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运第一枚举重金牌,许海峰后第二枚金牌,曾国强不该被遗忘
1984年7月29日,加利福尼亚蔚蓝的天,高耸入云的棕榈,风光旖旎的海滩,一片异国情调。时钟已指向六点,奥运会举重第一个项目五十二公斤级比赛即将在洛杉矶马利蒙特大学格斯顿体育馆开始。穿着五光十色夏日服装的人群,像潮水般地涌进举重馆。在人群中有一批日本侨民,或穿着和服,或西装领带,手中拿着“必胜”的标语,准备比赛时呐喊助威。
必胜?是的,赛前,人们普遍认为这个级别的争夺主要在中、日选手之间进行。而日本选手真锅和人是这个级别总成绩亚洲纪录保持者。他的最好成绩为247.5公斤,而中国选手的最好成绩只有237.5公斤,相差10公斤之多。一位日本记者站在一旁评论道:“恐怕中国选手不是日本选手的对手。”
四平方米的举重台上站着一位眉目清秀的中国运动员。中国的国徽在他的胸前闪闪发光。他今年刚刚10岁,身高一米五八,体重不足一百零四斤。
“这是谁?”一个外国人在观众席上问。
“曾国强,”另一个人回答。
曾一一国——强一一?一个默默无闻的来自中国举重之乡一一广东东莞县石龙镇的年轻人。
他站在举重台上,抿紧薄薄的嘴唇,神情略微带有一点紧张。他瞅了一下场内观众,人们都在望着他,一张张友善的、十分有礼貌地笑脸迎着他。有一位美国观众向他打了个“V”的手势,鼓励他。的确,他还从未在这样盛大的国际比赛中同这样强大的对手角逐过。没有。翻开以往的战绩,他只在1983年7月随国家举重队出征过埃及,以105公斤的成绩,获得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52公斤级抓举第二名。那时他才18岁。
现在,他面临的是攀登世界高峰的新的考验。
严峻的考验
作为一个举重运动员,比赛前往往首先是要经受减轻体重的考验。曾国强在16日抵达洛杉矶时,体重56公斤,为了参加52公斤级的比赛,他在十几天内降了四公斤。临比赛的前两天,他几乎没有吃什么东西,最多一餐吃一块牛排。他是一个有毅力的人。奥运村里有各国风味的西餐,有加利福尼亚香甜诱人的水果,大部分都不能品尝。有时他干脆躺在奥运村四楼的宿舍里,由教练黄强辉拿回两个鸡蛋充饥。
7月29日早晨,他称体重时还多0.4公斤,但到下午四点再称体重时已下降到51.7公斤,为他登上52公斤级举重台创造了条件。
电子显示牌显示出:“曾,中国,100公斤。”在一片肃静中,他走到一百公斤的杠铃前,慢慢地俯下身子,握杠,提拉,但因为过于紧张,动作放不开,失败了。回到后场,曾国强对教练赵庆奎说:“下一次我加到105公斤,行吗?”
赵庆奎沉吟了一下,说:“不行。奥运会举重比赛是算总成绩的,先稳在100公斤上,举起来再说。”
赵庆奎经验丰富,足智多谋,胸中自有韬略。曾国强点头称是。
赵庆奎接着说:“你的动作没放开,太紧张。放开点儿,别管别人多厉害,你举你的。”
曾国强第二次上场,将100公斤轻松地举了起来。真锅和人上场,观众狂热地欢呼起来,日本侨民挥舞起日本国旗,他微笑着,频频向观众致意。他开局就要102.5公斤,抓杠,发力,撑起,杠铃稳稳地举过头顶,动作干脆、利索、漂亮,真是名不虚传,压过了曾国强。他在举重台上蹦了几下,颇为喜形于色。来自“龙盘虎踞”的南京的周培顺第一次试举105公斤,失败,但第二次成功了。他又压过了真锅和人。
曾国强上场抓举105公斤。他在开罗的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上抓举的成绩是105公斤,1984年4月在成都的全国举重锦标赛上又抓举过107.5公斤。他弯下身子稳稳地抓住杠铃,猛然发力,呐喊一声,将杠铃漂亮地举过头顶。赶上了。
真锅和人试举107.5公斤,可惜失败了。宫下日出海出场。开局就要107.5公斤,非常自信。他第一、二次试举都失败,而周培顺却把107.5公斤的杠铃举过了头。宫下日出海第三次试举107.5公斤成功。
第一个回合抓举比赛这时结束,领先的是周培顺、宫下日出海,曾国强以105公斤名列第三。
最年轻的奥运会举重冠军
在十分钟的休息时间里,教练黄强辉运筹帷幄,给曾国强鼓劲:“你今晚总成绩只要能达到240公斤,就能拿冠军。按平时的实力,你完全能达到这一水平。”
他又谆谆叮嘱一声:“稳一点。”
也许是降体重过猛的原因,真锅和人那晚的表现有些失常。他挺举以125公斤开局,成功了。宫下日出海将122.5公斤的杠铃举过头顶后,又要了127.5公斤,试举两次均失败,已无缘问鼎。
曾国强上场,他经过了第一场抓举的洗礼,神情似乎轻松了好多,走起路来也不像先前那么拘谨了。他有暇望了一下体育馆观众,人们在对他微笑。他出其不意,要的是130公斤。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当他蹲下抓杠时,观众屏息静气,全场连掉下一根铁钭也能听见。只见他倏地一下发力,大喝一声,把杠铃举了起来,三盏白灯同时亮了,成功!
真锅和人也举起了130公斤,但试举132.5公斤却没有成功。日本观众不得不把他们准备获得金牌时用的写着“必胜”两个大字的横幅悄悄地收了起来。
曾国强要求试举135公斤。黄强辉教练对曾国强说:“你挺举起130公斤,已稳拿冠军。放开干!”
曾国强走上场,观众向他报以热情洋溢的掌声。这时,他已拼搏了三个多小时,已经相当疲惫了。他走近135公斤的杠铃,第一次因为动作没有调节好,失败;第二次,他举起杠铃后,立足不稳,踉踉跄跄晃出四米见方的赛台。显示失败的红灯毫无情面地亮了。尽管如此,加利福尼亚的观众还是报以持久的、暴风雨般的掌声。
19岁的曾国强和周培顺的总成绩均为235公斤,由于曾国强体重51.7公斤,而周培顺为51.8公斤,因而曾国强名列第一,为我国赢得了首日比赛的第二面金牌。
曾国强手持鲜花,站在奥林匹克领奖台上,凝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格斯顿体育馆冉冉升起,热泪盈满了眼眶。这是继上午在奥运会射击场上响起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后,又一次在洛杉矶上空回响。
这位来自新中国的选手是历届奥运会最年轻的举重金牌获得者。
他用带广东腔的普通话对记者说,“高兴啊,真是没说的。”
他是一个谦逊的人,即使戴上了奥林匹克的桂冠,还是那么虚怀若谷。“我水平不怎么高,能到洛杉矶来参加奥运会就不错了,我压根儿没想到拿什么奖牌。”他说。
“这是谁?”一位迟来的外国记者用英语问。
“曾国强。”
“一匹中国'黑马’,”他说。
塞得满满一屋的记者,只听见曾国强在回答问题时说:“今天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El子。”
今天,他为中华民族夺得了52公斤级的金牌,是当之无愧的最高兴的一瞬间。
这时,一位记者问黄强辉:“请问中国选手这次胜利的原因?”
黄强辉教练答:“中国运动员来到洛杉矶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训练,开始时运动量大,但随着比赛的临近,训练量逐步减少,使运动员的体力处于最佳状态。因此,他们在降体重后,仍保持着充沛的体力。”
他接着说:“举重比赛我们第一炮打响了,这对于数德明天参加56公斤级比赛以及我国运动员后面几个级别的比赛,将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另一位外国记者问曾国强:“你今天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曾国强把他浓黑的头发往后一甩,说道,“我赛前感觉良好,我并没想在奥运会上拿金牌,没有思想负担,不背任何包袱,所以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水平。”
冠军的摇篮
回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奥运村宿舍,已是夜里十一点钟,漫步在橡树夹道之中,曾国强心中洋溢着说不尽的欢乐。加利福尼亚的夏夜是温馨的,空气中浮泛着花草令人陶醉的氤氲。
他想到了故乡广州一九龙铁路线上的石龙镇。也许一个人在极度兴奋的时候每每要回忆童年吧,他想起幼时最喜欢吃的石龙的麦芽糖、米粉、糖柚皮;他想起石龙镇上高高耸立的举重馆,一溜十个举重台排开,真是气派得很啊!这是冠军的摇篮,群众性举重活动开展普遍,人们课后、空闲之时就用杠铃,石担、石锁等练习举重。全国举重锦标赛也曾在这里举行过。
“你小时候最崇拜的英雄是谁?”有人曾经问他
曾国强不假思索地回答:“叶浩波。”
1956年6月7日,打破美国选手温奇保持的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的陈镜开,也是石龙镇人。他是中国运动员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接着是叶浩波,陈满林,陈伟强,赖润明等风云人物叱咤中国的举坛。
曾国强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自个儿练举重,1975年石龙镇小学生举重锦标赛上获第一名。13岁那年,他跨进了业余体校学举重。1981年,16岁的曾国强初试锋芒,冲破了全国少年纪录。这是一条多么顺利的道路,可是却饱含了教练卢培辉,陈满林和陈冠湖多少心血!
他记得,一次在广东集训队时和李金河干了一架的情景。他性子火急火燎,好强,李金河在宿舍里和曾国强闹着玩,把曾国强摔倒在床上。这一下子可惹火了曾国强,两人打起架来。教练知道后,狠狠批评了曾国强一顿。他回到石龙镇。离开举重队的朋友们,他感到寂寞难耐。细想一下,他觉得教练的批评语重心长,一片真诚,感到内疚,自此,他加强了自身的品德修养,不再是那个爱闯祸的毛小伙子了。
他记得1983年3月47岁的陈冠湖刚来国家集训队时,对这帮生龙活虎的小青年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跟我练,一定要能吃苦。吃不了苦可以退。能不能?”炯炯有神的目光逼视着每一个人。
“能!”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苦吗?确实苦。每天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下午四点至六点,最大运动量训练,每个人一天负荷的重量不知可以装多少辆载重汽车。曾国强有时一天举起的重量竟达22吨。
在他起飞赴洛杉矶之前,姐姐给他寄来的美好祝愿:“心想事成,一举成名。”临行前,家乡的朋友、同学,那些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对他的期望与嘱托。
他特别想起逝世的父亲,肺气肿过早地夺走了他父亲54岁的生命。小国强是爸爸手拉着手把他送进了业余体校,交给了教练卢培辉。那年,他才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
每天清晨,晨光熹微之时,爸爸就起床悄悄走进厨房,给儿子准备好爱吃的、营养丰富的早点。再去轻轻唤醒熟睡中的儿子,帮着穿好衣服和系上运动鞋的鞋带。他瞧着小国强吃饱吃好后,两人一块出门,消失在黎明前一片蒙蒙亮之中。
然而,今天,儿子夺得金牌之时,他却已离开人间。曾国强想,他的这块金牌应该奉献给他——一这位勤劳的、忠厚的石龙镇食品站的工人,是他第一个用他的远见卓识,帮助曾国强走上了通向奥运会的道路。
在洛杉矶,在这成功之后的宁静的夜晚,远处闪亮着好莱坞的灯光,空中悠悠回响着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的音乐声,但是,这位年轻的奥运会冠军的目光却注视着未来。
1985年的第39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虽然有当时强大对手的东欧国家出席,曾国强仍获52公斤级挺举和总成绩亚军。
1991年底,他开始了自己的教练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