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福地民俗】南国红豆最相思,闽都蚕豆可定情......福州七夕习俗与歌谣(下)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点击下面绿标收听语音
以下是榕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福州七夕习俗与歌谣
在民间,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故福州城里旧俗,年轻妇女多在农历七月初七晚上或七月初六晚上向织女星乞求智慧和巧艺,因而称为“乞巧“。当然,姑娘们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南宋梁克家《三山志》载:“彩楼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阑漏欲终。”这一晚,福州城里的官宦富户人家早早清扫过庭院,搭起“乞巧”彩楼、彩棚,民间有的姑娘组成“七姐会”,她们在案几桌上按七数字,摆上瓜果、鲜花、胭脂、七色彩线等,并陈列香案,向天祭拜织女星,以期拥有姣美的面容;并对月引线穿针,以期双手灵巧,长于刺绣织布;同时也期望合家平安、幸福美满等。
又因相传农历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二星相会之期,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凄美传说而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这一民间传说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无名人士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有相关描写。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在福州,从“乞巧”演变为“分食蚕豆结缘”是从清代乾隆年间始。据《福州府志》载,当时福州知府李拔为解决百姓温饱,提倡广种蚕豆,收成时间正好在七夕之前,于是乡间邻里、亲朋好友之间,家家户户互相馈赠,称为“分豆结缘”,寓意亲朋邻里和睦相处。后这种好的做法也传入福州城里,至咸丰年间,福州的七夕演变成为分食蚕豆的“结缘节”了。2006年5月,在福州民俗家方炳桂先生的倡议下,福州市首届邻里节活动正式启动,“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倡议得到了政府和市民的热烈响应。
福州传统歌谣
《十二月风俗歌》
正月伲囝真透骹(伲囝:小孩;透骹:舒服)
二月二亲母请亲家
三月清明啼嘛节(啼嘛:哭)
四月八和尚头灸臭疤(臭疤:烧焦)
五月五江中扒龙船
六月六犬囝去洗汤(犬囝:狗)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
八月十五月团圆
九月九老少去登高
十月割粙舞镰刀(粙:稻子)
十一月搓米时过冬节(米时:福州冬至食物)
十二月做年吹年糕(吹:蒸)
备注:镰刀、年糕,在福州平话口语中另有表达的说法,即:镰锲、糖粿,这里因押韵需要,故文读。
(未完待续,欢迎明晚继续关注)
欢迎福州十邑的朋友留言说说您当地的七夕习俗,我们也将发布在微信公众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