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云翔《中国画虚实与空间关系的探索》
遥看巫山十二峰·施云翔作
施云翔课堂讲座录
西方绘画色彩原理以红、黄、蓝三原色而建立, 而中西绘画的共同基本理念是以建立黑、白、灰三大关系为绘画三度空间层次为原理。而中国画还有各种关系的存在和延伸, 如黑白关系、阴阳关系、虚实关系、空间关系等等……概括来说中国画包含的哲理性最直接的表现, 就是矛盾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能把握绘画的大关系和对画面有整体协调的能力,这就需要一个艺术家必备的艺术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后山红岩村·施云翔作
开初我们在学习古人笔法临摹范本的时候,首先是范本的图式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以自己的审美取向选择了某一幅自己喜欢的画来临摹学习。当然, 你不喜欢的东西就不会感兴趣。而不感兴趣的东西, 你就没有要学习研究的冲动,因此, 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是艺术的形式美。由于初学者还停留在艺术审美认知能力的初级阶段,因而挑选学习的范本图画很重要, 建议以历代名家经典作品为好。当然, 不是大师名家的东西,也不能说不好,宋画中有些佚名的作品笔墨虽然没有名家精到,但图式开合或虚实大关系的处理很好,我认为可以借鉴和学习。
的确,学习中选择好范本和好作品很重要。如果要挑选好画来临, 那好画的标准是什么?常有学员问你这好画到底好在哪里?一时很难对答。然而归纳起来,不外乎有几个重要看点。我认为好画首先要具备四个条件: 第一风格要显大气,第二笔墨要有韵味,第三法度要有虚实,第四构成要有空间。凡符合以上条件即皆是好画。
野桥渡流水·施云翔作
我们看一幅画拿第一个标准去衡量,看它的风格是否有大气象, 气象是否高华, 画风是否洒脱流畅, 有没有娇柔造作之处, 健壮而不粗犷, 细密而不纤弱, 这是标准之一。第二个标准是观其的笔墨有没有精神和深度, 行笔线质与线形有没有变化, 墨色墨阶有没有韵味, 笔笔有来历, 处处有关联, 密而不闷, 松而不散, 淡而不薄, 浓而不板……笔墨变幻无法中有法,干湿浓淡韵味无穷。这是标准之二。
第三个标准和第四个标准是法度既严谨又能见空灵, 画面空间意识和空间关系的处理别具一格, 画境虚实相生。因为虚境是通过实境来实现的,没有实境, 虚境就不能成立。以实境对比出来的“虚境”拓展出一片让人想象的空间,这个“空间“就包含了我们通常所称的“意境”,而中国画意境中的空间概念是指人们在脑海中对物象的空间存在形式产生间接的、概括的、并涉及个体生活体验中获得的空间知觉以及物体印象等等……其实, 中国画很多理念是难以言传的,理论家虽然做了大量的讲述,但许多习画者未必都能听得明白悟得透彻。
落日野风起·施云翔作
园林小景·施云翔作
总之,我认为只有你画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理解一些画理和画法, 你有一定的创作经验后, 才能体会“法”和”理”之间各种无穷的奥妙。我的观点是在实践中寻求真知、印证画理。我曾听过一堂书法讲座,理论家在讲述书法时, 说线条可以写出四维空间来, 众人听得似懂非懂, 我想“三维空间”还有些认识, 而“四维空间”是个什么慨念?有人说“四维空间“就是“四维时空”是抽象推理, 是“时间加空间“,是“时空距离”,其实, 有些抽象的概念是很难说明白的。后来在一篇《书论》中查到书法“线条在平面中显出立体意味和在静止中显出时间性的运动感“有这句话, 又在物理学刊物中查到译句“运动的物质都有其时空和空间的形式存在“我才弄明白点。其实,筒单来说就是: 线条要有动感和节奏感。也许,专家绕个大圈子只为考证我们的思辨能力, 大家也乐意去讨论猜想和推理。
青城山水合院·施云翔作
我赞成理论结合实践,学习书画是需要有悟性的,中国画有许多画理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有些理念需要我们反复在实践中去领悟和印证,古人的书论或画论都是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其技近乎于道,其艺通乎于神。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不懂就多学多问, 而“学问“就是深层次的探索。
我不是理论家,我讲课只是讲述我的艺术思想和案头经验,我以为,讲理论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大家,把听众未搞清楚的事理尽量讲得明白点,如果说让人越听越糊涂,还不如讲几个要点,完了让学员自己慢慢去领悟。只要书选好的读,画挑好的研习就行了。而学习要懂得“弃粕取精,去伪存真“ 我今天讲了, 好画若有以上四个标准,我看也就差不离了。
云漫青城五龙岭·施云翔作
学画不能急于求成, “去浮躁, 清心地, 善读书”这是我们在画论上读到的要领句,中国文人书画家祟尚虚静。而“虚静”二字在汉语词汇里解释为“清虚恬静,致虚守静”的意思,而老子的虚静思想则有两层意思,一是讲人生的修炼, 通过排除杂念,静心养性。二是虚怀若谷,虚心问道。老子认为虚和静都是我们心里应保持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和心境若保持在我们的绘画中, 画面的“静气”就由然而生。读者能在一幅好画面前安静下来, 细细品味, 慢慢欣赏, 因为好画中的“静气”能感染人, 能引人入胜。读者和作者之间能产生共鸣, 全凭画面的气韵打动人心, 我以为中国画“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就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其中亦包含了虚静的意境。
青城山居图·施云翔作
云岭山居·施云翔作
平时除了教书, 我的本行是搞书画创作而非理论, 但我喜欢读画论、书论,并乐意听学院派专家的各种学术讲座, 不耻下问而端正自己的学术思想。我曾经在中央美院选修攻读的就是美术理论和中西方艺术史论专业。记得以前在央美进修时,导师开课就讲:“曰子, 有朋自远方而来, 不亦乐乎?……一个人在家学习是独乐,大家在一起学习是群乐!” 因此, 那时候最快乐的事, 就是每周聆听博导的学术讲座,最幸运的事, 就是可以直接向学术专家提问和零距离交流。虽然说艺术理论是绘画创作的“领航的灯塔”, 而院派画家又多新潮, 但我不跟风, 不盲从, 唯喜独立思考, 我在艺术创作方向定位所支撑的理念有三点: 一取元人笔墨, 二借宋人丘 壑, 三接唐人气象。从学术上认定这三个支撑点可以不变, 而可变的是艺术形式之美。以上所谓“四个标准”和“三个支点”就是我的一点案头经验和探道感悟,以及自己坚持的艺术思想和学术观念, 今将课堂讲座整理成文本, 仅供同学们参考和方家指正。
施云翔,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导师、北京荣宝斋画院名家工作室导师、大风堂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创作基地特聘导师、中国青城画院院长、原中国艺术家杂志副主编、广州书画专修学院教授。先后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