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歌】
八柴二草蛎干姜,芩桂宜三栝四尝,
不呕渴烦头汗出,少阳枢病要精详。
清·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由柴胡、桂枝、干姜、栝楼根、黄芩、牡蛎(熬)、炙甘草组成,味辛,微苦。具有和解散寒,生津敛阴的功效。用于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或大便溏泄等症。
【原文】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十三。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条解】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太阴必病,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知病在少阳、小便不利是小便化源被伤、但头汗出是太阳未解、心烦者津必亏。由此可知,太阳、少阳、太阴同病。此方柴胡、黄芩、牡蛎、炙草、天花粉泄火生津化痰,干姜、甘草以复中气。桂枝、甘草以复心脉。
按语:本证虽有邪热郁阻少阳,三焦不利,并且因误下而伤脾气,以致胆热脾寒等证杂糅出现。
柴胡桂枝干姜汤乃遵小柴胡汤加减法变化而成:太阳表邪未尽,故去人参加桂枝;不呕,去半夏;口渴加栝楼根;胸胁满微结,去大枣加牡蛎,泻下伤脾,脾气虚寒,故又加干姜。
【方义】
此是小柴胡汤加减之方,也是和解方中寒热并用之剂。
【功效】
和解少阳,温阳化饮。
【主治】
太阳病误用汗下后,形成小柴胡证的兼证,其症寒热往来,胸胁满结,口渴,心烦,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必须具有大便溏,或口苦,太阳证未尽,或脉浮有力等。
【适应证候】
少阳枢机不利,兼见脾寒饮停者;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
【药品】
柴 胡 120克
桂 枝 45克
干 姜 30克
炙甘草 30克
牡 蛎 30克
瓜蒌根 60克
黄 芩 45克
【煎服法】
上7味,以水22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上火煎取600毫升,每日温服3次,每次服200毫升。
按:此方初服微烦,因药力未及,且用桂、姜散阳郁之寒,散寒必先助火,虽有黄芩以减其热,但仍难免出现心阳火郁之心微烦之症。再服桂、姜,辛温之性已升达,而火郁外发,故汗出便愈。
【用药大意】
往来寒热、胸胁满是小柴胡汤的主症,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渴而不呕,故去半夏加瓜蒌根;胁下满结,故去火枣,加牡蛎;心烦是内热的表现,故用黄芩以清之;下后大便不正常,故加干姜以温之;因太阳证未尽,或但头汗出,或外有微热,或身有痛处,或脉浮有力,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调和营卫。
【禁忌证】
没有大便溏,不得用干姜;没有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不得用桂枝;没有脉浮无力,不得用人参。
【类似方剂】
(1)小柴胡汤的加减法:此是本方用药的依据。
(2)栀子干姜汤:此是本方使用干姜的标准。
(3)金匮柴胡桂姜汤:即本方之异名,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此是本方使用桂枝的标准。
【说明】
本文遵循“原方原量用经方”的原则,汉代一斤折算为240克、一两折算为15克、一升折算为200毫升。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本公众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