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这篇 | 杨应芳:婆婆家的牛杂碎

婆婆家的牛杂碎

杨应芳

叮铃铃,电话铃响了,是公公打来的电话。“你们今天闲着吗?你妈把牛杂碎煮到锅里了,都过来昂。”意思是小两口和孩子一起去。好多年来,我常常接到类似的电话

婆婆家每逢亡人的忌日,家里都会宰一头牛,至少宰一只羊来纪念搭救亡故的亲人,公公是个有教门的人,就是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也不怠慢祭祀亡人的事情。这次宰牛是过宰牲节的。

一大早,寺里赞圣的喇叭就响了,节日的气氛好浓的,村里的男男女女都穿着崭新的衣服陆陆续续上寺了,男人去跟着阿訇和大家一起做尔迪(礼拜),女人主要是听阿訇讲吾尔咀。(宗教规则)

我和几个妯娌忙着炸油香,搓馓子,切萝卜。大约两三个小时,去寺里的人都回来了,公公赶紧召集儿子们做宰牛的准备。几个儿子纷纷找来了木棒,绳子,肉钩子……。

老公公坐着个小凳子,他左边一唐瓶清水,右边一块铁锈红的大磨石,可能长时间的使用,磨石的中间凹陷了下去,两头像月牙儿一样朝上翘着的。公公左手几个手指并拢,紧压着刀背,右手捏着刀把,在磨石上滴几滴水来回磨擦了几下,把锋利的,明晃晃的刀子交给了阿訇。

牛宰倒了,弟兄四个用力把沉重的牛身拖到一大张干净的塑料上,老四剥牛皮的速度特别快,让其他人用力拽着四个蹄子,他先从牛的后蹄子关节处开刀,用力剜了个小洞,嘴搭在刀口处用力一吹,牛蹄子跟耍魔术一般速速鼓了起来,这时他用刀尖很快划开了牛的后蹄,用力一撕,蹄子上的皮就扒下来了。用同样的办法,几个蹄子很快就剥结束了。他又从腹部入手,在划破口的地方,一手按着牛腹部,一手拽住皮子边缘,三下五除二就扯下牛身上的皮。

我和妯娌们带着一群孩子,拖着一个软兮兮的,像塞满棉花的麻袋一样的牛肚子,蚂蚁搬家似的,,拖到离家几十米远的沟岩边,大家使劲儿拽着牛肚子的两头,用刀子在正中间长长地划上个口子,扑花一声,黄绿色的粪渣带水一股脑儿从划破的口子挤出来,跌落到沟底去了,黄色的的粪水点子溅了他四婶儿一脸,孩子们指着四婶儿的臭花脸,笑弯了腰。

沟沿边上传来孩子们的顺口溜儿“羊杂碎、牛杂碎,你吃屁股,我吃腿!你 吃 屁 股,我 吃 腿!”

一股肚粪臭味儿弥漫了整个深沟,肚粪倒得差不多了,我们又把肚子的里面翻出来,齐声喊“一、二、三”,大家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将牛肚提到半空一抖两甩,把藏在各个角落的粪渣倒干净了。

婆婆的儿女多,自然孙子也多,瞧瞧,满院子都跑的是孩子,往来提水的,绷牛肚口的,用唐瓶倒水的,当然孩子们觉得这活儿不好干,看到涮肠肚时就找借口躲一躲,但也逃不过婶子的眼睛。

洗到半途孩子们都跑光了,妯娌几个在红红的太阳底下一边又一边,翻来覆去地洗,衣服的后襟岑到了半腰,脊背被火辣辣的阳光晒得起了一大片一大片的红疹子。女人的爱美之心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大家顾不了屁股,得顾脸,各自戴个大大的口罩,头戴纱巾,再戴一顶太阳伞一样的大凉帽,顾缠地够紧,但白皙的脸庞还是晒得起了红疙瘩。

刮肚子的活儿更麻烦,先烧一大锅滚烫的开水,快速倒进肚子,一股粪臭味儿硬往人的鼻孔钻,得紧紧捏住封口,让肚芽儿被开水烫得不够牢固了,才能刮得下来。这活儿是归他五大三粗的三婶儿干的,她咬着牙,使出全身的劲儿,一刀刮下去,肚芽子就像雪粒儿簌簌地跌落,刮了外层的肚皮子白白嫩嫩的,就像少女白皙柔嫩的脸庞。刮肚子最忌讳的是到处乱开采,不然就更费力,不是这儿破,就是那儿烂,所以干这活儿得懂得方法,就得小心翼翼。

燎牛头和蹄子也是一项麻烦事儿,对他四婶儿来说是绝活儿。她找来一盏喷灯,点着灯芯,一手用劲压住牛的双耳,一手捏着喷灯,火苗呜呜地吼着,就像巨蛇伸着长长的红舌头,猛地出来了又突然进去,一对睁着又大又圆的牛眼睛,让人感到阴森森的,他四婶儿已经习惯了,她常说干尔买力(祭祀)宰了的牛是幸运的,心甘情愿的,不怕,一点都不怕。牛羊巴不得自己能被在吉祥的日子宰了,好搭救在天堂的人们,预示着自己也会进天堂的。

头蹄子燎干净了,接着又是一次次的清洗,一次次地提水,倒水。当洗完了所有,婆婆家的门前脏泥满地,臭气冲天,追逐嬉戏的孩子们也不愿意在这里玩了,只有成群结帮的绿头苍蝇飞来窜去的,它们此时觉得这里才是自己的天堂。

头蹄肚儿清洗结束就该入锅了,看似很简单的活儿,但媳妇们做出来就是不如婆婆煮的杂碎香。

婆婆已古稀之年的人了,她做出的吃食媳妇儿们佩服地五体投地,煮杂碎是婆婆的绝招儿,有些用得着体力的活儿,老婆婆还得找媳妇子们帮忙哩,灶火烧得很旺,火苗乎乎乎,一半流进锅底的烟洞,一股白烟打着转转升上了九天,一半火苗死皮赖脸地在灶房的各个角落盘旋,呛得围着锅台转的女人们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锅里烧开的水,翻着滚儿,媳妇儿们帮婆婆把杂碎一件一件用刀割得差不多大小,统统放进锅里,婆婆在一旁指示:把比较硬的,不易煮熟的放在锅底,把肠肠肚肚,容易煮烂的放在上面,给灶火洞里多多地扬上些煤炭后,其他人陆续休息去,后续活儿就归婆婆了。

我自始至终都是个打杂儿的,从小念书,以后又教书,所以厨房的活儿,尤其是请客的吃食对我来说上不了大台板,只能给妯娌们揽个炭,提桶水,剥个葱,扫个地。我觉得也不是太累,就跟在老婆婆身后当小跑。

杂碎放进锅里再大火烧半个小时左右,锅里就发出吱吱的响声,锅盖的周围一团团白气争先恐后挤出来,锅盖与锅边撞得当当响,顿时白色的雾气笼罩了整个锅台。不一会儿,厨房里乌烟瘴气,啥都看不见了。婆婆伸手摁了一下换气扇的开关,布满油垢的换气扇飞速转起来,渐渐的屋里的气焰少了许多。

婆婆左手提起锅盖,小心地立在锅台里边,右臂甩甩长长的袖口,把雾气赶到一边,拿起长铁叉向锅底抖了抖,凡是有杂碎逢儿的地方冒出了雪白色的泡沫,婆婆说,“这血沫子要略尽,杂碎才亮晶呢”我点点头,恍然大悟似的,婆婆一边指教着,一边拿起漏勺小心翼翼地,轻轻地在杂碎上略了好几个来回,大碗里积累了多半碗泡沫,白里透红的血沫一灭,就像蜂窝墙上的蜂洞。

婆婆抓几大把囫囵调料均匀地撒进锅里,用铁叉搅一搅,我也抓一大把调料往锅里扔,被婆婆推在一边,她嘴里忙叨唠“这料可不是胡撒的。”我红着脸,再不敢乱来了,稍微比刚才站得远了些,婆婆接着又放进了两把盐,把我剥好的一股大葱,一切二截子,撇进锅里,用铁叉往杂碎缝隙里压了压,又盖上了锅盖,让杂碎闷在文火锅里。

夜已经很深了,我熬不了夜睡去了,老婆婆也休息去,半夜三更,老婆婆最操心,她又从暖炕上爬起来,去看看杂碎煮得咋样了,媳妇子们都睡熟了,她拿着铁叉捣腾了半天,也没翻过杂碎的身,老婆婆觉得最好使唤的人还是自己的老头子了,她叫醒熟睡的老公公,公公揉着朦胧的眼睛,穿上拖鞋高一脚,低一脚的走进了灶房。

老俩口互相帮衬着,总是把杂碎翻了个身,锅底的杂碎都熟烂了,他们把杂碎一块块捞进了盘子里。

天刚蒙蒙亮,老婆婆就睡不住了,在这个门口敲敲,那个门口喊喊。不知不觉,太阳出来了,大人孩子起床收拾一番后,陆陆续续进了灶房。这时的灶房已经热闹非凡,找碟子碗的,捡筷子的,调汁子的,摆放桌子的,最忙活的要数老婆婆了,她把煮熟的牛杂碎切成条形的碎块,烩在大锅里,吹火的鼓风机呜呜地吼着,灶火门口不时伸出旺旺的,红红的火苗,一个红红的火芯儿冒出来跌在我的脚背上,我一声尖叫,厨房里一阵欢笑。

锅里的杂碎汤烧开了,杂碎条儿也突突突跳起了舞,老婆婆给摆在灶台的大碗小碗的都盛上杂碎,她力求给每个碗都盛得均匀,让每个人都吃到肠子,肚子,蹄筋,头皮,舌头……

炕上,地下都摆着饭桌,年长些的挤到暖暖的土炕,几平米大的炕就挤坐十来个人。地桌上吃的都是些小辈们,娃娃们你推他的碗,他又捞你碗里的牛杂碎,一会儿又是哇哇的哭声,可是大人们只顾吃,谁也顾不了孩子,偶尔不知谁又丢一句“羊杂碎,牛杂碎,你吃屁股,我吃腿”厨房又是一阵爆笑,老婆婆也笑得合不拢嘴,她不止一次地问“妈做的杂碎好吃吗?” 儿女们应付似的“好吃好吃,妈做的真好吃”。老婆婆可经不起夸几句,得意地说“过几天,娘还给你们做杂碎,到时候要回来吃,别等我一个一个请了昂”小辈儿们,又应付似的点点头。

老公公那屋又传来了喊声“再端一碗杂碎”,老婆婆又炫耀似地问老伴儿“好吃吗?”。公公左手端着碗,右手紧捏着筷子不停地往嘴里送着牛杂碎,不屑一顾地回答“没味道,太难吃了!”老婆婆知道老伴儿故意戏逗,抿嘴笑了,笑得那么甜。

作者简介

杨应芳,宁夏海原县回小教师 。

原鄉書院回顾,点击可直接阅读


2016年原鄉書院月度优秀作品

原创优秀作品(2015年度)

原鄉書院总目录


名家专辑快捷阅读,回复作家名字即可


毕飞宇|陈忠实|池莉|曹文轩|迟子建|格非|冯骥才|韩少功|贾平凹|老舍|李佩甫|李敬泽|刘庆邦|沈从文|苏童|三毛|铁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忆|余华|严歌苓|阎连科|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


博尔赫斯|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佛|福克纳|卡夫卡︱卡尔维诺


国外名家作品合集,回复“合集”,便可快捷阅读

(0)

相关推荐

  • 披麻戴孝,我替婆婆去送他

    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披麻戴孝,我替婆婆去送他 文|雨雪艳阳 姥爷有三个子女.大姨嫁去 ...

  • 谢婆桥

    小黄乡有个谢婆桥村,很早时节这个村勿叫谢婆桥.从前这个村子有个心肠尽好的老婆婆,她有一个儿子一个媳妇,一家三个人过日子.有一年,儿子生急病死了,一份人家只剩下婆婆和媳妇俩个妇道人家.婆媳和和气气过日子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桑湖纪事

    桑湖纪事 杨建英 一 一阵清脆而嘹亮的灰雁鸣叫,惊醒了桑湖湿地初春寂静的黎明.同时也惊醒了桑湖村青年牧民巴合提以及年轻漂亮的牧民古丽努尔的夜梦. 蒙胧中的巴合提觉得这是马的嘶鸣,古丽努尔以为这是羊的咩 ...

  • 就读这篇 | 杨玉枝:思绪,在歌声中游走

    思绪,在歌声中游走 杨玉枝 城市的夜晚,永远都是这么富有传奇.绚丽多彩的霓虹灯,把松江区最繁华的庙前街妆饰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画. 好长时间了,我就这样默默地站在一个不怎么引人注目的角落里,没有挪动过半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棒糁儿粥 老咸菜

    棒糁儿粥 老咸菜 杨建英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了一句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此话一出,一家伙就火便全中国.煌居媒体头条,雄霸网络首页,泛滥于大小文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别拿白薯不当干粮

    别拿白薯不当干粮 杨建英 一 潘长江主演过一个电视剧叫<别拿豆包儿不当干粮>,戏还说的过去,但是很反感这个名字. 豆包儿--皮儿是面,馅儿是豆儿,从里到外都是正儿八经的粮食,怎么就不能当干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东边的碾子 西边的磨

    东边的碾子 西边的磨 杨建英 一 小时候在大马村,最让我兴奋的事,除了过年,就是村里的红白喜事了. 红事就是喜事,莫过于结婚娶媳妇.只是这喜事太短.太快.而且我所关心的只是扔喜糖一个环节.呼啦一下子,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你若安好 那还了得

    你若安好 那还了得 杨建英 许多人把童年的记忆称作--灵魂的细软.而我的细软里,总有一些"粗硬"的东西,枝枝楞楞的.拔又拔不掉,捡又捡不出,抚又抚不平.有时在睡梦中被它硌醒:有时在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我妈叫我回家吃饭去

    我妈叫我回家吃饭去 杨建英 我妈叫我回家吃饭去! 这句话,不敢说全天下的孩子耳熟能详,起码中国的孩子都很熟悉.只不过因南北方方言差异,或许被称为:俺娘.俺爹.俺大.俺爷等等叫法不同罢了.其实,意思都是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姓甚名谁

    姓甚名谁 杨建英 一 这几年我一直咬牙切齿地想改名,因为,我认为我这些年诸事不顺,一个劲儿地头朝下"走背字儿"是完全与我这名字没起好有关. 我极为羡慕那些把自己的姓名与人们耳熟能祥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杨建英 下班啦,大家纷纷离去.坐在对面的小路一脸忧郁地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家伙前些日子忙着装修房子,净早退.今天这是咋啦? 见我一脸的疑惑,他伤感地说:"昨天收到山东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