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是如何灭亡夏朝的?原因、过程、结果都让人深思

(作者:赵辉)开启华夏文明辉煌历史的夏朝,其奠定的高度文明文化,为后世历代政治、哲学、思想、文化学者所崇拜,成为华夏民族的理想家园,是中华、华夏民族称谓的原始来源。但就是这样一个事关华夏民族历史自豪感本源的历史真实存在的夏朝,却因为近代历史学界研究的缺失与无知,让夏朝建立的高度文明历史,饱受质疑与否定,成为华夏民族的一个历史盲点。

所谓华夏,民得其生,国得其昌,政得其远;君得其名,民得其利,故中华以华夏自美。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在中华的各种文献记载中,四千年多前的大禹,因为治水有功,使得华夏地区人民安居乐业,最终受虞舜帝禅让成为王位的承继者,奠定了夏朝基业。尧舜禹成为华夏民族似神似人的华夏民族的始祖,为后世人们所祭奠,这就是三官庙中所供奉的天官尧帝、地官舜帝、水官禹帝,是中国本土道家供奉的最早的先祖,说明了尧舜禹不是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开创中华文明的始祖,是只有天子与帝王才能祭祀的三官庙先圣。

夏桀作为夏朝的最后一位帝王夏后,在位三十一年,文武双全,能歌善舞,力大无穷。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自非一般庸碌的天子可比,其失败的原因是误入了秦朝的秦始皇与隋朝的杨广一样,为了建立不世之功而陷入的劳民伤财、民怨沸腾的境地。

秦始皇与杨广被后世做为失败天子的代表,骄奢淫逸、穷兵黩武导致民怨沸腾,人民愤起反抗,推翻暴政。夏桀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而被后世所唾弃、成为昏庸无能天子的典型。事实果真如此吗?夏桀真是人们印象中的那个因为建倾宫、酒池肉林、宠幸妺喜而导致民怨沸腾,被人民所抛弃的吗?

在《尚书》之《汤誓》中,对商汤灭夏有着最原始详细的记述: 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夏社 疑至 臣扈】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

【典宝】 夏师败绩,汤遂从之,遂伐三朡,俘厥宝玉。谊伯、仲伯作《典宝》。

这是我们了解夏桀被商汤所灭的第一手资料,对《汤誓》详细翻译解读,细加分析我们就可以找到夏商更替的具体原因与过程。

商汤说:“你们这些芸芸众生,仔细听朕说,不是本人敢于为乱,实在是夏桀犯下了太多罪行,天命将尽。今天我有你们众人的协助(去攻打讨伐夏桀),你们会说“我不体恤你们众人,放弃我们的农事耕种而去讨伐正统的夏朝”,我已经听到你们大家这样说了。夏桀有罪,我敬畏上天,不敢不去讨伐。今天你们会问“夏桀有哪些罪行?”,“夏桀耗尽民力,在进行庞大的水利工程将夏邑分割,夏桀虽然有众多的民众,但都懈怠不听从、协助夏桀,并且绝望地说“时日天地快灭亡吧!让我们与夏桀一起灭亡”,夏朝的德行已经堕落到如此地步,今天朕一定要前往讨伐”。“你们众人如果辅佐我本人,去应天讨伐,我必定会重重地奖励你们众人。你们众人不要不信,我不会食言的。你们众人如果不听从我的誓言,我只能杀了你们,绝不会赦免你们众人。”。

如果做为商汤带领下的一个诸侯部落,听到商汤的这些战前动员,不知会做何感想?讨伐夏桀的诸侯部落,完全是受商汤胁迫而不得不参加的战争,而且诸侯部落对夏桀的罪行是不甚明了的,对夏桀罪行的公布完全是商汤的一面之词,而且具体的只是“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怀疑商汤对夏桀的讨伐战争,是一场经过长期筹划、处心积虑的权力之争。“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对于跟随商汤讨伐夏桀的诸侯来说,是第一次从商汤口中听说,所以才有诸侯们的质疑“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

商汤通过长期的观察,准确把握了夏朝内部民众对夏桀的不满,抓住夏朝难得的内部矛盾出现,孤注一掷,威胁利诱诸侯一同讨伐夏桀,取得了对夏朝战争的胜利。并乘胜追击逃亡的夏桀,讨伐三朡,获得大量夏桀的宝玉(《典宝》)。“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竹书纪年》)。商汤本想将商朝的国都迁到夏朝的都城,因为受到没有出兵帮助夏桀的九夷部落的威胁,放弃了迁夏的决定,并在十年后将夏朝正统王权象征的九鼎前往商都(《夏社》、《疑至》、《臣扈》)。

“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始屋夏社。”(《竹书纪年》)

“二十七年,迁九鼎于商邑”(《竹书纪年》)

“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是商汤向诸侯们陈述的唯一讨伐夏桀的具体原因。能让夏桀“率遏众力”的只有庞大的水利工程,而不会是几个夏桀的享乐工程。享乐工程是要在短时间能完成,由专业工匠们定时完成的,完成后工程任务也结束了,不可能让夏邑的民众“率遏众力”。只有庞大的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才会让夏邑的民众长年累月、年复一年地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实现夏桀的宏伟蓝图,造成夏邑民众的众叛亲离、怨声载道、生不如死。这在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文章中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些只是对夏朝都城的描述,其耗费的民力已经让夏邑的人民无力承担。如果还有更加庞大,更加浪费民力的无休止的水利工程的话,“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起夏桀众叛亲离的根本原因。这些庞大的水利工程,即使3600年后的今天,在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夏都遗址周围,仍然可见那些纵横交错将夏邑分割成数块的水利工程,各种让人叹为观止的沟渠。这些沟渠,即使在人力物力比较丰富的今天,数年内都是难以完成的,更不要说在人力资源比较匮乏的3600年前。

秦始皇修建长城与隋朝杨广开挖大运河工程,现在来看都是利国利民,极具雄韬伟略的工程,但都在短时间内导致了王朝的覆灭。夏桀可以说更是他们的前车之鉴,无休止的水利工程是导致夏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商文化与夏文明具有根本的不同,商朝不论从文献记载与考古出土来看,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都是影响力极小的王朝,“商人”更是在本意与延伸意义上都是被中华传统文化所藐视。可以说商朝与夏朝是两个在文化本质上有着根本区别,商朝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殷商甲骨文、青铜器、人殉,其商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上影响力极小。而对于夏朝建立的文化与文明,却为我们华夏民族各部落自美的来源,是中华民族高度文明、辉煌文明的一种民族自信与自傲,这其中的原委,是需要深入探讨、挖掘与研究。(作者:赵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