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方面、我想谈一下经方与时方结合应用...
第二个方面、我想谈一下经方与时方结合应用于临床。我在论坛里了解到有好多经方派的老师,经方用得非常好,经典也用得非常好。《伤寒论》是一部不朽的中医典籍著作,它确立了中医六经辨证的体系,且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所以我认为一定是要读好《伤寒论》,这是一个基础的基础。但是我又觉得大家不应该完全束缚在《伤寒论》里面。通过经典,更多的是给我们一些提示,如何辨证,如何去学习这种辨证的方法。比如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头项强痛而恶寒”我们就说它是太阳病了;汗出恶风是太阳中风,恶寒无汗是太阳伤寒;太阳中风选桂枝汤,太阳伤寒选麻黄汤。这样、在伤寒六经的学习中,我觉得是辨主证,主证出来后,这个辨证就出来了,是学习它这种辨证的方法。大家都知道,《伤寒论》中有112个方子,它能涵盖全部的疾病吗?疾病的复杂性完全用这些方子就都能涵盖吗?在我来看,我是不认同所有的疾病都用经方来治疗的。大家知道,《伤寒论》只是整理了汉代之前的医学成就,从晋唐、宋元到明清,中医学派繁荣发展,得到了不断的充实。众所周知,金元时期,刘完素提出了火热论,创立了寒凉派;张元素的脏腑病机学说,创立了易水派;李东垣的《脾胃论》,创立了补土派;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创立了滋阴派。到明代之后,我们探讨四诊并重,重视先后二天,创立了温补派,代表人物有孙一奎、薛己、赵献可等。到明末清初,因为瘟疫流行,温病学派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量地丰富了我们流派的内容。大家应该知道,还有一些医家在学术上也有很大的贡献,但是没有明显的学派倾向性。比如,王清任、喻嘉言、唐容川等。这样看来,各家学说、各个流派,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很多有效的方剂。我们应怎样应用这些时方去治疗疾病?怎样应用这些经方去治疗疾病?我在临床上一直提倡经方与时方结合运用于临床,而不赞同单用经方去治疗所有的疾病。我在这里引用一下《通俗伤寒论》的作者俞根初先生的一句话:“专读仲景书,不读后贤书,譬之井田对建,周礼周官,不可以治汉唐之天下也。仅读后贤书,不读仲景书,譬之五言七律,宫体宫词,不可以代三百之雅颂也。”在此也可以看到,俞老先生也是提倡经方、时方是同时应用的。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熊继柏教授也说过:“我们要掌握五百方,才能把基本的临床病证涵盖。”-李晶《肿瘤专家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