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活性污泥模型的应用 Applications of Activated Sludge ...
活性污泥工艺的模型研究作为一门专业至今已经有50年左右的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污泥模型研究水平最高的团队来自南非开普敦大学(Universityof Cape Town),其带头人是Gerrit van Rooyen Marais教授以及他的学生George Ekama教授。当时的活性污泥模型很多仍为手写形式,而且过于复杂,加之当时的计算机能力有限,污泥模型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1982年,国际水协会(IWA)的前身国际水污染研究与控制协会(IAWPRC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n Water Pollution Research and Control) 组建了一个活性污泥工艺设计和运行的数学模型工作组。工作组希望建立一个平台,开发复杂度最小化、面向未来的脱氮活性污泥工艺模型。
▲ 根据 George Ekama教授和 Gerrit van Rooyen Marais教授1978年收集的数据汇总的实验系统数据表
▲ George Ekama教授 (右三) 出席国际水协会 2012年在韩国釜山举办的项目创新大奖(Project Innovation Award, PIA)颁奖礼
工作组于1985年在丹麦的Kollekolle召开的研讨会上制定了建模大纲,并于1987年发布了最终的成果,也就是如今为我们所熟知的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也被称作IAWPRC模型和IAWQ模型。在这期间,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为模型的开发付出了大量时间和努力,为的是建立一个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平台——它将不仅仅是一个模型,同时也是对污水特性描述的一个指导准则,其模型参数设定了一套反映实际情况的默认值。
▲ 一个模型逐步修正完整的过程图(Smolders et al.,1995)
▲ 污水厂模型的流程图 (Meijer, 2004)
ASM1模型在推出之后很快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成为日后其他模型开发的基石。如今30年过去了,已经很少人再直接使用ASM1来建模,但它依然是许多衍生模型的核心。尤其是它的矩阵标记法,促进了复杂模型间的交汇沟通,使得讨论的焦点放在生物动力学的核心部分。
▲ 活性污泥模型的化学计量矩阵的示例表 (Gujer & Larsen, 1995)
在ASM1发布的时候,生物除磷已经在一些污水厂得到应用。由于其还处于理论摸索阶段,所以当时的工作组没有它纳入模型中来。但在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生物除磷的受欢迎程度快速提高,反之也加深了人们对工艺的认识。1995年活性污泥2号模型ASM2正式面世,这一次模型包含了氮和磷的去除。事实上,ASM2在1994年就已经完成,但当时反硝化与生物除磷的关系还没被研究清楚,因此并没有纳入ASM2模型里。然而,随着研发的迅猛进展,许多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模拟中都需要将参与反硝化的PAOs 聚磷菌考虑在内,所以1999年工作组发布了包含了PAOs的升级版ASM2d模型。而与此同时,ASM3模型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TUDP模型也相继面世,它们都将微生物的代谢路径考虑在内,让污水处理模型变得更加透明清晰。
▲ 各种活性污泥模型的年历总览
▲ 四个常见模型的关键特点汇总
ASM模型家族对污水处理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ASM模型家族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了共同的语言,包括了一些术语统一、矩阵制表的准则等。这大大方便了同行的交流。
第二,模型使大家的工作更加高效。它不仅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设计实验,也帮助污水厂的运行人员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污水厂的数据。
第三,模型作为研究的纲领为人使用,帮助人们通过模型发现新的研究需求。
《活性污泥模型的应用 Applications of Activated Sludge Models》这本书的第一版是为了纪念ASM1模型诞生25周年,同时也是对Gerrit van Rooyen Marais教授的致敬,George Ekama教授亲自为该版撰写了序言。2015年,该书推出了最新版本,其对污水处理的数学模型发展史进行了最新汇总,收纳了过去二十多年里ASM模型的实际应用案例,包括模型的研发、污水厂的优化、扩建、升级、翻新和解决实际运行问题。该书内容详实,配图精美,非常值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