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堡垒,薪火永传
红色堡垒,薪火永传
文/栾利杰
(原载《农村大众》2021年6月30日)
1937年9月底,侵华日军攻入山东,泰安市区,肥城相继被占。当时的肥城县安驾庄乡(今肥城市安驾庄镇)马家埠村村北两公里,村西村东五公里,均构筑了日军据点。马家村村民,在党组织领导下,与敌伪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成了当地重要的抗日堡垒村
为这次采访,该村党支部书记刘相宝专门请来对村史颇有研究的梁圣军老师,他们共同向笔者讲述了马家埠村在那烽火岁月里的一些感人故事。
1943年秋,一个日本兵独自出据点进村抢鸡,民兵王维富等三人事先埋伏在村西河堤下,突然袭击用石头死了这名日本兵,缴获了一支三八大盖枪,马家埠民兵班从此有了第一支枪。村民刘岱宗,7岁去东北学会日语,19岁回原籍后作了伪军翻译,后来竟升任了伪军中队长。期间受地下党影响,刘岱宗向往革命,多次营救抗日军民。1944年8月身份暴露,他逃离之时还不忘策反两名日本兵一起来到解放区,荣立了一等功。此后刘岱宗负责对敌工作,成绩突出,1947年荣此获鲁豫军区一等人民功臣奖章。
村民马中源,1939年入完,同年担任马家埠村第一任支部书记,为当地党组织的发展和抗日斗争作出重要献,1942年因叛徒告密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马中源宁死不屈,保守党的秘密。后来,马中源被押送日本当劳工,从此音讯皆无。
村民梁曰荣以做豆腐皮为掩担任中共地下交通员。1939年四五月间,他从日军翻译口中得到情报,济南、兖州、济宁、泰安等日伪军将倾巢出动,兵分九路突袭八路军泰西根据地和115师师部,立即报告泰西情报总站,对我得到突围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马家埠村这样的“红色”故事还有很多。在村红色博物馆里,我们看到这样一组介绍:杜登良,16岁参军,1938年牺牲,年仅17岁;翟恒水,17岁参军,1938年巨野战斗中牺牲,年仅18岁;杜登雨,17岁参军,1942年阳谷战斗中牺牲,年仅22岁;张声泽,22岁参军,1944年大汶口战斗时牺牲,年仅24岁;杜兆宝,23岁参军,1942年黄县战斗中牺牲,年仅26岁;尹作泉,秦西县独立大队回民支队排长,1938年宁阳战斗中牺牲,年仅41岁。
笔者采访了抗战时期马家埠村儿童团团长,现已96岁高龄的杜允兰老人。老人说,当年他和小伙伴们所做的,只是站站岗,放放哨,送送信,没有像他的父辈、兄长们一样,直接拿起枪同日本鬼子干。到了解放战争期间,他当上了民兵队长,1948年准海战役打响时,他带领15名民兵组成支前送粮队,三个半月时间里,行程两千多里,每人每天背六十厅粮食,运粮四万余斤。老人说,天上,国民党飞炸扫射;地上,山高路险天塞地冻,但哪怕饿得从老乡那里要菜窝窝充饥,马家埠支前队也没吃一粒军粮,全部送到了前线。战役结束后,马家埠民兵队荣获华东前委员会授予的支前模范光荣称号,并得“千里冰雪,完成任务”奖旗一面,现珍藏于马家埠红色博物馆。
马家埠村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中的英勇事迹,虽然是中国人民艰苦卓绝斗争历史中的沧海一,却共同汇集成了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滚滚洪流,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