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之五言古诗欣赏(十三)

译文

官邸门前画戟林立兵卫森严,休息室内凝聚着焚檀的清香。

东南近海层层风雨吹进住所,逍遥自在池阁之间阵阵风凉。

心里头的烦躁苦闷将要消散,嘉宾贵客重新聚集济济一堂。

自己惭愧所处地位太过高贵,未能顾及平民百姓有无安康。

如能领悟事理是非自然消释,性情达观世俗礼节就可淡忘。

鲜鱼肥肉是夏令禁食的荤腥,蔬菜水果希望大家尽管品尝。

大家躬身饮下一杯醇清美酒,抬头聆听各人吟诵金玉诗章。

精神愉快身体自然轻松舒畅,心里真想临风飘举奋力翱翔。

吴中不愧为文史鼎盛的所在,文人学士简直多如大海汪洋。

现在才知道大州大郡的地方,哪里是仅以财物丰阜而称强?

注释

⑴郡斋:指苏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燕:通“宴”。

⑵兵卫:持执兵器的侍卫。森:密密地排列。画戟:因饰有画彩,称画戟,常用作仪仗。唐刺史常由皇帝赐戟。戟,一种能直刺横击的兵器。

⑶燕寝:本指休息安寝的地方,这里指私室,即上“郡斋”。此燕字也通“宴”,但义为休息。清香:室中所焚之香。唐李肇《国史补》云:“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在焚香扫地而坐。”

⑷海上:指苏州东边的海面。

⑸烦疴(kē):指因暑热产生的困顿烦躁。疴,本指疾病。

⑹居处崇:地位显贵。

⑺斯民康:此地的百姓安居乐业。

⑻理会:通达事物的道理。

⑼达:旷达。形迹:指世俗礼节。

⑽时禁:当时正禁食荤腥。

⑾幸:希望,这里是谦词。

⑿聆:听。金玉章:文采华美、声韵和谐的好文章。这里指客人们的诗篇。

⒀神欢:精神欢悦。

⒁吴中:苏州的古称。

⒂群彦:群英。汪洋:原意水势浩大。这里指人才济济。

⒃大藩:这里指大郡、大州。藩,原指藩王的封地。

⒄财赋强:安史之乱后,天下财赋,仰给于东南。苏杭一带是中央财政的重要支撑。

鉴赏

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所作。燕集诗,是一种“应用诗”,应酬意味甚重,然而这首诗却不同凡响。它既十分得体,又典型地表现了诗人当时领袖东南诗坛的气度,及其淡远中见闲雅雍容之致的创作个性。此诗可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为开头六句,写宴集的环境,突出“郡斋雨中”四字。兵卫禁严,宴厅凝香,显示刺史地位的高贵、威严。然而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原由。宴集恰逢下雨,不仅池阁清凉,雨景如画,而且公务骤减,一身轻松。再加上久病初愈,精神健旺,面对嘉宾满堂,诗人不禁喜形于色。寥寥数句,洒脱简劲,颇有气概。

第二层为“自惭”以下四句,写宴前的感慨。“自惭居处崇”,不单指因住处的高大宽敞而感到惭愧,还包括显示刺史地位的“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等因素在内,因为这些更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当然,“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诗人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及“居处崇”对比,这是很自然的。他以前早就说过“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和“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观田家》)等语,把自己所得俸禄与农民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深感不安,这种深刻的认识,来自他历年担任地方官所得到的感性印象。

但是又将宴饮享乐了,解决这种心理上的矛盾,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老庄思想了,于是,“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会老庄之理而遣送是非,达乐天知命之性而忘乎形迹,用这种思想去麻痹自己,可以暂时忘怀一切,心安理得地宴集享受,不必再受良心的谴责。韦应物亦不能免给。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病。

第三层为“鲜肥”以下六句,写诗人对这次宴集的欢畅体会。这次宴会,正值禁屠之日,并无鱼肉等鲜肥食品上桌,而是以蔬果为主。这说明与宴者的欢乐并不在吃喝上,而是在以酒会友、吟诗作赋上。诗人得意洋洋地说:“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他一边品尝美酒,一边倾听别人吟诵佳句杰作,满心欢快,浑身轻松,几乎飘飘欲仙了。

第四层为最后四句,诗人悟得,自己拜领君命守土大藩,治理东南财赋之地,其实还不足幸,最幸运的是东南人杰地灵,文史兴盛。这一结尾既承上申足情趣,又隐含作为州守,当以文教兴邦的深意,而在结构上,更上应全诗的枢纽——“烦疴”至“未睹”四句,在切合燕集诗体制的同时,有无尽余味。

这首诗不仅艺术水平较高,更表现了作者居安思困的襟怀。“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推己及人,居安思困,一饭不忘来处,这是他关心民情、搞好政务的动力。而这,正是《诗经》以来“缘情体物”的优良传统的继续。

译文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注释

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

去:离开。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泛泛:行船漂浮。

归棹: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残钟”句:意渭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此:此处。为别:作别。

还:再。

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鉴赏(一)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诗人与元大的感情很深,他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此诗前四句写离情。“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此诗“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非常著名。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可是船终于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了。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情色彩是异常强烈的。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船已“泛泛入烟雾”,渐行渐远,可是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这两句“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唐诗别裁》)。表面平淡,内蕴丰厚,正是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赏析(二)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整首诗的笔调都是含蓄的,诗人有意遮掩自己过分哀伤的情感,表面平淡,内涵深厚。

此诗首联“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诗人自述怀着离别有人,内心充满“凄凄”的别情。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其中“泛泛”二字,让人仿佛看到诗人一颗惆怅若失的心就如同漂浮在烟雾笼罩的水面上的客船,景物不自觉地染上了诗人的情。

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体现出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其中“残钟”写声,“广陵树”写行,钟声越来越细,树影越来越小,诗人离广陵、离友人越来越远了,友人留在钟声袅袅的烟树背后。世人的离别之情背景物全然引出。“残钟广陵树”五个字能够表现出诗人与元大离情别绪的特殊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拢过来的诗情分不开的。这便是客观的形象受到感情的色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

接着“今朝此为别”四句抒发感慨。诗人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开自解:世事本来就不能由个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随波逐流,不能自已。这样既是开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在这平平淡淡的抒情中,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思考。

(0)

相关推荐

  •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世事波上舟

    每天晚上有一次唐诗日课,提前预习的功课.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公元763年,韦氏 ...

  • 世事波上舟 幽人自来去

    [品诗小语] 世事波上舟 幽人自来去 中条山客 1.世事波上舟--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品读 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时曾经游玩广陵(今江苏扬州),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位元姓校书郎,两人感觉非 ...

  • 《闲谈白诗:洛中偶作》

    原文如下:                 洛中偶作 五年职翰林,四年莅浔阳. 一年巴郡守,半年南宫郎. 二年直纶阁,三年刺史堂. 凡此十五载,有诗千余章. 境兴周万象,土风备四方. 独无洛中作,能不 ...

  • 《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七十九首《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韦应物)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中唐·韦应物·五言古诗]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

  • 韦应物写的这首送别诗,看起来平淡质朴,内蕴却丰富至极

    古往今来,离别便是一个略带伤感的话题,它就像是一片乌云笼罩在人们的心间.每个人都曾历经过分别的痛苦,那种伤感的场面真是终身难忘.面对分别,王勃写下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豪情 ...

  • 李升华七言绝句 钟声

    钟声 曙鼓时传警夜钟,沉声撞月远千重. 戍边将佐听闻后,泪眼悲看玉柄龙. [注释]读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诗,依韵而咏别事.原诗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 ...

  • 韦应物很经典的一首五言律诗《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短短8句话,成送别诗中千古名篇

    文/顾无 [引觞漫谈] 前几天看了戴建业教授一期谈论唐代诗人的视频,说英国的学者对于唐代诗人,也就是男性之间显露出来的深沉而真挚的友谊感到不可理解,言下之意还有怀疑唐代诗人之中"同性恋&qu ...

  • 《唐诗三百首》五言古诗6卷 选50篇古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目录: 五 ...

  •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 (8卷) 选入79篇古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目录: 五 ...

  • 《唐诗三百首》之五言古诗欣赏(十五)

    译文 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 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 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 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 ...

  • 《唐诗三百首》之五言古诗欣赏(十四)

    译文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注释 寄:寄赠.全 ...

  • 《唐诗三百首》之五言古诗欣赏(十二)

    译文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 ...

  • 《唐诗三百首》之五言古诗欣赏(十一)

    译文 我寻幽探胜的心意没有定止,随着一路看见的景色生发不已. 晚风吹送我的行舟,沿着开满鲜花的河岸荡入溪口. 星夜又转过西边的山岭,隔山仰望天上的南斗. 潭底升起溶溶的烟雾,林中月亮仿佛低落在行舟的背 ...

  • 《唐诗三百首》之五言古诗欣赏(十)

    译文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 ...

  • 《唐诗三百首》之五言古诗欣赏(九)

    译文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 ...

  • 《唐诗三百首》之五言古诗欣赏(八)

    译文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