支奇是大禹时期的一个妖怪,长得像猿猴,喜欢兴风作浪,危害世间,大禹于是降服他并把他锁在军山下面。这个形象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也十分相似。

 另一位重量级人物:胡适认为,孙悟空来自“印度”。胡适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在史诗《罗摩衍那》中,哈奴曼有四张脸和八只手,又曾经解救过阿逾陀国王子罗摩的妻子悉多,和罗刹恶魔罗波那展开大战。而且,哈奴曼还会腾云驾雾,又机智勇敢,曾经火烧楞伽宫,盗仙草。哈奴曼这个人物所拥有的神奇的能力和孙悟空很相似,而且一些情节又极其相似。

  近代的文学大家季羡林认为,是中印结合形成的,也就是混血说”也称“综合典型说”,季羡林在文革中翻译了印度的《罗摩衍那》一书。 他在《罗摩衍那初探》中指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换句话说,孙悟空的形象是—个受多元影响兼收并蓄的艺术典型。

若我们无法把握以上这些大师们的观点,我们还可以从神话的地域性来侧面验证。所有的神话都是地域性或民族性很强的产物。中国有中国的神话,国外有国外的神话。国内南方有南方的神话,北方有北方的神话。甚至西部的神话都是昆仑山系为主。东方的神话以蓬莱山为主。也就是说神话故事没有大一统的流传。孙悟空也是神话故事,同样带有地域性。  只是文学化了。

我们看孙悟空的筋斗云,是爬的,是一个跟头连着一个跟头的翻滚。跟搞笑没啥区别。这种可爱的形象,与当下的印度特别相似。我们在国内看印度的相关报道,觉得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或媒体有时总在自嗨。喜欢在世界面前装老大。一点也不雅观。

我们看中国的神仙如何驾云,基本都是乘云气,御飞龙。《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庄子眼中的神人,肤白貌美气质好,不食人间烟火,乘云御龙,瞬息万里。肤白、貌美、气质好说的是修外表;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讲的是修内在。道家是讲求内外兼修的。  乘云气,御飞龙看上去都很雅观。这孙悟空的驾云技术是在不雅。这种以实用为主的民间技艺,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

由此我们初步判定,孙悟空由吴承恩塑造,来源于印度是可信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