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张小方桌

一张小方桌

“日出又日落,深处更深处,一张小方桌,有一荤一素。”听到这首歌,我的脑海中叠印出母亲忙忙碌碌的身影,低沉哀婉的旋律把我的思绪带到了很久的年代,仿佛这首歌写的就是我的母亲。想起母亲为我的付出,心痛得不能自已。

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像样的家具,仅有一张小方桌,一家人吃饭用它,过年的时候蒸馒头,和面、包馒头都得用这张小方桌。蒸好馒头整整齐齐地摆在小方桌上,那是我们家最美的风景,预示着那一年的年景美好。有时候荒年歉收,连白面馒头也难办到,小方桌上出现的是稀饭照人影,有些年蒸的是山芋干面馒头,既黑又粗糙,没有白面做馒头,母亲就会用黄豆、玉米面做窝窝头。小方桌上呈现不同的颜色,我们家的生活状况在小方桌上显示得淋漓尽致。

小方桌也是我读书学习的书桌,一家人吃过晚饭,母亲收拾碗筷,用抹布抹干净桌子,我铺上报纸,在上面做作业、搞摘录。那时没有书可读,有的是《新华日报》《盐阜大众报》。我抄的大多是报纸上的短评和社论,这让我爱上了文字,喜爱文学。尽管我做事粗心,但写作绝不含糊,总是字斟句酌,这个习惯就是在小方桌上养成的。有时母亲忙完了,也会坐在方桌旁做针线,看着我认真抄写文字,她感到很欣慰。那盏昏黄的油灯下,映射着我们母子的身影,氤氲着贫困中的温馨。母亲从来不会唠叨要我怎么样,看到我认真的样子,她表现出高兴,母亲高兴,我的表现就会更好。

那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连一荤一素也很难遇见,让我记忆深刻的有三次,母亲为我准备可口的饭菜。第一次是我小学升初中,那时提倡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我应该上六年级了,可是小学要变成五年制,我们又没有其他学校去读书,就重读了一年五年级。那年初中招生就在我们小学,老师还是原来的老师,所谓小学戴帽初中。母亲认为,我由小学升初中,就是初中生了。考试那天,她半夜起床,为我准备了饭菜,家里有的是鸡蛋,但考试是不能吃鸡蛋的,她就为我烧上一顿白菜烧肉的饭菜,那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虽然小学升初中是直升的,但母亲还是郑重其事地为我准备一顿饭。至今我也想不明白,那时家里没有计时的工具,母亲凭什么能够每天准时地喊我起床,吃饭过后去上学,母亲没有一次不是到点的时候,就喊我起身,我也没有一次迟到过。就是现在我在单位上班或者外出乘车,总是提前到达,这种习惯的养成,多半是小时侯母亲锻炼了我,使我养成了守时的良好习惯。

第二次是我考高中那年,经过大队审核推荐,参加高中升学考试,这是要淘汰一些人的。母亲格外重视,她在地里劳动,告诉人家我明天要考试,得准备早上的一顿饭。一位同样要参加高中升学考试的同学母亲,很为难地说,家里实在准备不了米饭、猪肉。母亲慷慨地说,到我家吧,一个人也是忙,两个人也是忙,大不了多添点水。农村人的大方体现在左邻右舍相处的关系上,在他们中间流行着这样的口号:“来人莫揪嘴,锅里添瓢水。”那天半夜母亲就摸索着起床,不一会屋内飘散着猪肉的香味和煮饭的热气,等她准备好了,喊我和那位同学一起吃。母亲没有也不会嘱咐我考试要注意什么,有的是她期盼的眼神,她默默地为我竭尽全力做她能够做到的事。事后我知道,那顿饭是母亲向别人借钱买的猪肉,多么善良的母亲!

第三次是我参加高考那年,要到几十里以外的县城参加考试。母亲像忙节似地忙碌着,她提前一天准备着我出发时的早餐,默默操持着,我竟然插不上手,帮不上忙。等到饭菜端上小方桌,伺候着我吃完,她才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她不无惭愧地说,要是能给你带上几个粽子就更好了。可是她真的没办法办到。所幸那年我考上了,母亲始终紧锁的眉头舒展了,开心地笑着说,巴出头了。母亲一辈子忙碌,却从来没有掌管过钱,家里有了收入,父亲在世,交给父亲,哥哥长大了交给哥哥。我结婚那年,刚工作,手头也没钱,母亲把她辛辛苦苦饲养的一头猪卖了,得了一百二十元,全部交给了我,可是我竟没有给过母亲这么多钱!

在我离开家去学校报到的那一天,母亲同样早早地起身,张罗着我和送我出行的两个弟弟的早饭,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只顾着我的前程,却从来没有顾及母亲的情感。在父亲生病和去世的日子里,是母亲用她孱弱的双肩撑起我们的生活,要不是她的拼死拼活,怕是不会有我的今天,可是我却忽略了母亲的感受。只是在她去世以后,常常想起她的坚韧和毫不张扬地为我们默默奉献,母亲为我们的成长耗尽了心血。

在我高中毕业回乡劳动的日子里,偶尔来一两个同学,母亲也会热情地擀面条,让我和同学围着小方桌热乎乎地吃上平时不容易吃到的面条。有的时候家里真的拿不出东西可招待,我还表现出不高兴,惹得母亲默默流泪。看到母亲流泪,我意识到错了,可又不好直接承认错了,只好让母亲歇会儿,她是闲不住的。我用让她歇会儿,表示我对她的理解,以后我不再打肿脸充胖子约同学来家里玩。

《一荤一素》这首歌听得我心灵震颤,几欲落泪,再次唤起我对母亲的思念,想到她忙忙碌碌的一生,却没有享受一天的福,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候,她还梦想着等家乡通上电,再多养头猪,也拉上电灯,买个电视。在她去世的那一年,我们村家家有了电视,母亲没有等到这一天。

岁月流转,年复一年。那张小方桌历经沧桑,桌面裂开很宽的缝隙,四角也不再棱角分明。后来母亲置办了一张大桌子,那张小方桌就派不上什么用场,长年放在大桌子底下。我离开家几十年,几个兄弟也先后进了城,不知那张小方桌归向哪里。可是它承载着浓浓的母爱,凝聚着我们一家人的悲欢喜乐。那张陪伴我长大的小方桌啊,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月儿明,风儿轻,你又可曾来过我的梦里。”想起母亲,我愧疚,我痛悔,为什么在她生前,没有给她煮上一顿可口的饭菜,哪怕是一荤一素也好!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张达富,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报》《江苏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散文二百多篇。作品大多抒写亲情、人生感悟,为学生示范作文,形成了亲和、平实的文风。散文《教书的日子》(团结出版社出版)《不是为了告别的追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李端芹丨梦回食堂(散文)

    凌晨做了一个梦. 一片绿茵茵的草地,又像一口冷清的教室.眼前一张方桌.桌上一只瓷碗,碗里稀稀拉拉漂浮着几片菜叶,没有一点热气.我逡巡左右,几位高中好友.喊他们喝汤,他们也不理,我再喊,还是不理.我急得 ...

  • 生活没有亏待我(散文)

    生活没有亏待我(散文) 飞翔 我的读书阶段恰好是文革十年,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老师的大字报,初中一年级停止学生串联.读高中阶段正是恢复国民经济,重视教育.那一年代的人经历了破四旧,立四新的文化运动,村头 ...

  • 301-400篇目录

    序号 书名 分级 301 <少爷> 初中 302 <男孩> 初中 303 <道连·格雷的画像> 高中 304 <乡关何处> 高中 305 <认知盈 ...

  • 【美文选萃】赵光华 | 开学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赵光华,山西永济人,71年出生.网名:牧笛.黄河号子.生长在黄河岸边,因此听惯了船工的号子,自幼受父亲熏陶, ...

  • 一张小方桌,一荤又一素

    一张小方桌 围坐着一家老小 一桌团圆饭 寓意着阖家团圆 中国地域辽阔 各地文明.地域性 以及各地人民 对美食的定义 使得各地年夜饭各有不同 每个地方都有着年夜饭上 必吃的经典代表菜 代表着不同的寓意 ...

  • 【滋水 · 散文】 张小荣:老屋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361期︱ 编辑︱马晓毅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 ...

  • 【西南文学•散文】张季平/四川/资中冬尖(资中小东门系列)

    西南文学·散文 --微刊总第1391期--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作家简介] 张季平,原 ...

  • 【西南文学•散文】张季平/四川/回归的俗情乡风(资中小东门系列)

    西南文学·总编推荐 --微刊总第1379期--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作家简介] 张季平 ...

  • 张小华/我的母亲我的妈(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我的母亲我的妈 张小华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莎士比亚说,容忍是最大的智慧. 孟子对忍耐的解读更加深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 张小华/我的八零后弟媳(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我的八零后弟媳 张小华 不知不觉2018年已经成为往事,曾经被吐槽为"小皇帝"."小公主"的八零后,全都 ...

  • 【三秦文学】张小鹏:【开卷有益——漫谈读书的好处】(散文)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三秦文学 开卷有益--漫谈读书的好处 作者:张小鹏 小学三.四年级时,最头疼的作业莫过于日记和周记,总是想不通那些被老师当众表扬的同学,他们的日记怎么就不是"流水账&quo ...

  • 散文 | 张小苏:再见!心在远方的二湖!

    作者简介 张小苏,1953年生于北京.在山西太原完成小学和少半个初中教育.之后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后,努力补足学业.197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此后长期担任编辑工作,先后供职于山西画报社.山西文学月刊社 ...

  • 【大荔文学·散文·张小亚】那些幸福的时光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247 那些幸福的时光 文/张小亚   大约三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那时我们刚刚从蜗居的公房搬到父母建好的新居.新建的房屋位于县城东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