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痹--辨证论治--娄多峰
(三)瘀血(痰)候痹病
瘀血候也叫“瘀血痹”,当属痹病实候范畴,但其在痹病病因证治中都具有特殊的地位,故单独列出。
1寒证
(1)血瘀寒凝痹:多为外伤瘀血未散,遇寒着冷;或久痹不已,寒凝血瘀引起,属实证。临床见瘀血痹证候特征,伴局部冰冷,得暖稍舒,皮色淡暗,四肢欠温,畏寒或面色无华,体倦。舌紫暗有津,苔白,脉沉弦或细涩。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基础方]化瘀通痹汤(经验方)化裁。
(2)血瘀气虚痹:多由久痹不愈,正气虚弱而成,属虚实夹杂证。临床见瘀血痹证候特征,伴乏力,气短,自汗,神疲等。舌质黯淡有瘀斑。脉沉涩或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基础方]补阳还五汤、圣愈汤化裁。
(3)痰瘀互结:痹病日久,痰因瘀生,瘀因痰阻,痰瘀互结而成此证。临床见痹病日久不已,肌肉关节刺痛,痛处不移,甚则变形,屈伸不利。局部色紫黯、肿胀,按之稍硬,有痰核硬结或瘀斑。肢体顽麻,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黯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基础方]双合散化裁。
2热证
(1)瘀热痹:多为外伤瘀血,郁而化热,或热邪致瘀而成,属实证。临床见“瘀血痹”证候特征,伴肢节红肿疼痛,遇冷痛减,趋热痛增,口干汗出,便秘,心烦,小便黄,脉细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活血,化瘀通络。
[基础方]神犀丹加红花、桃仁等。
(2)血瘀阴虚痹:多为久痹不愈或过服辛燥药物,或素体阴血不足,虚瘀互结所致,属虚实夹杂证;临床见瘀血痹特征伴阴血虚症状(潮热,盗汗,形瘦,五心烦热,皮肤干燥等),舌黯红苔少,脉弦细。
[治法]滋阴养血,化瘀通络。
[基础方]滋阴清热通络汤、玉女煎化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