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金秋拾韵在宝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金秋拾韵在宝地
吴秀云||福建
2019 年11月3日,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我随《漳江文学》采风团一起来到云霄县马铺乡宝洞&宝石两个自然村开展采风活动。
汽车蜿蜒行进在通往村庄的水泥路上。尽管道路不如县城的主干道宽阔、笔直,但较之以往尘土飞扬、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状况已经好太多了。
采风团的大红旗帜引领着大家行走在通往宝洞村的道路上。沿途,旧平房与新建的楼房相互交错,一片和谐。
行走间我在一房屋外墙上无意中发现了“卫生之家”标志牌。可见,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问题也得到了重视。
走在通往宝洞土楼的水泥路上,远远就望见对面有座红瓦黄墙的建筑——公厕,瞬间完全颠覆了以往我对农村厕所的印象。
沿公厕旁的台阶而上,右边是两间高低错落的平房,其中一间外观破旧。好奇心驱使我趋近而视。原以为是牛棚或猪圈,却居然是个杂物间,铺着水泥的地面,显得干净整洁。
旧平房左侧的台阶再上去就是土楼了。外表破旧不堪,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进入土楼一看,偌大的土楼已经没有了想象中的热闹。大部分房子已经没有人居住,庭院中间堆放着杂物。更为突兀的是土楼里有的房屋被拆掉,修建成了楼房。
我莫名的一阵伤感:这见证了诸多历史的土楼,如今已面目全非。
在土楼里随意逛了一圈,绕回时多了位坐在阳伞下喂鸡的老太太。鸡群四处走动给院子带来些许生气。
土楼围墙外有一棵茂盛的莲雾树。几位农妇正在采摘莲雾,我们便走过去观看。她们极其热情地邀我们品尝莲雾。
成熟了的莲雾尝起来清甜多汁。将它倒立在桌上,仿佛一个火红的陀螺,十分惹眼。莲雾树下满地的落果不禁让我想起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它们肥沃了树下的土地,兴许来年这棵莲雾树的长势将更喜人哦!
品尝过莲雾之后,我看到她们袋子里装着刚摘下的新鲜莲雾,就想买些带回去让家人也尝尝。她们说原本这些莲雾采摘下来是打算自己吃的。听说我们想买,便也欣然同意。
卖莲雾只是她们一个随意的行为,却让我感慨不已: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她们已经不必依靠这些果树维生了。
等采风团的文友全部抵达后,接待我们的村干部便带着大家一起体验采摘莲雾的乐趣。有的树上摘,有的树下接,大家伙都开心极了。
莲雾有多种颜色——熟透的呈红色,半熟的呈粉红色,而未熟的则呈浅绿色,颜色都不一样。一挂莲雾中这几种颜色夹杂在一起,美不胜收!
大家纷纷提着到手的莲雾拍照留念。回来的路上,我手里提着一串莲雾,边走边欣赏,好不得意!
莲雾树旁是条石板路。其间山花烂漫,让人以为此时依旧是盛夏时节。
参观完土楼,采摘过莲雾,我们余兴未尽。听说山上还可以摘青榄、柠檬、金枣等果实,就乘兴朝山上进发。
成群结队走在通往山上的田埂路上。大家沿途手拿相机,随意拍照。俗话说“螳螂捕蝉,麻雀在后”。瞧,正在为别人拍照的唐老师,如今却成为我们照片中的主角了。
大家边走山路边观赏。最先吸引我们的是一棵杨桃树,杨桃树干上长着为数不多的果实。半山腰上的一处竹子搭建的棚屋铁将军把门,挡住了去路。这是通向山上的近道。没办法,大家纷纷出谋划策,希望找到最佳路线。
后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沿另一条路上山。这条路明显比较崎岖,不一会儿,有几个人坚持不住了。于是,他们中途折返,我们几个继续往上。
最美的风景在顶峰。虽然最终因没有直通山顶的路,我们没能到达顶峰,但沿途我们一路采摘柠檬、柚子,收获了满满的喜悦。
柠檬树往上,也有一间可以纳凉歇息的竹棚小屋。最为亮眼的是一面竹墙上竟然挂着一幅毛主席画像,旁边还有他的亲笔题词——“实事求是,力戒空谈”,足见毛主席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听说今年柚子丰收了,但是价格便宜得很,甚至不抵雇人采摘的工钱。于是,尽管许多柚子都成熟了,果农们却干脆不摘,任由许多柚子烂在田间。
我在体验摘柚子的同时,心里也不由得感慨农民朋友的生活不易。他们每天在田间辛勤劳作。但是待到收成时节,问题就来了:收成好则价格低;价格高则收成差。总之,收入相当有限。难怪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都不愿留在家乡。为了生活,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将孩子留给家里的长辈照看,自己则远走他乡去打工。由此也导致了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长辈对孙辈的溺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等等。
看着这熟透了的又大又圆的柚子,我心里觉得甚为惋惜。我和姐姐将摘下来的柚子肩抱手提,费力却充满成就感地走在通往村部的路上。
快到村部时,一位上了年纪的农妇告诉我们,说我们手中这四个柚子只有一个能吃。顿时,我们手中的柚子仿佛成了“鸡肋”。更为夸张的是,由于柚子重,提的时间长,吃午餐时,我端碗的手都还颤抖着呢。
因为只顾为别人拍照,结果我和姐姐一起成功地掉队了。等我们赶到村部,其他人早在喝茶吃果子了。桌子上除了柚子,杨桃,还有黄金枣,简直就是一个成品展示会。
稍微休息之后,大家打道前往宝石村。离开宝洞村的一路上,我还看到不少其它土特产。
看到两位美女身后那棵葱郁的大树了吗?它仿佛一棵迎客松,迎来送往。给大家来一个近距离的镜头瞧个仔细——原来这是一棵高大的青榄树。青榄树对面是青枣树,棚架上生长着未成熟的青枣。再往前走,是一大片香蕉树。又途经一户农家门前的庭院,我还看到了许多收割下来的排列整齐的香蕉串。快至村口时,在一拐角处的屋檐下,我甚至看到一担刚收成的生姜。
回眸处是一排古旧的平房。同行的高老师说,如果将这些老屋画出来会很美。这是他从画家的审美角度来看待这些建筑——它们都是画家的创作素材。
宝石村村部前面很开阔,旁边还有一处凉亭。显得比宝洞村村部更敞亮。
同行的文友开玩笑问:“你觉得宝洞好还是宝石好呢?” 我说,当然是“宝石”好了,因为宝石明显可见,而“宝洞”里有没有宝石还是个未知数。
玩笑归玩笑。无论“宝石村”还是“宝洞村”,俩村都有“宝”字,所以都是天赐宝地。
在宝石村吃到了地道的大锅咸饭,味道好极了。吃咸饭居然还有配汤菜,很丰盛的感觉。就餐时我无意中还发现墙上挂着很有年代感的两个蒸粿架子。
午餐后休息一会,我们来到双过山。水泥道边有一棵大树,干枯的树干顶端居然冒出一簇嫩绿的新芽。站在大树下远眺,对面的山上,蓝天白云映衬下的一排排林木犹如列队整齐的士兵;水泥路两旁还有高大又茂密的竹林。我们在此拍了张合照,留下美好的回忆。
继续驱车折回传说中的蝙蝠洞。沿着小径拾级而上,看到石洞外侧居然还有个土地庙。站在蝙蝠洞后面远眺,远处是蓝天白云映衬下连绵的群山,近处较为密集的几处建筑物则是村庄。俯瞰则可见郁郁葱葱的树林。
美景是绝对不可以辜负的。大家纷纷以大自然为背景,在洞前洞后,或独照,或合影。台阶上厚厚的一层落叶似乎在提醒我们:尽管山花依然烂漫,但秋天确实已经到来。
秋叶踏下去的感觉很松软,但也容易打滑。所以下山的一路上大家都小心翼翼。
在蝙蝠洞外远眺时可见一座圆形建筑。当我们将镜头拉近时,原来是座土楼,外观保存较为完好。远观不如近看,大家都想真正去一睹为快。这座土楼名为“下城楼”。我们饶有兴趣地进去参观——这座土楼,无论内外都比宝洞村的土楼完好许多。土楼内仍有些居住的人家。在征得房主同意后我们几个人进入房屋内参观。房屋共三层,有木制楼梯直通二楼。我们可以站在二楼阳台上俯瞰土楼全貌。
参观完这座土楼,今天的行程也全部结束了。尽管此次采风只有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但收获颇丰。一连几天,我的心里都是美美滴,如同这大好秋色一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吴秀云,70后,福建省云霄县元光中学高中英语老师。性格开朗乐观,喜运动、爱读书,偶尔听听音乐跳跳舞,写点文字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责任编辑:汤燕萍 孔秋莉
美术编辑: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