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人口首次突破千万,而郑州常住人口达到1260万,历史上首次超过武汉。真正的吸纳有质量的人口,促进城市发展,还是要发展产业,提供更多更好的职位和生活空间。作者:闭家锁的红枫(抱朴财经中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部五省的人口普查数据这几天相继出来。长沙人口首次突破千万,而郑州常住人口更是达到1260万,历史上首次超过武汉(武汉常住人口1232.6万人),以人口计算正式成为中部第一大城市。过去武汉人一向喜欢说“中国除了大上海,只有大武汉”。哪怕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最失意的时候,武汉人仍然能用“中部第一”“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名头聊以自慰。可转眼间2020年已到。疫情过后,武汉的人口排名掉出了全国前十,甚至连一向津津乐道的城市面积,在迅速扩张的其他城市面前也不再有优势。
暂且不谈成都南京,我们先谈谈武汉在中部地区的几个强劲对手:郑州和长沙。整理一下过去十年中部五城的人口数据,可以看到郑州的人口涨幅尤为惊人,这首先是由于河南省的人口规模潜力。作为中部人口第一大省,奉行强省会发展战略的郑州人口达到中部第一本就应是理所当然的事。事实上郑州人口目前仅仅达到全省人口的13%,在中部各省属于最低的,这意味着郑州的人口吸附能力还远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当然,仅仅有人口潜力也不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能吸引人的工作机会,那么这些人口潜力永远都不会化为现实。过去十年郑州新崛起的电子信息产业尤其引人注目,郑州富士康2010年7月5日注册成立,到2013年员工数量就超过30万人。以富士康为龙头的电子产业进驻,给郑州带来的数十万的制造业职位,再加上附带的服务业,提供的工作机会超过百万一点不奇怪。2020年,河南成为中国手机生产第二大省。在第一大省广东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河南很好地承接了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2020年的长沙给人的感觉是一座很“潮”的城市。长沙和成都一样善于营造“网红气质”。文和友,茶颜悦色,这些新兴元素和以前的湖南卫视一样,成为长沙城市的形象名片。这一点甚至连深圳等老资格沿海开放城市都羡慕不已。湖南省把发展文化强省作为目标,还有一点优势:长沙的房价低。长沙的房价在15个“新一线城市”中是垫底的。而房价高往往会逼走爱好艺术的年轻人。“当时租金很便宜,6毛多一平方米.....”。在2002年就率先入驻北京798的摄影家徐勇,曾经这样总结他选择这里作为摄影工作室的原因。当时,798还是一片荒废的厂房,之所以后来集中了那么多艺术家,起初的最大原因就是房价低,年轻人的梦想更容易在这里实现。
但也不要以为长沙只是个身娇体弱,连换水都需要找人帮忙的的文艺女青年。要知道,长沙拥有全国第一的工程机械产业,以及领先的建筑施工行业,每年为长沙贡献的产值都超过千亿。长沙中联重科,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和山河智能,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一系列大企业组成了长沙的钢铁骨架。长沙可能确实是个搞艺术的萌妹,但这个萌妹可是学工科的。既有网红经济的滤镜,又有实体制造业提供的收入和工作机会,长沙在过去十年的急速增长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实际上长沙的发展比起郑州更加均衡。其实追求单纯的人口数据增长有很多办法,合并周边的县市相对简单。其次搞优惠政策发动“抢人大战”也至少能出风头。但真正的吸纳有质量的人口,促进城市发展,还是要发展产业,提供更多更好的职位和生活空间。岂不闻“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吸引有质量的人口,配上工作机会,提供入住,让人们繁衍生息。这样的城市成长才是健康的。虽然武汉的人口总量在2020年掉出了全国前十,在吸纳人口方面不如郑州、西安、长沙等显眼,但武汉也有她的优势所在。首先不要忘记,无论是GDP总量,人均产值还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甚至人均消费,武汉都仍然在中部排老大。
从七普的数据来看,如果谈到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武汉的消费-劳动力供给以及教育程度,仍然在中部五城中遥遥领先。
有人会反驳,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多,是因为武汉大学多,而这些大学生毕业后未必会服务于当地。但其实郑州在2018年在校大学生人数就超过了武汉,在同样有大量在校大学生的情况下,武汉每十万人中受大专以上教育人数人仍然领先,说明了武汉多年累积的教育底蕴。另外,顶尖高校决定了科研人才的储备,武汉有七所“双一流”高校,排名全国第四,同样在中部五省中领先。
在今年年初发布的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21年的第一项任务提到“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基础科研,设立了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在北京、上海、合肥、深圳。在这些地方,中科院带头建造了一批国家级实验室,聚集了全国顶尖的科学家,例如超级计算机研究、人工智能研究、5G技术研究等。我们看看美国的国家科学中心——旧金山湾区的硅谷就明白了。硅谷在上世纪70年代建立后,诞生了苹果、谷歌、脸书等一系列世界领先的科研企业。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经济发展也不断加速,成为美国最繁荣的地区。目前旧金山湾区的人均GDP高于纽约,而且领先幅度越来越大。
可想而知,未来几十年,如果武汉能成为国家科学中心,也将诞生一批批新的科技企业,而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自然也将受益匪浅。实际上武汉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2020年的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武汉东湖高新区综合排名全国前五,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这一项甚至排名全国第一。
而最能反映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指标是“技术交易合同额”,武汉2019年是841亿元,排名全国第八,同样领先于中部地区的竞争对手。
武汉的科技研发实力在中部地区首屈一指,先进制造业是武汉的天然强项。在2021年第一季度,虽然因为疫情的缘故经济还未恢复,但在第二产业产值上却仍然力压近些年突飞猛进的成都,更不用提中部地区的几个竞争对手了。
近10年来,武汉的最大支柱产业都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目前发展规模已经突破4000亿。而汽车产业未来的趋势是:在2025年,销售出去的每5台车中,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国务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在国家规划中,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扩大是一种趋势。而目前落户武汉的知名品牌新能源汽车项目却并不多,仅有小鹏汽车在武汉投资建厂。预计2023年投产,产量10万台。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品牌众多竞争激烈,目前小米,百度等IT企业,还在不断进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牌局。可最终只有少数品牌能在惨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武汉而言,要想保住“中国车都”的地位,仅寄托于一二家新能源整车企业是绝对不够的。不管是帮助传统车企转型,还是吸引一流的新能源汽车来汉设厂,武汉都必须抓紧了!(开发区预计在2025年前还要引进2-3家新能源车企,时间很紧)未来10年武汉的发展,不仅仅看人口增长了多少,还是要看能否打造出几个新的千亿级的新产业集群,能否赢得争夺新技术产业链的竞赛。
今纶财经推荐的公募基金优质科技公司组合自成立至今,增长了224.86%(截图时间:202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