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识趣(45):高处不胜寒 识仿练慧眼

一夫之2018-11-13 09:12:58

一块兽面纹残片(图1,以下简称为“本件”):

图1-1

图1-2

从手持残片的比例看,兽面纹佩的原件应约为6*7厘米(高、宽)的佩饰,纹饰为春秋战国时期兽面纹风格。

从工艺方面来看:分别用阴刻线和剔地法雕琢出兽口、眼部位的须毛纹,鼻翼部位的网络纹,鼻头和额头的卷云纹,面颊部位的如意云纹以及边际的鳞甲纹等,加之开孔的管钻特征,所有工序几乎一丝不苟,工艺堪称精致,在如此小面积的玉佩上雕琢如此细密的纹饰,说其工艺已经给人以震撼感觉也毫不为过(图2);玉佩的背面光素,也留下了历历在目的解玉砂打磨痕(图3)。

图2

图3

从用料方面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制玉的地方料为主流,各地基本就地取材为主,所以此玉佩在用料上难以辨识界定,暂不作考辨。

从沁入方面来看:由于图片光线的因素,在识别上可能会产生视觉偏差,但从图1-2可以看出沁色的层次和自然晕散状态。

从型制上来看:周边带出脊牙,基本符合春秋战国的玉牌饰的型制。

从其他方面看:玉佩残件虽小,但是布满绺裂,背面可以观察更清楚细致,有一些裂纹还贯通到玉佩正面,裂开了纹饰,由于裂缝太细无法分辨是裂在工上还是工在裂上(图4)。但是古玉惊裂纹不可仿(参见《古玉学步(2):图说古玉惊裂纹不可仿》),如此密集细裂肯定是自然形成,裂上作工的可能性应该说是微乎其微的。

图4-1

图4-2

综合看来,如此精工的兽面纹玉佩饰,初步感觉至少应看真品到代八至九成。

那么你的看法呢?

……

虽然震撼,但是毕竟还未到开门,还有一二成的疑惑出在哪里呢?

揣摩再三,这个疑惑原来出在须毛纹上了。这件残片兽面纹的须毛纹是采用了典型的游丝毛雕工艺技法。到代真品的游丝毛雕工艺请参见《古玉学步(122):一线识破仿古意一丝不苟真游丝》,这里不再赘述。清人对游丝毛雕工艺的概括“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那是在宏观肉眼辨识所能看到的情况下,实际上真正的古工游丝毛雕微距下观察是:线条有粗细、痕迹有深浅的细微变化(图5),这已经是人工所能做到的极致了。

图5-1

图5-2

图5-3

而回头微距观察本件的游丝毛雕工艺(图6),线条宽窄、深浅一致,绝对平行,并且细部出现连续蹦碴,这就是电脑作工的痕迹留存了。

图6-1

图6-2

类似的电脑仿游丝毛雕工艺并不鲜见(图7),仔细揣摩掌握(参见《古玉学步(89):新仿迥异古砣刀痕迹解读电工雕》)。

图7

其实,本件的工上、型上等负面的仿迹还能列出很多,能否一一辨识出来,全在于是否心静和心细而已,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虽然为仿,但是本件确实已经算仿到极致,属于高仿一列,还有许多方面如精细的网格纹、裂上作工、沁色层次的惟妙惟肖等等,仍然属于高仿的技术所在,不是一般非行业内的人士所能理解透彻的。所以,这类的高仿,应该说药性还是非常之大的。

收藏
举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