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苏26 写尽杭州非苏子 却有惨绿少年郎

杭苏26 写尽杭州非苏子 却有惨绿少年郎
熙宁五年(1072)秋天出了考场后,到熙宁六年的夏天,这大半年,苏轼基本上没有在杭州本城常驻,一直奔走在周边州县。
从仁和县到湖州之行后不久,转眼过年,熙宁六年(1073)的正月里,苏轼在府衙小驻,即启程前往杭州下辖的富阳县巡视,再从富阳县到了新城县,然后才回了杭州。
在长时间的基层考察中,苏轼积累了大量新法弊端的实证,也因此写下了大量抨击时弊的诗作,并且,在文学创作中,苏轼初试词作,成为宋词笔兴之缘。
同时,苏轼还与后来苏门四学士中的两位结缘。
因此上,这可算是能量密度满满的一段春秋。
且说这年正月,苏轼到富阳县普照寺游览,有诗为证——
独游富阳普照寺
富春真古邑,此寺亦唐余。
鹤老依乔木,龙归护赐书,
连筒春水远,出谷晚钟疏。
欲继江潮韵,何人为起予。
苏轼从普照寺离开后,独往寺院不远处的延寿院东庵和西庵,合称二庵。
一路不见人踪,只有雨缭松声,诗人沉醉其中,一时不能自拔。
游至二庵时,苏轼不自禁地对这心旷神怡之地发出无限感慨,却有旁边僧人听闻后笑他,“再这样沉迷于此,就找不到出山的路了。”
由是,诗人对于出世与入世的态度在此有了一个非常矛盾的结节:三十六岁的苏轼,依然对世界有着美好的规划与理想主义的治世期待,所以才有了诗中的“美酒、碧桃……”
这一路的感悟,又成了一首忠实体现那一刻苏轼心路的诗作:
自普照游二庵
长松吟风晚雨细,东庵半掩西庵闭。
山行尽日不逢人,浥浥野梅香入袂。
居僧笑我恋清景,自厌山深出无计。
我虽爱山亦自笑,独往神伤后难继。
不如西湖饮美酒,红杏碧桃香覆髻。
作诗寄谢采薇翁,本不避人那避世。
在富阳耽搁不久,才出正月,苏轼即转道新城县,路中又见风景农家彼此相融,遂以诗录之。
新城道中二首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话说写此诗时,苏轼正在前往新城县的路上,他此行要拜访的当地长官,正是多年好友、新城县令晁端友。
晁端友为官清廉,所以苏轼诗言“乱山深处长官清”
这一次访友,苏轼又收获了一位门下学士,晁端友有一子名补子、字无咎,史载其人才华出众、记性超群(学霸的基本素质),见到苏轼时,晁补之尚未及弱冠。

这是宋代刘松年版本的《西园雅集图》中,苏辙、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郑靖老观李公麟画陶潜归去来图的局部节选

此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晁补之其人早几年便已随父亲来到杭州,据说他想到要拜会苏轼这样的文坛大人物,总要有些拿得出手的作品才好,于是写下了一篇专门记录钱塘风物的文章《七述》。
文章中从七个侧面描述杭州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
一述吴王夫差当年的杭州盛世,
二述吴越交兵之史,
三这样写杭州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服饰传统,
四述杭州美食与物产,
五述杭州的官盐政策利弊,
六述著名的钱塘观潮盛况,
七述西湖之大美。
苏子一直想写一篇类似《杭州赋》的文章赞美当地风物,这七述,件件戳到苏轼的心窝最喜欢处,一读之下,发自肺腑地赞赏“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最后竟然说了一句“我可以不用写了!”(吾可以搁笔矣!)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0)

相关推荐

  • 一路风光与君享——记“你好,苏东坡”主题游学

    今年初夏的一个周末,我参加了中华书局组织的"你好,苏东坡"文化主题游.在专家老师的带领下,我得以一同探寻东坡行迹,一瞥他的经历.虽与他相隔近千年,但这趟行程让我对这位魅力超群之人有 ...

  • 苏堤春晓(上)

    苏堤春晓俗称苏公堤,为西湖十景之首.宋朝苏轼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其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当年苏东坡政闲之时常乘官船一艘,畅游西湖, ...

  • 杭苏43 苏轼写给杭州的一封情书

    杭苏43 苏轼写给杭州的一封情书 上文书说到,苏轼因公务赈灾,离开杭州四个多月,直到了熙宁七年(1074)的三月寒食节前,杭州太守,同时也是苏轼的忘年好友陈襄来信盼归,苏轼回信时以一组五首的<常 ...

  • 杭苏01 杭州 值得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苏轼一生中曾经至少两次长居的城市,大概有三座. 眉山,少时家乡,加上两度丁忧归乡: 汴京,苏轼被贬至黄州时写过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如果苏轼是一具提线木偶,那么,汴京皇城之内的那 ...

  • 杭苏02 杭州 中国之乐土 天堂之映照​

    杭苏02 杭州 中国之乐土 天堂之映照 直到晚年,身处北地的白乐天依然时忆苏杭--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唐末乱世,临安钱氏以吴越两地为基建国,让杭州成 ...

  • 杭苏04 名寻子瞻实自娱 浮生杭州梦蘧蘧​

    杭苏04 名寻子瞻实自娱 浮生杭州梦蘧蘧 我在开始写<杭苏>的文字时,刚从杭州回到北京几日. 正与苏轼一样,我也是独自旅行,嗯,成家之人,单独旅行不易,总要有个好的名头,我的名头当然就是苏 ...

  • 杭苏08 苏轼,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写的每首诗都将成为罪证

    杭苏08 苏轼,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写的每首诗都将成为罪证 熙宁五年(1072)到熙宁七年(1074),苏轼的笔下真的是毫不留情,每一个字都是在帮对手积攒自己的罪证. 当时在台州为官的孔子四十七孙孔文 ...

  • 杭苏14 方外有缘 遍寻杭州三百六十寺

    杭苏14 方外有缘 遍寻杭州三百六十寺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江南地区的佛教信徒诸多,佛事日盛.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四次由帝王主导的大规模灭佛运动,这其中有一些特别有意思的规律-- 北魏太武帝,北周 ...

  • 杭苏15 在杭州 苏轼的身体并不快乐

    杭苏15 在杭州 苏轼的身体并不快乐 整理苏轼第一次在杭州时的工作生活轨迹,其中有大量方外交游的诗作流传.他与佛结缘,甚至影响到家人. 苏轼在杭州有一位过从甚密的僧人--辩才法师,与之前提到的海月禅师 ...

  • 杭苏24 在北宋写《卖炭翁》是有风险的​

    杭苏24 在北宋写<卖炭翁>是有风险的 若你不相信人有宿命,看看熙宁五年苏轼这一趟湖州之行的经历,大概可能会信多半分. 让我们快进一下苏轼的人生录影带,直接到了元丰二年(1079),42岁 ...

  • 杭苏29 花期返杭 苏子急约陈太守

    杭苏29 花期返杭 苏子急约陈太守 熙宁六年(1073)的晚春初夏,苏轼从新城回到杭州,想到牡丹花期已盛,再不欣赏恐怕错过了一年. 北宋时,杭州安国坊有一吉祥寺,寺院有一位擅花的和尚广栽牡丹,花圃中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