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禅位不由己
淳熙十四年(1187),悠闲滋润的太上皇赵构以81岁的高龄驾鹤西去。尽管并非赵构亲生子,但秉持孝道的宋孝宗却非常痛苦,为此两日不能进食,“他一反君主守丧以日代月的旧规,坚决要为太上皇守三年之丧。其中虽有尽孝报恩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他对朝政已深感倦劳,不再是隆兴初政时那个雄心勃勃的宋孝宗。”(虞云国《细说宋朝》)
孝宗坚持为高宗守孝三年的决定引起朝臣的极大忧虑和反对。毕竟从汉代以来,皇帝守孝都是以日代月,一日不差地守孝三年必然会妨碍朝廷的正常运转。然而,孝宗对此却有安排,他下诏让皇太子赵惇参决政务。
赵惇即后来的宋光宗,他被册立为皇太子还是小有波折的。孝宗当时有三个儿子,长子赵愭,次子赵恺和三子赵惇,都是原配郭皇后所生。虞云国先生认为“孝宗即位以后,久久未立太子,大概一是忙于隆兴北伐,二是免得引起太上皇难以言说的不快,三是对三子颇有属望却不便操作。”(同上)
乾道元年(1165年)四月,赵惇率先得子。两个月后,赵愭也生下儿子。两位皇子为皇嫡长孙的名分暗中较上了劲,孝宗这才不得不立长子赵愭为皇太子。但赵愭实在短命,两年后便一命呜呼。其后东宫又虚位四年,按立嫡立长的常规理应立二子赵恺,但孝宗实在看好赵惇。乾道七年,孝宗断然越位建储,立赵惇为皇太子。
太上皇赵构去世,孝宗渐生倦怠之意,让太子赵惇参决朝政。但在当朝皇帝尚在位的情况下,贸然实施太子监国,这实际上意味着二王并存,实在超乎常理,为此当时许多朝臣上疏希望孝宗收回成命。朝臣们的谏言并未改变孝宗的想法,因为孝宗已经萌生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惇的打算了。
孝宗决意禅位是与当时面临的内外压力分不开的。淳熙十六年初,金世宗的皇太孙完颜璟即位(即金章宗)。而按隆兴和议约定,年过花甲的孝宗得尊年仅二十来岁的章宗为叔叔,这是其强烈自尊心所无法接受的。除了对外不愿向小自己四十岁的金章宗称叔外,孝宗还受到来自宪圣太后(高宗吴皇后)的压力。据《四朝闻见录》记载:“及内禅光皇(赵惇),实宪圣所命。”据此说明,在孝宗禅位光宗的过程中,宪圣太后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当然在赵惇请奶奶出面说情这里面发生的故事也很有趣。“在参决庶政的一年中,光宗更是迫不及待,他想要孝宗尽早禅位,却不便直接提及,于是频繁在官中宴请太后。太后问左右近侍:'大哥屡排当,何故?’旁边有人回答:'意娘娘为趣上耳。’宪圣太后遂趁孝宗拜见时劝道:'官家也好早取乐,放下与儿曹。’”(孙健《识宋:他们的宋朝》)你看奶奶疼孙子,真是古今皆然啊。
淳熙十六年二月,孝宗举行内禅,传位于皇太子赵惇,是为宋光宗。孝宗退居重华宫,号太上皇。宋孝宗退位后,晚景十分凄凉。由于宋光宗早年因立储与孝宗结下心结,再加上皇后李凤娘的不断挑唆,导致父子关系十分疏远且不断恶化。光宗即位后不仅礼节性的探望越来越少,而且逐渐发展到长期都不去重华宫探望孝宗,甚至在孝宗临死前的最后一刻,他也没能盼到自己的儿子来看上自己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