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虫2021全球华人声音春晚《家有宝藏》(录音和精华笔记)
· 01 ·
(一)分享前的预热
开卷考的时代:
现在是灵性资讯大爆炸的时代。是“开卷考”的时代。过去只有去藏经阁才能目睹的经典,现在只用动动手指就可以看到!真的是没有找不到,只有想不到的。
空杯心态:
多年的修习有个体验:真相是活的,并不存在一个固化的框架和理论。
始终保持“空杯”的心态。任何知识都只是经过我。在生活中去实践、去品尝,再把“妙有”反馈给大家。
学习者只有保有空杯的心态,随时“归零”,也不把自己归为哪门、哪派,你才能有最大的收获,而不会被“我执、法执”障碍住自己的成长。
(二)奇迹2.0
本人还是在研究《课程》,但不是只捧着一本《课程》,因为真理是能从各个方面切入和印证的。
目前有一个对《课程》升级的认知,起名为奇迹2.0,突破《课程》的框架。奇迹1.0是破幻,奇迹2.0是见真。
(三)真相为什么找不到?
其实宝藏不在远方,就在脚下。但是,人为什么找不到呢?找不到真相只有一个可能:我们一直在“真相”不在的地方搜寻。
但是这个是方便说,因为《课程》开宗明义、毫不妥协的指出:凡是真实的,不受任何威胁;凡是不真实的,根本就不存在;上主的平安就在此内。
要知道:真相是永恒的,而“迷”只是暂时的。
(四)拖延
《课程》里指出“小我”也帮我们找真相,可是它的信条是:找,但是不找到。如果宝藏就在家里,一切向外求不都是拖延时间吗!
(五)何为“外求”?
“向外找”或说“外求”并不是仅仅指身外之物。
一切不来自于“自性”,不来自于“心”的都是外求。也可以说:只要“意”的主人不是“心”就是向外求。
“法执”也是一种外求,只是很隐蔽。
(六)求道的悖论
问:“什么是道,怎么悟道?”
答:只要你明心见性了,就知道什么是道,怎么悟道了。可是正因为没有明心见性,所以才问什么是道,怎么悟道啊!
如果明了“心”是什么就不用求道了;不知道时,一求就成了向外求——这使求道者感到两难。
(七)打破悖论
之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用不同的切入点打破这个求道的悖论。
一路探索我们从不曾想过有没有宝藏到——获悉有宝藏再到——知道宝藏不在远方在脚下——走到探索“宝藏到底怎么就在脚下、在家里”?
· 02 ·
下面分三大板块,来引导大家真正找到宝藏:
(一)什么是“心”?
(二)心——意——识 系统
(三)怎么用这个“心”活?
第一板块,什么是“心”?
1)什么不是“心”?
我们不从“什么是心”下手,因为用一个概念解释另一个概念,这是概念上的叠加,最后还是头脑的概念,不懂还是不懂。
就像《课程》里不直接解释“爱是什么”,爱是一种感受,一种结合,不是语言文字能描述到位的,所以《课程》先引领看清“非爱”是什么,那么剩下的就是爱了。
内在感受无法用言语直接定位,采用曲线救国、旁敲侧击的方法带大家来体会。
2)身体、大脑、意识
我们不是这个身体,身体又为大脑服务。
大脑只是一个设备,就像安卓操作系统,设备是不具有意识功能的。大脑只是意识的工具,它不为意识负责,意识不是大脑的产物。
感受来自意识,不来自大脑。
在没有“拿回心灵主权”之前,我们其实就像一个生物机器人,在使用高配的生物装置。
我们要明白:手机再怎么发达永远也不是用户。大脑就相当于手机,意识就是用户。
3)大脑的八大功能
有很多大脑的功能并不是意识。我们用大脑太多太久,什么是大脑功能,什么才是意识,已经很模糊不清了。
下面先理清哪些属于大脑的功能,以便后面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什么是意识。
① 时间感
“时间是最大的幻相。没有过去、未来,只有当下。”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真理。但是你真的认同吗?
如果你不回忆过去,会有过去吗?
如果你不设想未来,会有未来吗?
过去、未来都是当下的你想出来的。
“过去未来”只是你“想的觉知空间里的内容”。所有的感受也都只产生于当下。
就算你想起过去的某事,感到难过,想到未来的什么事让你担忧,而“难过也好,担忧也罢”这些感受也全是当下的你正在体验着;
并不存在过去有个你或未来有个你在感受,只有一个你,并且只能在当下。所以说时间是最大的幻相。
意识只在当下。这也是为什说:当下是你唯一的发力点、着力点。
意识是超越时间空间的。
比如:当你想到北京去时,你一想,意识已到了北京,只是身体到不了。当你听一首老时,歌声仿佛把你带到了那个年代,是你的意识进入了那个年代,只是物质身体到不了。
然而大脑给意识却带来一种时间感。大脑是物质设备,遵循物质传导程序,传导就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让人产生时间感。
②大脑记忆功能
学习、记忆、回忆。“识”是“意”使用的表达。
“识”不完全等同大脑,大脑里只能储存大脑自己形成的识(知见),大脑不能储存“意”里全程的“识”。
大脑的容量就是为你这一生服务的,它装不下你生生世世意识里你的经历。所以,“识”比大脑广泛得多。离开大脑的“识”更灵活。
③大脑的联想功能(被动功能)
相对于记忆功能来说,联想功能是被动功能。人看到什么,就会相应地产生联想,是一种条件反射。而记忆功能是可有选择的进行记忆。
④重复/叠加效果
各种记忆不是单个单个的出现,它超越线性。
⑤数据可失联
记忆有限,有选择性的记忆,不重要地就剔除。
⑥数据可篡改性
大脑数据有不稳定性。比如同一件事,在不同情绪下回忆时,回忆的感受和历史画面是不一样的。
回忆的次数越多,与最初版本的“印象”差距越大。
即使是所谓“最初的印象”也不一定是真相——因为在我们的“心”和“意”还没结合,是“意”和“识”结合,看到的都是大脑的判断,是错觉。
依脑而活的人生,就是生物机器人的一生。也就是佛陀说的:活在幻相中。
⑦数据关系重组
你经常走一条道,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条明显的路径。同样如果你面对要处理的问题,经常用一个模式,在大脑里也会形成沟壑,也叫“脑回路”。只要碰到类似的问题,就会直接走脑回路。
“脑回路”就是一种条件反射,为大脑节省思考时间,不是你真的在思考,只是大脑惯性的处理问题的模式。就是《课程》里说的:【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
但是“脑回路”是可以重组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熏习,形成正知正见的脑回路替换妄见。《课程》说过:正知生正见,正见生正觉。
⑧信仰(大脑最隐蔽的属性)
很多人都以为“信仰”是属于灵魂、心灵层面的,其实不是。信仰是大脑很隐蔽的属性,是大脑最高的权限指令。
一旦大脑里有一个信念,它是:人格最有价值的体现、是自我存在感的依据、是绝对不可动摇的、是最高标准不可侵犯的…… 那么,这个大脑的指令甚至可以让人不惜生命。
“向外找”的升级理解:不是身外之物为外,只要意识没有依心而活,就是意识的主人不是心,只要是大脑做主人,都是向外找。
4)大脑不具备意识功能
当一个信息发到你的手机里,如果你还没看,依旧是不知道的。大脑就是那部手机只能收取信息,但是不能读取和知晓信息。
读取和知晓信息的是你的意识。
5)动物依心而活
动物的生存更多的靠直觉和本性,而不是大脑。动物与大自然内在联系更密切、直接。当发生地震、天灾…动物远比人类更能提前预知。
人类用大脑多了,直觉变得不灵敏,与大自然的连接也逐渐丧失,一体性和同步性远不如动物了。
我们大家都看到过一大群飞鸟像交响乐一样,配合完美的在空中一起飞翔;海里的成千上万的鱼群也是这样;如果要成千上万的飞机️在天上如此排兵布阵,配合完美是不可能的。
动物也用大脑,但是它们的大脑不是主人。它们的主人是“意识”,而意识往内又连接着“心”。
正因为动物没有人类那么强大的大脑,没有人类那么复杂厚重的“识”,所以更依心而活。对于天地之间的信息更有心灵感应。
它们也不需要为知道操心,需要知道什么时随时下载,储存在云端,比人类更能活在当下。
6)“大脑”是把双刃剑
正因为人的大脑强大,所以人类觉得“我不需要心灵,只要大脑就够了”。当然人并没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就是用脑在活,自己就是一个“生物机器人”。
人类依脑而活,动物依心而活,所以人比动物“迷”得更厉害!反之一旦大脑被用对了,觉醒的威力和悟性也是了不得。
所以大脑是把双刃剑。大脑只是一个工具,是中性的。
我们在此分析大脑的目的不是贬低、批判大脑,而是摆正大脑的本位,认清它的真实面目,正确利用大脑,而不是被大脑所用。
7)做人最重要的就是怎么用脑
做人的大脑很宝贵,因为灵魂本来就是永恒的,无论你显化什么身体,灵魂都在,灵魂本自具足。做人主要是怎么玩这个大脑。问题不是不能用大脑,关键是怎么用。
酥酥和佛陀也用大脑,他们才能把真理用人能够听得懂的“识”揭露出来;也才能行住坐卧…正常地生活。
心没问题识则没问题,只是“意”颠倒了,所以让“心”来接管“意”,而不是用大脑来用大脑。为心灵所用,解锁大脑潜能。
8)罪疚惧的成因
做人肯定会有“罪疚惧”的感受,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活在“失心的状态”里。
大脑是物质结构,它由一千亿个神经元组成,是以分裂状存在。所以大脑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分析、判断、理解…只有分裂的东西才需要判断对比分析。
而我们的“意识”是不可分的,是属灵的,它来自一体心灵,一体是不可分的,不存在可进行对比分析的。
当我们的意识惯于和大脑一起运作时,意识看到的一切都是大脑的解释,呈现出的都是分裂的相,与意识的本质一体是矛盾的。
意识与大脑相牵连时,意识处于“失心”的状态,所以人总有隐隐的不安和不踏实的感觉。
这种“不安”在叠加分裂的幻相里一直被强化,环环相扣,让我们没有缝隙瞥见那“分裂从未发生”的真相。恐惧、罪疚就是“不安”的升级…
其实,“不安”也是来帮助我们忆起真相和回归的。
反过来看,以上也同时说明了为什么:分裂只是一个错觉。我们一直就在上主绝对的平安中,从未真正离开。
9)投胎
人死后为什么又会去赶紧投胎,而不知借此出离轮回呢?灵魂他是要有归宿的。
当灵魂没有忆起真正的源头是“心”,就面临从新进入下一段旅程时是很不安的。离开身体和头脑的灵魂,不安的感受会更加的厉害。
大脑和身体有屏蔽部分信息的功能,脱离身体和大脑的灵魂,罪疚惧的感受就会加剧,所以未经疗愈的心灵,在纯灵魂的状态下是待不住的,必须赶紧找到下一个身体和大脑当避难所。
10)灵魂是矛盾体
“灵魂”是个矛盾体。它即有灵性的部分,又有“迷”的部分,所以叫“灵魂”。
一个没有找到源头(没有连接到“心”、没有被疗愈,未经训练)的灵魂,会继续轮回被下一个身体接管。
11)《奇迹课程》的功用
《课程》就是“破幻”的。帮我们化解掉“罪疚惧”的错觉。
借用大脑的重塑性,通过“宽恕”把罪疚、恐惧淡化掉,帮助我们在“人的阶段”,通过与兄弟的互动,心灵的训练,来认出“罪疚惧”不是真的。
在面临死亡时,意识不会再等同身体、大脑,不再会为躲避罪疚惧而又去轮回,从而意识能自主回到它本身的维度,超越死亡。
12)无意识≠觉醒
意识最大功能是负责知道。在意识还没有和“心”连上之前,意识的一切知道都来自于脑。
如果一次性切断“意”与大脑的全部联系,人就会进入睡眠状的无意识状态。但是睡觉不能觉醒,也就是说“放空”不等于开悟。
13)我在讲“你的家”
以上分享的内容用头脑听会觉得好像很深奥,其实讲的都是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讲的就是我们的生活到底是在怎么样的一个心灵结构下运作的;讲的就是“你的家”。
所以题为《家中宝藏》。只是我们大家无知无觉,对此视而不见。所以说:当我们用大脑在活,就是一个生物机器人。
14)为什么闭眼才能睡着
因为睁眼,大脑不断的在受到刺激。
15)意识不能与大脑一直结合
因为意识是纯灵性的,如果它一直与大脑结合,意识会受不了的。大脑一直高度运转,也会瘫痪、死机。想象不让你睡觉,大脑和意识一直不断开,你的意识会Hold不住,意识会从大脑滑落。
其实,消耗能量的主要是大脑的思考,而不是身体运动。电脑里显卡也是最耗电的。
我们也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长时间看电视感觉很疲劳时,就算你还坚持地睁着眼,脑袋也在脖子上但是什么都没看进去。这个也再次说明“你不是你的大脑”,你是属灵的,你不只是身体。
再如:当一个人离开人世,我们会说“他走了”,但是他的身体明明还在。四肢健全、五官齐全,可是为什么不能(闻、嗅、听、看、尝、触、动)?
因为意识或者说灵魂离开了这具躯体,“他走了”说的实际就是躯体的灵魂走了——这个也证明你不是身体,你不是头脑。
· 03 ·
“心·意·识”系统的逐步讲解,是帮我们从生物机器人的模式回到真人的模式来。
第二板块,升华分享内容:从头脑提升到讲“意”,也就是(心·意·识)系统里的“意”。
1)借用“意”来突破“真和幻”的分水岭
修行要明“心”,得从“意”开始。因为直接讲“心”,我们够不着,需要通过“意”来带入。
如果说“脑”在第三维度,“意”就在第四维度,而“心”则在第五维度。
2)“意”是抉择者
佛说“颠倒妄想”,指的就是“意”跟着下家“识”跑,“意”没有被“心”托管。
“意”颠倒认了下家“识”为主人,“意”的主人应该是上家“心”。所以,你跟谁跑,“意”说了算。
3)“意”是知性
意是知性,就是知道的能力。
就如我们在第一部分举的例子:当一个信息发到你的手机里,如果你还没看,依旧是不知道的。
大脑就是那部手机,只能收取信息,但是不能读取和知晓信息。读取和知晓信息的是你的意识。
以上讲的都是“什么不是意识”,为下面分享“什么是意识”做铺垫。如果直接说“意识”就是“觉”、就是知性、就是你的心…
这些都还是用概念在描述概念,依然在概念中绕,所以,让我们跳出概念的维度去体悟什么是“意”。
4)人为什么认识不到“意识”?
我们是在用大脑在思维大脑,在一种无知无觉生物机器人的模式下运作着。
“意”比“识”高出一个维度,所以在大脑所在的“三维”里看不到四维“意”的存在。然而我们看不到“意”,更看不到“心”,可是又要用“意”,所以我们就颠倒着用。所以意不可能被理解。
打个比方:用照片和照相机镜头的比喻来帮助我们进一步参悟“人为什么看不到意识”。
照片是二维的(纸片);相机出发点是立体三维的。照片都是相机拍出来的,但是相机镜头并不在照片內,从照片上是看不到镜头的存在的。
再拿看电影来理解同理:电影屏幕上的画面都是银幕外的放映机投射出来的,可是银幕上看不到放映机。
通过照片或者银幕可以反推出照相机和放映机放在哪个角度,推测出照片和银幕之外应该有个源头。
二维的成像,来自高一个维度三维。二维平面上是找不到立体的三维的。
以此类推、举一反三:二维的照片来自三维世界的照相机,三维世界就来自四维的意识。在三维世界,肯定就找不到四维的意识了。
5)“意”是——觉知空间
① 比“万有”更高一个维度的是“空间”。
因为再怎么“有”也在一个空间里,再怎么“有”也超不出它所在的空间。
② 觉知空间≠物质空间
物质空间再大也是有长宽高的,是有限的;
觉知空间是无限的,无形的。
③以“看”的空间为例来理解“意是觉知空间”
空中有色,才能体现出空。“看”就是“空间”,只是“看”是没有内容的。而一旦“看到”就显化看的内容了,“看到”就是“看”这个空间的内容。
但是,“看和看到”是一体,没有分裂——“看和看到”都来自于“看”。“看和看到”就是“意识”在“看”这个功能上的显现。
而再往下分析就是“看到什么”,而这个看到“什么”中的“什么”就是大脑的解释了,因为“什么”就是分裂的成像,就属于“相”的维度了,就是分裂的。
在“看的觉知空间”,“意”就是“看和看到”,而不是看到里的“什么”。“看到”是意识在“看”上的一种能力,是意识在眼根上显现出来的灵性的作用。
“看到”不来自于外在的看到什么,而是来自于内在的“看”。也就是说:当你在看时你就是那看本身。“看”就是“看的觉知空间本身”,“看和看到”都来自“看”。
所以并不存在所谓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能所双亡”就是彻底突破了分裂的幻相。
落地的说:你会看到怎么样的世界,不是取决于外面有怎么一个世界让你看到,而取决于你看出去时内在自己的眼光。
也就是说:外面世界如何呈现,是来自于内心的信念。你是你世界的投影源,你的世界是由你投射出来的。你是你世界的因,一切为你而来,因你而在。
“什么”是果,“看和看到”是因,如此明了后因果不再颠倒,我们不再颠倒妄想。
——体会到这个真相(能所双亡),我们便拿回心灵主权和大能,你并不是你世界的受害者,而是创造者,你对自己的修正负全责,选择的自由一直在你內。
此时“意”是抉择者,你的“小宇宙”才真正爆发啦!
④“谁在想,谁在看”的迷思
禅宗里为参悟“真正的你是谁”,会让求道者参一个这样的话头:“谁在想,谁在看”。
然而正是这个“谁”,就是最后最难看破的障碍!因为,“真正的你”不是谁,“谁”也不是“真正的你”。并不存在“有个谁是观察者”,也不存在“又有个谁是被观察者”。
“真正的你”是“空间”(觉知空间)。能所双亡才是彻底突破分裂幻相的最后一道帷幕。
6)我们的本质竟然是个空间
觉知空间的主人就是心。
· 04 ·
下面分享最后第三版块:怎么用这个“心”?
1)把“最大的家排”理顺
(大脑—识意—意识—心意)——这就是最大的家排。
把它理顺就是知幻——离幻——即觉。“知幻”就是“觉念分离”。“觉”就是“意”,“念”就是“识”。
在一个事件里要体会到:你不是故事,你也不是念头,你是能知能觉的空性(空间)。
佛陀说:转识成智,而不是说“灭识”。酥酥说:好麦子和坏麦子不能一把火都一股脑全烧了,要慢慢分,慢慢培养。
2)上主的旨意
我们是有一个心意的,我们暂时遗忘了,心和意连接上就是“心意”。我们的心意就是上主的旨意。上主的旨意就是“让爱无限延伸”。
其实我们从没有真的和心断开,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找爱的感觉,并且找到爱后都希望把爱扩展开来。
身体也没有和心断开连接,所以血液、呼吸、消化、心跳…都不是我们在操心。
3)《课程》就是拨乱反正
“心意”就相当于课程里的圣灵,“识意”就相当于“小我”。《课程》就是帮我们拨乱反正,让“意”恢复和心的连接。其实,“识”和“心”不冲突,“小我”也没问题,只是“意”乱了。
4)依心而活的滋味
来自于心的感觉是笃定的、平安的。
心不分析、不判断,所以平安;
心是先天意识、是本体,所以笃定;
心没有攻击,
因为心不知道外面还有谁;
心是一体,
因为它不知道分裂;
心是当下,过去未来根本不存在;
心是完美,他没有可比性;
心是无惑的,
因为心是知道本身,不用大脑盘算;
心是灵动巧妙的,
因为它同时支配一切;
心是和谐的,因为人人都好,
一切都刚刚好,不多也不少…
所以《课程》说:我们害怕的不是自己的渺小,而是自己的伟大。我们拒绝的不是小我,而是平安。
依心而活很简单。你会过上一种“看什么都完美”的生活。你会有一种知道是滔滔不绝的、是不需要储存的、是不需要分析的、是不需要备课的、是直接下载的…
你不会变得大脑一片空白,而是变得更加灵活,心灵更柔软。
你还是会判断,
但是判而不断,心灵更有弹性;
你还是会交托,
但是交而不托,充分体验自由;
你还是会期盼,
但是期而不盼,充分展示你的创造力;
5)不会累
你大脑的一千个神经元在心意相连接的状态下,毫不费力地被意引领,而且一点都不累。
所有的累,都是因为其中有矛盾、有摩擦、阻力大,才会觉得累!
一体的心灵协调统一、乐此不疲、畅快无阻。
6)超越生死
当你的(心意识)最大的家排理顺后,你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你并不害怕死亡,知道没有死亡。
再来会是一个意识层级更高的生灵,再来也只是更好地延伸上主爱的旨意。
当你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离开人世,要走的已不是那个人,而是“知道”本身。
你是那个“觉”,已不是那个“人”——这就是超越生死,脱离轮回。
灵魂不会因为要躲避虚假的罪疚惧而再次慌忙投胎。即使是再来,也不是轮回,而是推恩!
综上所述:活着,平安喜悦;走了,脱离轮回,倒驾慈航。你的心意就是上主的旨意。
无限延伸上主绝对的平安——让更多的生灵活出生命本然的喜悦和激情,扩充爱的疆土,活在真相里。
【问答部分】
(1)为什么安排遗忘?
“假遗忘,真忆起”。遗忘有个创造的效果。遗忘是丰富你的觉知空间,圆满你的法性。不是倒退和惩罚。
(2)怎么知道喜悦是来自心灵的?
头脑类似个手机。开心需要理由。头脑的喜悦很短暂,并且患得患失;头脑认为喜悦是因为外在获得什么才能喜悦、才配喜悦。
(3)把想要“证到”什么给忘了
“想要证到什么”就是大脑理解的开悟。不用去管它。所以什么开悟、明心见性、觉醒、证到、格物致知…把这些名相都放下,直接在感受层面参悟。
活出喜悦的滋味就错不了。
证到,不是证到什么东西,而是意识到你一直没有意识到的觉知空间。意识的扩展是无止境的。
(4)觉知空间是活的
觉知空间是活的、是无限制的。所以,不用把自己归类,或者用什么概念来界定自己的进展和提升。
(5)悖论对联
当你无需去证到什么时,你反而证到了;
当你无需改变什么时,你反而改变了;
当你不再追求完美时,你就是完美;
当你不在要什么时,你反而不曾缺少什么;
(6)你就是你的宝藏
你就是你的宝藏;你就是宝藏本身;宝藏甚至都不是在脚下,不是在家里,宝藏是你、是你、是你!
真正的宝藏不是一个东西,
是一个无尽可能性的创造。
真正的宝藏是“阿拉丁——无限神灯”,你却用你的自由正在创造不自由;用你的永恒创造短暂;用一体制造分裂;用真知创造幻相…
你继承着上主无限的大能,你就是你最大的宝藏,有一天你一定会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