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柔道之父”——马学庆
柔道之父
2015年11月15日,一场早到的大雪让赤峰大地银装素裹,肃穆而又安详。
“马学庆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1月13日16时15分去世,享年65岁……”
赤峰市体育局的领导在一场追悼会上沉痛宣告。
这一天,对于赤峰体育界来说,是哀伤的,是惋惜的,是值得纪念的。因为,他们的同行,他们的老师,他们的教练,一个多好的人呀,走了,永远地走了!
“他是在物质上从没任何要求的人,摔跤服一次次让汗水湿透了,一个动作要示范几十次、上百次。队员们要一个个辅导,他从不喊累。队员们获得的金、银、铜牌都有他流不尽的汗水。他传授跤法没有私心,从未想留一手,总担心学生学不会。他在备战自治区全运会期间,经常是几个月和队员吃住在一起。”
在追悼会上,马学庆的老伴麻艳华泣不成声,几欲晕厥。
马学庆,赤峰体育界的金牌教练,有赤峰“柔道之父”之称。
马学庆是回族,1950年12月20日出生于海河之滨的天津市。
天津自古就有“天子津渡”之称,文化名城,摔跤历史悠久,自成一派,以刚猛著称,名师辈出。在这种环境的熏染之下,出身于摔跤世家的马学庆打小就拜津门摔跤界的两位名家为师,学得一身的过硬本领。
这其中,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在同门师兄弟当中,马学庆的年纪最小,遂得了个“马小”的绰号。叫得时间久了,很多人就不知道其大名了。以至于来到贡格尔草原后,马学庆的“跤名”更响,很多领导只知“马小”而不知“马学庆”了。
青年时代,马学庆跟许许多多的同龄人一样,响应国家的号召和“到农村去大有作为”的指示精神,从大城市来到了当时的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三义人民公社,开始了第二故乡的生活。他当起了农民,老老实实地接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掌握了春耕、夏锄、秋收、冬藏的基本劳动技能。他还赶过大车,打过柴……总之,草原的风霜把马学庆锻造成了一个优秀的“庄稼把式”。
或许是天赋和命运使然吧,良好的体育天赋再加上知青生活的磨练,当大批知青开始返回北京、天津之时,马学庆却被选进了克旗乌兰牧骑,成为了一个演员。
这期间,马学庆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类那达慕上的摔跤比赛,初露锋芒,在昭盟比赛,没有对手,到了辽宁省比赛,也是屡获冠军。
1982年,一纸调令,马学庆从乌兰牧骑的文艺兵转为盟体委的体育兵,赤峰“柔道之父”的地位从此奠定。
出乎意料
“出乎意料,太出乎意料了!”
这样的惊呼发自1986年11月4日《赤峰日报》第三版的一篇通讯,采写者为赤峰知名记者谭柏。
在这篇名为《汗水赢来桂冠》的通讯里,谭柏先生详细地记述了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运动会上,成立只有八个月的赤峰女子柔道队竟然战胜了“老牌儿劲旅”呼和浩特女子柔道队的经过,真是“太出乎意料”了!
1985年11月,为了备战将于1986年7月举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运动会柔道比赛,赤峰市组建了赤峰有史以来的第一支女子柔道队,马学庆任教练员。
那一年,马学庆36岁!
马学庆知道,这副担子对他来说,不是很重,而是太重了:柔道比赛,关隘道道,强手如林,呼和浩特市还有专业尖子队员。而他的这些队员,全是新手,有的连正确的跑步姿势都不会,对柔道运动更是一无所知,甚至连基本礼节都不懂。
恰在此时,马学庆的妻子麻艳华又刚动完大手术,常在床褥,两个念书的孩子,一日三餐,洗衣,浆被,照顾妻子,都靠他一人。
再看看时间,距离比赛只有八个月了!
“一切从头开始吧!”
马学庆下定决心,带领运动员们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业余时间给队员们上理论课,讲解柔道的规则、礼节和精神,每天训练四五个小时。训练时,马学庆和他的队员们一起跌爬滚打,一招一式地教动作,不厌其烦地讲要领。每天回到家时,马学庆都是精疲力尽,还要照顾妻子和孩子。
这八个月中,马学庆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日。大年初二,人们都在访亲拜友,轻松愉快,而马学庆还在带领着队员们在榻榻米上摔来滚去,挥汗如雨。
严格艰苦的训练,为队员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增强了队员的技术意识和决心。看到队员们的进步,马学庆打心眼儿里高兴。
1986年7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运动会的柔道比赛在集宁市拉开了战幕。
赤峰柔道队的队员们都是第一次参赛,心情紧张啊!
马学庆逐个给他的队员做思想工作,进行心理辅导,并分析了参赛各队的实力和特点,要求队员以攻为守,不能拖延时间,以弥补比赛经验不足。
此招果然奏效!
赤峰队女运动员石秀英参加了五十公斤级的柔道比赛,同她争夺冠军的对手是呼和浩特市专业队的一名队员,曾获得过全区第一届青运会的冠军,训练时间长,经验丰富。
比赛开始,石秀英连连进攻,只打了两分钟,就以“一本”的绝对优势赢了对手。
七十二公斤级女运动员桃亚也是赤峰队的一名女队员,她一路斩关夺隘,上午连胜五场。下午一场仍然是同呼和浩特市专业队的一名队员争夺金牌。桃亚作风勇猛,对方比赛经验丰富,防守严密。这场比赛整整拼了五分钟,桃亚仍以“一本”的高分夺得金牌。
最终,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运动会上,赤峰市柔道队一举夺得五金、五银、六铜的好成绩,团体总分第一名!
“具有国家尖子队员的呼市专业队惊讶了!自治区组织竞赛的同志惊讶了!这个成绩,市体委的同志们也是始料未及的。是爆出的冷门?还是纯属偶然?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冠军的花环是队员的汗水浇绽的,里面倾注了教练马学庆的殷殷心血。”
在那篇通讯里,谭柏先生这样感叹息道。
马学庆堪称赤峰柔道第一人,被赤峰市体育局尊为“柔道之父”。
1986年,马学庆被评为赤峰市劳动者模范,1988年到1994年连续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练员;2000年,马学庆被赤峰市政府评为优秀教练员。200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柔道比赛中,马学庆被评为优秀裁判员。
堪称楷模
“高风传蒙津,亮节昭后人,雨洒天流泪,风号地放悲;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一生树美德,半世传嘉风”。
这是当年的知青战友马洪生和丁全来为马学庆敬献的挽联。
2015年11月17日,庄严肃穆的赤峰清真南大寺里,挤满了为马学庆送行的人们。
当年的知青战友们来了,他们说,马学庆的青春无悔;
克旗老哥们、老姐们来了,几十位当年克旗乌兰牧骑的队友来了,他们说,马学庆的足迹永远地印在了贡格尔的草原上;
很多素不相识的回族老人也来了,他们是踏着深雪赶来了,他们说,他们只想看看这个好人;
赤峰体校的师生代表来了,赤峰市体育局的领导和同事们来了,更多的还是马学庆的徒弟们,他们说,他们今天不想说,只想把深深的怀念埋在心底。
1982年,当时的昭乌达盟业余体校成立了男子柔道队,调马学庆任教练。
“当时是一穷二白,没有场地,没有器材,没有队员,没人知道什么是柔道。”
对此,马学庆生前曾在他的一份工作报告中这样写道。
于是,马学庆就自己买书学习,外出求教,参观比赛,加强练习,模仿掌握动作技术,钻研规则,边学边干。
为了能够找到柔道的好苗子,马学庆走遍了10多个旗县的大部分农村牧区,挑选了17名运动员,组建了赤峰有史以来的第一支男子柔道队。
令人感动的是,马学庆在招生时,从不看人下菜碟儿。他说,队员拿到奖牌是对他最好的奖励。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训练,这17名队员进步很快,通过了内蒙古体委的考核,正式纳入了内蒙古专业队员系列,即内蒙古柔道二队。其中,一部分队员还被调到内蒙古体工大队,向甘肃省输送了7名优秀运动员,谱写了赤峰运动员对外交流的新篇章。
1984年,赤峰市男子柔道队刚成立近二年,就迎来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经过奋力拼搏,这支年轻的队伍为赤峰赢得了3枚金牌、4枚银牌、1枚铜牌。
从此,赤峰柔道在内蒙古自治区扬名立腕。
1985年,赤峰市体委提出了“一年直直腰,二年大提高,三年翻身见成效”的号口。
为了能够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全运会上“伸腰、提高、见成效”,赤峰市体委决定让马学庆在男子柔道队的基础上,再组建一支女子柔道队。
摆在马学庆面前的,又是一张白纸!
当时,人们对女子柔道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见,没有哪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宝贝女儿去学习这种“野蛮行为”。面对这样的窘境,马学庆在宣传柔道的同时组队,在选拔队员时进行宣传。经过一番苦口婆心,他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又组建起了赤峰的第一支女子柔道队。
这时候,距离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全运会只有8个月的时间了!
从“六运会”开始,赤峰柔道队始终站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前列,为赤峰体育打翻身仗做出了贡献。
马学庆为赤峰的柔道事业贡献了整整28年,经历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到十一届共七届全运会。先后为内蒙古体工大队输送了33名优秀运动员,又向外省市输送了21名专业运动员。在大赛中,他的队员共获得25枚金牌、21枚银牌、18枚铜牌。所训运动员有七人参加全国各类比赛,获得金牌5枚,银牌8枚,铜牌12枚。
几十年来,在马学庆教过的队员中,没有一个被查出“兴奋剂”,从未被省队退回过。他信念就是:“你当了我的学生,师父就当你是自己的亲人。我就必须教好你,让你在品德、技能上都对得起赤峰父老乡亲。”
“师父的一生堪称楷模,做事敢于担当,教技法一丝不苟,传承毫无保留。一辈子甘做人梯,光明磊落,无论是专业队员还是业余队员,他都一视同仁。受师父的影响,队员之间的感情很好,从没有互相拆台的。”
说这话的叫陈振明。
当年,在克旗经棚镇有许多小青年喜欢摔跤,但苦于无人指导。后来,他们听说本旗乌兰牧骑有一个叫马学庆的演员,是一个摔跤高手,就都前来投奔,这其中就有陈振明。从此,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这几十名小青年就聚在镇上的一个广场上,让马学庆给他们指导动作,风雨无阻。渐渐地,这些业余队员的摔跤技术也走上了正道,有的进入公安机关当了警察,有的进了克旗体委,也有的当上了摔跤教练……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马学庆还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向来探望他的弟子们传授技术。至于他自己要承受着多大的痛苦,从来不对人说。
马学庆还是走了!
在南山回族公墓,近百辆车排起了长龙,他们都是来为马学庆送行的。
马学庆下葬时,哭声泣天,徒弟和知青战友们争着往坟墓上填土,有的默立鞠躬。
“学庆老师的跤法和他做人一样,干净,利索,潇洒!他是众多徒弟的偶像,愿老师一路走好,我们希望把他的技术和美德永远传承下去。”
马学庆的一个徒弟如是说。
这个徒弟只比马学庆小5岁,今年60岁。
他惊闻噩耗,沉痛哀悼这位兄长一般的老师。
作者简介:小报记者,网络写手,可百度”四十八顷氏“或”四十八顷村“,喜马拉雅fm”老宁说赤峰"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