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两汉四百年21
二十七、刘邦之死
其实这不叫玄学,很多人在面临死亡重大灾难的时候,往往都有预感。
刘邦显然是个感应灵敏的人,历史上上记载,他曾多次在面临危险时突生警觉,躲过一难,比如说面对女婿手下人的刺杀。
所以像刘邦这样一个人,是不可能跟秦始皇一样,暴卒之后,留下一地鸡毛的。
应该说,他死后一切,其实早就提前安排好了。
在刘邦死前一年,淮南王英布叛乱了,当时刘邦已经是个六十一岁的老汉,还害着病,一度病到都不愿意见群臣,也不跟漂亮的戚夫人腻味,天天枕着自己宠爱的太监在寝宫里躺着。
最后还是妹夫樊哙带着人闯进去,把老皇帝给喊起来了。
当时刘邦的身体情况,估计天下人都知道,所以英布被部下一告谋反,想着今时不同往日,同僚异性诸侯王们被杀得差不多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干脆反他娘的。
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史记·黥布列传》
于是刘邦就打算让太子刘盈带着老部下们,去平英布的反。
本来这事吕后也没什么意见,毕竟大家都经历过戎马生涯,骨子里头没准也希望自己儿子作为接班人能勇武得起来,能降得住那帮老兵油子们。
但这事被吕后重金请来当太子老师的商山四皓知道了,大家都慌了,师傅们年老成精,说得好听点,这位太子天性善良、柔弱,说不好听点,太子胆小窝囊,就是个妈宝男。
让这样一位太子跑去打彪悍的猛将英布?只怕轻则太子战败被废,重则太子兵败被英布给杀了,所以太子是万万不能去前线的。
四个老头子把这个厉害关系跟吕后讲了,吕后只能过去跟刘邦摊牌。
这之前,刘邦一直都以刘盈不类我为理由,想废了他。
刘邦之所以能从微末小吏亭长一路逆袭成了大汉开国皇帝,第一本事就是知人善任。还有句话叫知子莫若父,自己儿子啥德行,难道这位英明过人的老皇帝心里没点数?
至于英布的能力,那是能刚项羽的猛将,否则刘邦会给淮南王当做报酬?
所以,我以为,派刘盈去平叛,在刘邦心里,其实也是两重考量:
群臣集体反对废了太子,那么给他个机会历练一把,练出来了,仍旧是太子,有功绩的太子也不怕镇不住那帮功臣,万一要是输了,那倒是可以顺手给废了,有理由堵住群臣的嘴。
所以反过来推,刘邦的病,有可能是自己故意装得格外重的。
为什么那么多臣子,只有樊哙才敢闯进来激活老皇帝呢?按信任,张良这个老狐狸排在前列,论地位,萧何作为群臣之首的丞相,那是当仁不让。但重臣里,只有樊哙跟吕后亲,妹夫嘛。
当然,最后能让刘邦亲自平叛,还是源自他自己的责任感。
要知道造反这件事,第一波过去没扑灭,甚至是被反灭,着一定会激起其他野心家的觊觎之心,那么后面,即便是刘邦亲自去平,也是事倍功半。
他已经年老了,又如何忍心把一片残破的江山留给后人呢?
刘邦可是亲身经历过了不起的大秦帝国如何被泥腿子们三两下给捅破的悲催往事,秦如此,汉岂能免乎?
于是在吕后过来一阵哭诉以后,老皇帝苦笑一声,支持起残躯,带着老兄弟们平叛去也。
总有人说刘邦一世英雄,却被老婆吕雉捏得死死的。
我这里讲点题外话,刘邦从流氓无产者起家,向来拿的起放得下,关键时候老爹可以给项羽烹,儿女能踹下车,只要自己能保存力量一切都能牺牲,所以吕后打动刘邦的,难道仅仅是亲情爱情?
我上一章里说了,刘与吕其实是共天下,两个人等于是开了个大汉夫妻店,为了合伙人的私人利益,刘邦才不会心软,但为了夫妻店的前途,刘邦就不得不掂量一下了。
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
上面这段是《史记留侯世家》里记载的吕后对刘邦的说辞。太史公写史,往往过于生动,这种私人场面,皇后又哭又闹的,外臣们是不好在场的,偏偏太史公写的就好像自己蹲在墙角亲见一般,有时候太生动了,就有点失真了。
更有意思的是,平叛英布,有个非常关键的谋士薛公居然被万能御用车夫夏侯婴收在家里当门客。
该门客当着刘邦的面,把英布造反路线图给说得清清楚楚。
当然了,《史记》里一定要把上中下三策的套路说出来,而薛公居然斩钉截铁的知道英布一定要用下策,原因是英布是个劳改犯出身,只顾自己,不顾子孙后代,这理由奇怪了,那么刘邦的出身跟项羽一比也是差远了,怎么他就能次次选上策?
领导的司机一般都是心腹,心腹夏侯婴早早的收留了资深间谍薛公,这对主仆只怕早就准备好对付英布的造反。
可怜的英布,只怕是中了圈套,逼着他在刘邦死前动手,而所谓的宠妃、贲赫和薛公,都是计策里的一环,所以刘邦在看清了敌方底牌的情况下,带着老哥们一起上,很快就平了英布。
薛公因此得了一千户的封赏,如果只是出个主意,能值这么多钱吗?刘邦是大方,但他不傻。
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这一次出征,刘邦中了致命的箭伤,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加上这个伤,照道理,赶紧找地方好好休养吧。
但是刘邦却选择了回故乡沛县。
关于高祖回乡,许多故事里谈起来都是一派欢乐祥和美滋滋的。
项羽当年说过,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风光无过于当皇帝,在父老乡亲面前显摆一下,那是人生第一得意的事,但高祖回乡可没那么简单。
我在前面讲过,刘邦手下的功臣里,势力最大的一派叫“丰沛故人”,就是刘邦的老乡们,比较特别的樊哙,既是故人,也算外戚。
至于陈平、张良之流的,都是谋士文臣,政权可能摸到点边,但军权却捞不到。
到平定了淮南王英布以后,刘邦安排自己的侄子做新的淮南王。
此时放眼四顾帝国的地图,刘家的封王们各拥实权,对中央其实有一重拱卫。但是怎么去安抚一下跟自己打天下的老铁哥们呢?
现代的人,如果家乡出了位了不起的大人物,都免不了要说上半天。古人身处一个农业社会,对乡情乡谊之看重,远非今人可比。
高祖回乡,跟乡亲们日日欢聚,你猜这些乡下泥腿子,有跟皇帝喝大酒的光荣事迹,还有个不吹牛逼的?
家乡出了个皇帝,那可是无上的荣耀,更何况皇帝还降尊纡贵的过来请大家喝酒,还不算,还给世世代代免了徭役税负。
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这句话里已经透着点悲凉,说到身后事了,但听话的人只能想到眼前的好处,除了荣耀,还有免赋税。后来复丰比沛,丰邑也同等待遇。
所以丰沛故人们在乡情和实际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会抵死捍卫刘氏江山,否则回到故乡只怕要被家乡父老戳脊梁骨。
刘邦在此作了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最后一句安得勇士守四方,其实言中大有深意:亲爱的丰沛故人们啊,你是我的勇士,我死以后,魂归故里,看着你们帮我镇守四方呢!
复盘刘邦奋斗的一生,他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谋略大家。
或者还有人水平更高,但命运毕竟还是没给他们机会。
台上争斗的豪杰们,最后因为各种原因,都成了刘邦帝王路上的垫脚石。
虽说当年陈胜吴广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实际上真的是有种的,连陈胜都要假装自己是楚国王室后人,否则不能服众。
平民跟贵族之间,那一道鸿沟是很难被击穿的。
当他带着丰沛一众平头老百姓造反成功,大家都得到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地位,这帮人凝聚起来的向心力到底有多大,作为大BOSS的刘邦,心里比谁都清楚。
在家乡跟故旧们欢聚结束,老皇帝带着一身新伤旧病,要赶回长安安排自己的后事。
其实后事如同一盘围棋,在外,把自己的子侄辈,但凡够的上看的,都封了同姓诸侯王,在内,用丰沛故人的凝聚力,布置好了中枢权力交接。
合伙人吕后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在他死后,美艳绝伦的戚夫人会是个什么下场?难道刘邦心里不清楚?
爱子刘如意封了赵王,派周昌辅佐,照道理,戚夫人也可以安排了跟儿子同去赵国,然而刘邦没那么做。
说句诛心的话,宠妾灭妻在传统的封建家族里,本来就是坏了规矩的大罪,更何况这是帝王家,那就不止是情敌,还是政敌了!
当初韩信不过是潜在的威胁,都被囚禁在长安了,还免不了被吕后一手包办剁成肉酱,分给诸侯吃的命。
深宫里的戚夫人有什么机会?
假装看不见后果背后其实是故意的,故意留着这个戚夫人给大老婆撒气,等气出完了,再老老实实用自己的狠辣帮着辅佐软弱的太子。
司马迁写《史记》再怎么秉笔直言,也不敢作此诛心之论。
其实背后的交易在宰相的布局之上:萧何之后的曹参,曹参以后是陈平和王陵组合,再后面,其实意思也到那里了,倘若这时候刘家后人还没成长起来,那是天命,自己也没辙。
然后找到吹鼓手出身的周勃,给定了一个安汉家天下的任务,这都是潜伏的。
史记里,周勃和灌高并称,这两位粗人,都是带兵,一手实打实的军权,而且大约有历史渊源,能被吕后信任。
但丰沛故人的根是刘家天下呢。
唯一一个有可能夺走丰沛故人们军权的人是樊哙,樊哙粗中有细,长期作为吕家的代言人,潜伏在丰沛集团里。
于是刘邦临终之前,下了狠心,派陈平和周勃持节杀了樊哙。
很可惜,陈平是个人精,早看出来老皇帝快歇菜了,吕太后要大权在手,自己已经预定到了一个丞相的位置,何必得罪吕后呢?
于是说服了周勃,绑了樊哙回长安,要是樊哙运气不好,就让刘邦亲自杀,要是运气好,就由吕后亲手赦了,这一手琉璃蛋滑不留手的功夫果然高明。
至于刘邦的心腹周勃,居然在关键时候敢反水,不尊皇命,任凭陈平摆布,这倒不是说刘邦看人看走眼了,而是周勃不傻,知道丰沛故人上面的法人代表要换成吕后了,他效忠的还是丰沛故人团的利益,他们夫妻之间的龃龉,宝宝不瞎掺和。
其实正是这一点也救了整个功臣集团的命,吕后因此相信自己能驾驭得了那帮土农民出身的丰沛故人,所以本打算跟自己的宠臣密谋来个一锅端,想想杀了自己很难收拾残局,又看到连周勃这样的粗人都巴巴的效忠,于是饶大家一命。
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很可能太后这句话就是吓唬人的,太后的心腹审食其是丰沛故人团的,然后又找了同样是功臣的郦商来商量,这不是摆明了让大家知道自己要干啥事吗?
吕后能在刘邦死后把持朝政十五年,期间杀老刘家的儿子如同切菜,群臣没有一个敢吭声的,居然天下太平,诸侯王们也不敢造反。
这份治国的本事,只可惜注定要埋没在历史书里,因为毕竟刘邦的安排更高明,最后天下又通过政变回到了刘家子孙手中,为了证明他们的合法性,吕后就只好是乱政了。
公元前195年4月25日,刘邦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得到了一个庙号高祖,开创了400年的基业,虽然死后一样是孤儿寡妇,但他筹划得当,政权顺利传承下来,不至于重蹈秦二世而亡的覆撤,可谓死的明明白白。
这年头,活的明白的人都不多,死得明白的更少,不愧是一代人杰。
可惜胸怀天下的人,是不可能留太多心思在儿女情长上,很快,他死后,刘家的子孙们,要迎接来自吕太后的摧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