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乡风民俗 硝烟散尽 "乡音"犹存 (上) 2019年第13期 (总第368期)

硝烟散尽 “乡音”犹存 

——例析屯堡方言保持的明代汉语底层成分

刘文仲

贵州境内有三个汉语方言岛,屯堡话属其中之一(另两个是晴隆喇叭话和天柱酸汤话)。屯堡方言岛的形成,跟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现象密不可分,深深打上了明代屯堡人来源地的历史印迹。

众所周知,屯堡人是明王朝以“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的名义由原居地派出的皇家军队和行政移民的后裔。六百年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中华大地上的“大明遗风”几乎泯灭殆尽,然而,在关山阻隔、经济落后、文化交流缓慢的黔中安顺,屯堡人在其生息繁衍的慢长历史过程中,拒绝和排斥周边民族文化及其后世移民文化的涵化,顽强地保持着许多独立的文化品性与特质,形成了具有独特变迁机制的民俗民间文化——屯堡文化。同样,屯堡方言顽强地保持着许多独立品性与特质,在周边汉语方言(现称西南官话黔中片)的包围下,它好比处于语言汪洋大海中的小岛一般,形成了岛方言的现象。

屯堡村寨 李立洪 摄

屯堡方言与周边汉语方言的差异,除语音上显示的地外元素之外,词汇、语法方面的特征也不容忽视,学界认为“屯堡方言保持着明代汉语许多底层成分”,这一论断绝非空穴来风,可就屯堡人日常话语挖掘典型的例证。本文从笔者业已搜集、整理的语料入手,列举诸例,略作剖析,以飨读者,并就方家之教。

“旗()”的古音今读现象 在屯堡方言中,“旗”字凡用于地名时均念阴平,读作jī(普通话和周边汉语方言均念阳平,读作qí),如白旗堡、陈旗堡、四旗堡、魏旗屯、宋旗屯、元旗屯等等,属方言中典型的古音今读例证。“旗”为形声字,声旁是“其”,“其”的古音为jī,如汉刘邦的谋士郦食其(读为Lìyìjī),用的就是它的古音。明代,这个读音想必在江淮方言里留存,被屯田戍边者带到了安顺,时至今日,一成不变。“旗”作为屯堡村寨用名,自有它的来源。明代屯田戍边,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旗为军屯建制的最小单位。按明代军制,都指挥使司是省级军事机构,其上隶属五军都督府,其下依次设卫、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和小旗,每卫5600人,通常领有前、后、左、中、右5个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领有10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112人,领总旗2个、小旗5个,小旗领兵10人。又据《明史》记载,明代“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有司,而军屯则领之卫所。”这是起初民屯、军屯的严格分界。后来,“屯田旗军由国家拨给土地,配备生产物资,并携带妻子家眷一同前往”,从而形成了军屯转民屯的发展趋势。正因为这样一种“军转民”机制,“旗”被冠以原旗军头领的姓氏或相关特征,用来作为某一屯垦片区或人们居住地的标志性称谓,久而久之,固定为今天的寨名(类似的现象还有以“官”字为名的,如余官屯、马官屯、张官屯、刘官屯、二官寨、贾官堡等)。“旗”一旦成为地名,字音便不易被更改,因此,尽管“旗”在单用或与别的语素组合时,屯堡人已念作qí,但在用作村寨名称时,他们始终保持着古音习惯不变,念jī而不说qí。

屯堡村寨一角 李立洪 摄

介词结构“将起来”的因袭使用 介词结构“将起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情况开始并且继续。这是屯堡方言中特有的句型结构,例如“打将起来”“骂将起来”“哭将起来”“闹将起来”“跳将起来”“吃将起来”“热将起来”“冷将起来”等等。与此同时,它还演化成“(动)+将起”的特殊方言结构,如“摆将起”“搁将起”“坐将起”“睡将起”等等。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及周边汉语方言里边,这个“将”字纯属多余,并且已被去掉而意思不变。无独有偶,“…将起来”或“(动)+将+(动)”的句型结构,竟然在《水浒传》中高频出现,例如该书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宝双越狱 孙立孙新大劫牢》:“两个跳将起来,拿了钢叉,四下里看时,只见一个大虫中了药箭,在那地上滚……两个追将向前去,不到半山里时,药力透来,那大虫当不住,吼了一声,骨碌碌滚将下山去”“(解宝)心中火起,便在厅前打将起来。解珍也就厅前攀折拦杆,打将入去”。这两段描述中,除了“跳将起来”“打将起来”之外,还有“追将向前去”“滚将下山去”“打将入去”,“将”字的用法,与屯堡方言“…将起来”和“(动)+将起”的语法结构如出一辙。难道这仅仅出于偶合?不,这是屯堡话原汁原味保存下来的明代汉语底层成分。《水浒传》成书年代为元末明初,是在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再创作而形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游国恩等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中说:“关于施耐俺,没有什么可靠的历史记载。民间传说他曾参加过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未必可信。但他生长淮北,时代较罗贯中为早,元末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当是亲身经历过的。”由此推知,施耐庵生活在社会底层,《水浒传》的语言基础,乃元末明初江淮一带流行的民间白话(也即施耐庵所能置身其中的语言环境),它跟明初屯堡移民来源地方言(今天屯堡方言的母语)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吻合,或者说,《水浒传》的语言体系,直接就是明初屯堡移民习用的“家乡话”。无怪乎,今天屯堡方言中的这种特殊语言结构,与古典名著中的高频句式,会扣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屯堡村寨街巷 李立洪 摄

(未完待续)

· 作者简介

刘文仲: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语言学会会员,著有《安顺方言土语精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