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贺知章之《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惟有门有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
鬓毛:鬓发。
衰:疏落。
镜湖:绍兴城内的湖泊,又名鉴湖。
解读:
这两首诗是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当时已经八十六岁的高龄的诗人辞官回家即兴而作。回到了阔别五十余年的老家,见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人,心中不免感慨万千,写下这两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这在目前诸多唐诗选本中都入选的诗,尤其是第一首。
从小就离开家的游子回来了,期待、激动、忐忑不安等种种感情萦绕脑海,心中自是不能平静,但是猛然发现自己已是两鬓斑白之人,不知家乡人还认识自己吗?好在乡音未改。迎面走来的儿童不认识诗人,笑着问诗人从哪里来呀!关于儿童,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家中或村里的孩童,见到诗人自然不认识。还有一种说法是诗人从小玩大的发小,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些人还是儿童嘛。相比之下,第二种说法更让人感到岁月流逝的愁畅,连小时的玩伴都不认识自己了。一个“笑问”结束全诗,但留下的伤感是言犹未尽的,虽然身子已经回到了家乡,但却再也回不到年少纯真的时代了。
第二首没有第一首出名,但也有自己的特点。离家多年了,想看看自己当年的亲朋故交,可能这些人大多离世了,因为诗人也已经86岁高龄了,“访旧半为鬼”,可能很多也是物是人非了,故而发出“近来人事半销磨”的感叹。只有门前的镜湖水,似乎没什么改变,依旧在春风的吹拂下像旧时那样掀起波浪。
这两首诗,尤以第一首最为出名,给人以“一气浑成,不假雕琢,兴之偶至,举笔疾书者”,后人再有此类似情景,几乎不能再下笔。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写思念家乡的诗作很多,但能留下深刻印象的,贺知章的这首思乡之作算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主要还是归功于其独特的视角,真实感情的流露以及清新朴实的语言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排行八,浙江萧山人,早年移居浙江绍兴。695年进士及第,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723年,入丽正殿书院,参加纂修《唐六典》,转太常少卿。李亨为太子时,迁太子宾客,授秘书监,世称“贺监”。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上疏请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赐赠而还,回绍兴后不久去世。少以文词知名,性旷达。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喜欢饮酒,常醉后作诗,为人旷达不羁,不拘礼法,时人誉为“清谈风流”,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全唐诗》存诗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