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理、法、功、技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A1MDcvMjE0ODcwOTIyXzFfMjAyMTAyMDUwNzQ0NTMxOTM=.jpg)
太极拳“道”,包括“理、法、功、技”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都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显示太极拳的功夫。一般而论,太极拳首先是通过“技”的展现而吸引世人的。倒过来说,世人眼中的太极拳,先看到的是太极拳的神乎其“技”,(其实有些技是杂耍甚至于是魔术。)其次是“功”,(那种与体操、舞蹈、杂技基本相同的即通过苦练而获得的特殊技能。)可以说“技”是渗透在每个运动领域里的,是必须具备的各自独特的“技术”,即在各运动形式内,用经济的、简化的操作手法,以同一方式机械地解决所有对象的能力。“技”的明确性、简单性和有效性,很容易成为令人向往不已梦寐以求的秘技绝招。而“功”则是通过长期训练积累出来的特殊技能,是显示功夫的广告招牌。所以历来老拳师都特别强调练“功”以提高技能。由于这种“技”与“功”与其它运动的“技”与“功”本质上几无区别,人们就容易相信太极拳“技”的神奇与“功”的展现。因此,太极拳初学者的学习重点就偏重于“技”的掌握和“功”的积累,于是乎不断地对所谓的秘技绝招异术探寻研习以求得“技”的丰富;或者“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练所谓“拳练万遍,神理自现”以获得“功”力的增长。有的人甚至于借助其它运动的修炼办法来练“功”,或者利用某些器具来辅助练“功”。招法手法有千百万种,功法也是千奇百怪,这些复杂的手法和繁难的功法,显然违背了太极拳“大道至简”的原则。总之,这种把“技”与“功”列为学习太极拳主要方面的认识,把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努力,我以为是本末倒置,弄不好甚至可能与太极拳功夫南辕北辙。 太极拳深受庄子《养生主》所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的影响,因为从道家哲学的观点来看,任何技艺特别是太极拳,只有由技术的层面上升于道的层面,才能达到技艺的最高境界,超越“技”的层面,才是真正吸引人们研习太极拳的理由,只不过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的想法慢慢把我们最初的动机屏蔽了。
太极拳从技术来讲,是讲求“无为”的,它不重视招法手法,更不编排更多的套路花样,其姿势也较简明单纯,没有复杂高难的动作。要在这单纯的套路中练出高深的功夫来,就不是按照常规的运动方式能够实现的了。太极拳即使在推手较技中,其招术手法也不是专门训练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松柔训练,达到了身体的外顺内通,出现所谓“太极无法,动即是法”的变化,(这个法指的是“技”,即招术手法)。也不需要预设一个的目即手法去套招,因为实战变化莫测,不可能以招套招,以式破式,如果执着于平日修练的所谓绝招,又不能深刻地体会拳理,正如古人所说:“未忘法而用剑者,临战斗而死于剑。”这就是拘泥于固定招法的危害,所以高明的拳手,都是“教剑者有法,及其能剑,忘其法并忘其剑。” 固定的招术手法,真正的行家是不取的,但“功”却受到各派别拳家的高度重视。赵道新先生认为:“我们的拳师总喜欢在招数和打法上寻求独创和隐秘。其实,真正独特的、能保密得住的是训练,俗称功法。训练方法决定着拳术的优劣。而中国现存的传统功法基本上是低效的。表现为“功夫上身”所花费的时间太长,即使有了“功夫”也不完全在某种格斗中顶用,并易出现伤害、劳损和疾病。训练是一门庞大的综合学问,决不是几十年如一日、起三更、练三九就能成功的。”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A1MDcvMjE0ODcwOTIyXzJfMjAyMTAyMDUwNzQ0NTM0MTM=.jpg)
李雅轩就警告:“太极拳的功夫,不是只吃些苦操练,叫筋骨皮肉受些痛苦,就会学好功夫的”。 但无奇不有的“功”法却导致的流弊值得注意,郑曼青的高徒吴国忠老先生曾在报告中讲:“老人家(郑曼青)说:学了太极拳,任何时间可以练,在车上也可以练。我在公车上怎么练呢?一脚放松,一脚弯一点,手吊在那里,不是虚实分清吗?……开始脚要换三次才能到了台北,为了吃苦,以后一个左脚我可以站上五十五分钟一个小时,就那么执着,练完以后,晚上回家下班还要练,上床时脚要两手抱大腿提起来,觉得要吃苦嘛,把这话跟老师一讲,我老师骂了我一顿,他讲:你这样练拳的啊?我讲你教我虚实分清嘛,叫我练我就练啊,我讲我多练一点啊,练多功夫进步快一点,他骂我:你这个傻孩子,太极拳不是这样的啊?他说:太极拳要自然舒服,你把脚练僵了,哪是松呢?白练!还挨一顿骂。骂得我昏头昏转的,还不懂,那时是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