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盛龙:靠猪活下来

靠猪活下来

杨盛龙

在我们山乡,家庭所养家畜家禽一般就是猪、牛、鸡、鸭、猫、狗。在长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换油盐。多数家庭一年到头才能养肥一头猪,有些贫困家庭一年到头养不肥一头猪。人们靠养鸡鸭下蛋卖钱换油盐,将鸭子叫“盐船”,零花钱靠的是“鸡屁股银行”。

人民公社大集体时代,大牲畜牛是集体的,分派部分家庭养;养狗看门护院,养猫抓老鼠,不是每个家庭都养;家家都喂养的只有猪、鸡、鸭。那时候,猪由国家实行统购统销。一个30户人家的生产队,国家核定每年上缴15头“派购猪”,每头必须是毛重130斤以上的肥猪。猪的收购价每斤毛重4角5分,猪肉每斤7角,按计划指标,以票证供应。每送给供销社一头派购猪,可以每斤平价7角的价格买回5斤猪肉。市场上猪肉每斤4元到5元。哪个生产队没有完成派购猪任务,到市场上高价买猪,或者补助给饲料粮换猪,低价卖给国家。生活困难年头,人缺口粮,一个家庭养肥一头猪很难,养几只鸡鸭要容易多了,因为鸡鸭可以自己找虫吃。所以,国家和集体鼓励养猪;限制每户的养鸡养鸭数量,多出的是“资本主义尾巴”,要割掉。

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为集体经营,家庭每人1分自留地用以种菜,人多的家庭不到1亩,除了种菜还能种点洋芋、红苕、苞谷之类的。自留地的出产得多得少都是自己的,人们在上工前收工后打理自留地,主要心思和精力在自留地,好肥料施到自留地。自留地与生产队大田的庄稼明显不同,私人贫瘠地苗稼长势旺,集体肥沃大田几近荒芜。人们记得“三年困难时期”过后的放开,各家在生产队的田边地头开挖点岩旮旯边角荒地,收获颇丰,被称作资本主义“小自由”,只种了两年,不让再种了。

那时候,我们全家8人,每人年均从生产队分配到的口粮只有两百多斤毛粮,最少的一年195斤,包括稻谷、苞谷、洋芋、红苕、杂豆等。我家8分自留地出产的瓜菜几乎担了半分家,常年借粮,经常吃洋芋、红苕,挖蕨打葛,吃野菜,每顿以三四分萝卜、大头菜或南瓜拌一两分大米做烂叭饭填肚子,过不多久就饿了。人都没有吃的,哪里养得好猪!我家的狗翻爬猪栏吃猪的草食活着。其他家庭的生活也很困难,除了可以贪污占便宜的家庭,一般也都好不到哪里去。

70年代末,安徽省小岗村18个庄户人家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签字画押,立下生死状,将土地承包到户。在中国大地上,那样想分开干的人多,想吃饱饭的人多,有几个人敢把脑壳别在裤腰带上分田到户!

我们那山乡只敢偷偷地打“擦边球”。1974年春,生产队给每户划出1分饲料地。划生产队种不出东西的抛荒的偏坡贫瘠烂地给农户,名义上是为养猪完成国家派购猪任务,实际上大部分产出是喂了“两只脚的猪”。

看看没有人追究,生产队1974年冬天又给每户划出3分饲料地,一般都是指一块到几块零星荒地或二荒地,并没有拉绳索丈量。我家认领了5块荒地,都是些“屙屎不生蛆”的地方,有些地块出冷浸水,泥巴如同糯瓦泥;有些地块背阴,在白昼最长的夏至时节每天只能见到两三个小时阳光,草都长不好。

我们全家人每天天不亮起床,母亲做饭,父亲带着我和二妹砍杂草,开荒地,挖排水沟。有的日子,挖地一个时辰后,坐在锄头把上休息时睡着了一阵,天才亮明。我们将荒地和周围坡坎的刺蓬杂草砍倒,晒干,铲草皮,烧成火土灰,挑一担担猪粪,用粪肥堆熟了那几块饲料地。父亲看中的是“宽”和“荒”,开挖出来,比我家的8分自留地还要宽。如同往日偷偷种鸦片烟苗,每天上工前收工后打理那些荒地,产出的洋芋、红苕、南瓜、苞谷、豇豆、辣椒等东西,大多喂了“两只脚的猪”。那些年,我家历尽艰辛,按分派任务每两年送给国家一头130斤以上的肥猪,自家差不多每年杀一头连肉带骨头50斤左右的瘦狗样的年猪。那几年,全家人就是靠自留地和饲料地产出的洋芋、红苕和瓜菜度过苦难,艰难地活命。

想起那年生产大队召开群众大会,传达关于那个副统帅密谋篡夺领导权,阴谋败露,仓惶驾机出逃,摔死异邦戈壁的事情以及什么个“工程纪要”,有的听会人打起呼噜。一个老贫农断喝一声:“脑壳都差点落地了,还打得起瞌睡啊!”那情景那觉悟很令人回味。试想,如果种地的农民脑壳都落地了,谁种粮食送给他们当权者饱肚子争权,谁养猪送给他们城里人吃啊!

那年头,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父母养育我们兄弟姊妹八个,其中两个因饥饿致病而死,六个活下来成人。集体分配的粮食才占多少份额!就是靠借粮、挖蕨和自留地的瓜菜补充,靠开挖出的那点饲料地的出产养活,可以说是:靠猪活下来的。

啊呀呀!天大地大,人民公社大集体的田地再大不如饲料地大,不如猪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饲料地亲。我们兄弟姊妹靠猪活了下来,长大成人,感谢猪!

作者简介

杨盛龙,湘西人,土家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文学作品千多篇,出版散文集《西湘记忆》、《二酉散简》等多种,被《中国当代文学史》等十多种文学史著论著专节专题评介。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

(0)

相关推荐

  • 【散文】“大花”的故事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大花"的故事 原创/周纪合 我家的大花,是养了十多年的一头母猪.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上级号召大力养猪,要求每家每 户都必须每年出栏 ...

  • 【滋水 · 散文】 刘少青:烙印在灵魂深处的饿

                     烙印在灵魂深处的饿                        文/刘少青        少年时代抹不掉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饿!        我出生在六零 ...

  • 吴世可: 难忘的知青岁月(上)

    难忘的知青岁月(上) 文/吴世可        1968年,是"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展以来的第3个年头,在江青"文攻武卫"的口号下,全国从1967年下半年起的派性 ...

  • 【西南作家•散文】王 燕/吃干饭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 ...

  • 古蔺猪事 ①

    - 散户养猪记忆 - (一) 代元兴 受环保整治与非洲猪瘟共同影响,2020年中,我们经历了猪肉价格升至历史最高的最高的每市斤三十五左右,也看到很多微信.抖音表现猪肉昂贵的笑话.很多人心里不由得都想到 ...

  • 岩上汉子肖保保

    一. 我们家在木桥沟附近的坝下,木桥沟上面是宜宾岩上.肖保保和大妈家出嫁了的大姐家都在岩上的王场乡. 岩上与岩下的区别,是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一个是沙土,一个是粘土:一个产花生,一个产红苕.高粱. ...

  • 飞红说吃 | 铜岭岗的吃食

    道士桥是铜岭岗的第一大村,发小杨贤挺童鞋在那里搞了个农庄,种油茶.山黄精.新品种番薯,还种了上万株百合花,这便有了这个活动.朋友圈里不时有人问我:你们那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吗? 铜岭岗的油茶果(飞红 摄 ...

  • 毛竹|关于红苕

    关于红苕 文|毛竹 时至今日,每当吃红苕之时,我总会想起一句流行于七八十年代的所谓的毛主席语录:红苕很好吃,我就爱吃红苕.有人问我毛主席到底说没说此话,我只是笑着说你大可不必这样较真,不管毛是否说这话 ...

  • 【散文】杨盛龙/爹妈助理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爹妈助理 杨盛龙 俗话说:长哥长嫂如父母.我在我家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大,然而长期远在他乡,顾不了家.排行第二的秋月,很小的时候带弟弟妹妹,未成年时就开始 ...

  • 【作家专栏】杨盛龙| 克鲁姆洛夫记

    作家专栏 展示名家作品 推介优秀作者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创|作|心|得 言为心声.每当我趟过某一段奔腾的生活之河时,那水中激起的每一朵浪花,都会让我感到兴奋无比.我采撷了她的千姿百态 ...

  • 【作家新时代】(特约作家总部)《作家专栏》总第064期:北京校园之旅(一) ·多民族多彩生活|杨盛龙(北京)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春天快乐 温故知新.感恩2018,感恩遇见,感恩一路有你!一年来,文友们将自己的心愿.感想.工作和生活体会诉诸文字,发表在微刊,一同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微刊的成长.微刊已经成为& ...

  • 【文学时代微刊】《作家专栏》总第156期:小路有多小|杨盛龙(湖南)

    文学时代微刊第2045期 <作家专栏>总第156期 小路有多小 特约作家/湖南·杨盛龙(原创) 一条小路,悠悠长长,两边是绿黄叶相间的树丛,一束束阳光从树枝叶间斜射下来,路上满是落叶,路边 ...

  • 【文学时代微刊】为了忘却的自行车|杨盛龙(湖南)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文学新高地 时代最强音 温故知新.感恩2018,感恩遇见,感恩一路有你!一年来,文友们将自己的心愿.感想.工作和生活体会诉诸文字,发表在微刊,一同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微刊的成长 ...

  • 【作家专栏】杨盛龙| 住在谁家

    作家专栏 展示名家作品 推介优秀作者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创|作|心|得 言为心声.每当我趟过某一段奔腾的生活之河时,那水中激起的每一朵浪花,都会让我感到兴奋无比.我采撷了她的千姿百态 ...

  • 杨盛龙:挪借时光

    挪借时光 作者:杨盛龙 乡村人家的传统生活在挪借中. 村民们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远离市场,买东西不方便:再就是,因为是短缺经济,有些东西比如较大的生产生活用具,不是每家都有置办能力,各家互 ...

  • 杨盛龙:步行的尴尬

    步行的尴尬 杨盛龙 不久前我们还在谈论甚至羡慕有的国家是生活在汽车轮子上的,不觉得我们自己很快就是整场院停满汽车,大街上塞满汽车,进出大都是汽车轮子滚动,骑自行车的人已经很稀少了.步行进出机关大院更是 ...

  • 杨盛龙:意恐春来早 | 就读这篇

    意恐春来早 杨盛龙 在人民公社当社员的年头,我喜欢秋天.冬天,害怕春天.夏天,原因是春荒连夏荒,填不饱肚子,脚发软,身子发虚. 往日说,栽秧酒,打谷饭.秋天是收获季节,打了粘谷打糯谷,收了黄豆收苞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