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多地受到了持续强降雨的影响,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全国人民携手并进,共同和河南走出困境。河南的灾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坚强,领略了中国人的力量和中国的强大。灾情发生之后,无数暖心坚毅的新闻感动着国人的心,让我们有了战胜灾情的信心。新闻中商家为群众和救援人员提供免费的食物、大批的企业和明星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捐物、军队和应急救援力量也紧急赶往灾区……在无数的振奋士气的新闻中,我们却看到了这样一篇报道。在全国人民都在心系河南灾情的时候,在北京丰台区竟有人在微信上公然地使用侮辱性语言诋毁河南受灾群众,在社会上巨大影响。随后,诋毁者就被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无独有偶,今年二月,也有人在微博上散布诋毁贬损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言论,被公安局以涉嫌寻衅滋事罪进行刑事拘留。网友大快人心之时,我们不经要发问,为什么会有人喜欢用诋毁他人的方式来获得存在感?甚至利用这些大灾大难来博人眼球,通过诋毁他人来获得热度。
生活中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总是喜欢诋毁他人以求抬高自己,这样的人通常都是心胸狭隘、没有能力和盲目自信的人。他们的恶意诋毁,透露出他们总是喜欢用恶意揣测他人,内心极其的阴暗和不堪。人活于世,不就是善良正直,实现自己的价值吗?只有好好地经营自己的人生,将自己的分内事做好,我们的短暂一生才是不虚此行的。
但是总有人动歪心思,想着能通过捷径获得别人的关注,就是见不得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东西,总是想着在背后诋毁和议论他人。但事实上,依靠诋毁来获得存在感的行为,极其低级。寻找存在感,是我们无论在哪个年纪都或多或少在找寻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优点和才华,能获得他人的注意和称赞。在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会做各种各样的行为去引来父母的关注,这就是孩子寻找存在感的方法。小朋友因为太小,没有熟练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就希望自己的各种打闹和调皮能获得父母关注,以此来表达自己渴望关注和陪伴。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只要获得存在感,就能获得大人对自己的陪伴,就能获得自己玩耍的幸福感和父母浓浓的爱意。当我们步入学生时代,我们为了表现自我和获得老师同学的认可,也会找寻存在感。有些同学,通过在课堂上积极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获得存在感;有些人,通过在课堂上无故插话搅乱课堂,以及和老师对着干,让全班哄堂大笑来满足自己卑微的存在感。回想一下,我们的学生时代,是不是都会有这样的人的存在?他们无论是使用调皮捣蛋的方法,还是积极向上的办法,都是对存在感的渴望。当我们步入职场生活,对于存在感的需求也是强烈的。成年也怕自己孤独,也怕孤独带来的自卑,也怕自己被世界忽视。总的来说,想要找寻存在感是人的天性,我们难以抵制天性,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通过对他人的诋毁,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人是群体动物,想要通过获得他人认同来确定自己的存在。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人的认同,自我价值就得不到实现。贬低他人价值提高自身存在感的人,最为劣质。从社会发展角度,我们可以发现拥有更多的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想法,实现想法才能获得自我精神上的满足。想要找存在感并没有错,错的只是我们错误的方式和错误的心理暗示。人活着需要存在感,本能上倾向于占有更多的关注和资源,但是我们不单单是“为了”这些而活着。
海子的诗曾写道:“要有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找寻存在感,最根本的就是积极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努力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面对自己希望获得存在感的心理,我们应该通过积极乐观的方式去满足它。东京奥运开始的第一天,中国就以三枚金牌的成绩领先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奥运首金获得者清华大学本科生杨倩的优秀人生,引来了网友的无数赞叹。这样的风光履历,确实是狠狠地刷了一波“存在感”。对于这样的“怒刷”,国人只有无限的祝福和称赞,也只有这样的“存在感”才是新一代的我们应该学习的。通过为国争光、为自己争光赢得自己的存在感,这样的存在感难道不比诋毁他人来得更有价值?诋毁别人来找存在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不被提倡的。
参考资料:Mae, L., Carlston, D. E., & Skowronski, J. J. (1999). 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 to familiar communications: Is a little knowledge a dangerous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3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