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维之《少年行四首》(其二)
出自仕汉羽林郞,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注:
羽林郞:禁军官名。汉置,掌宿卫、侍从。
解读:
终唐一代,特别是盛唐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自己具体人生价值观实现无非是三种途径:一是科举入仕,这极有难度,毕竟秀才、童子科影响不够,而明书、明法、明算前途太过狭窄,这往往成为很多人极不屑为之,比如李白。二是终南捷径,这个不提倡。三是从军入仕。“节度使入仕天子”的政治制度对唐代的知识分子是一种极大的启发和鼓舞,加上科举入仕困难,所以他们更青睐于此径。唐人这种突破传统读书治经的人生道路,确立起从军建功的价值实现方式,在全社会形成尚武献身之风,极大地促进唐代边塞诗风的形成,这无疑是对传统皓首穷经的人生道路的批判,所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这些诗作无一不是对传统人生价值观的否定。
王维的这首诗与一般意义上的边塞诗还有所不同,他不着重写边塞的从军之苦,而是写自己不能到边塞作战的苦恼,意在表现少年游侠的报国情怀。
诗一起笔用了“汉”“羽林郞”“骠骑”这些字眼,不由得让人想到汉代名将霍去病。霍去病出身低微但他武艺超群且智勇双全,十八岁即被任命为天子侍中,曾率八百轻骑,随舅父卫青参加对匈奴的漠南之战,战绩卓著,被封为冠军侯,后升为“骠骑将军”,曾留下“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豪言壮语。前两句从字面上看,看似是讲霍去病当年漠南之战的善实际上是说当年在长安的少年游侠已经成为或者梦想成为大唐羽林骑兵营中之一员。虽句句在讲汉事,实则句句在讲唐代即今朝事,这也是唐诗中此类诗作的惯例。这些游侠一直梦想着能够像当年的霍去病那样杀敌立功,建立一番功业。
第三句是以一个疑问句式,让全诗转折起伏,此处“死”有版本作“苦”。作“苦”讲可理解为——“谁知道这种不能到边疆去的苦恼呢”?作“死”讲可理解为——“谁知道会不会死在边疆呢”?两者相比,后者的意境较为宽广。因为这不仅仅是霍去病时代人们考虑的问题,也可以是已经从军或者梦想从军的少年游侠考虑的问题,还可以是诗人对边塞战事考虑的问题。
结句化晋人张华的“生从命子游,死闻侠骨香”之句:纵然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也虽死犹荣。全诗情绪激昂,诗情豪迈,显示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也是盛唐时代自信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