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版的“赵氏孤儿”,日寇威逼之下,奶奶递出了自己的亲孙子
1943年夏的一个夜里,滨州渤海区何坊乡农户刘玉梅,被轻推的院门声所惊醒。
随后,她披着衣服起身来到了院内,隔着门缝向外看去,只见门外站着两个人,趁着月色,可以看得出是两名八路军。
一看是八路军,刘玉梅赶紧将门打开,两名八路军随即闪身进院,其中一个女同志怀中还抱着一个襁褓。
“大娘,”那名男同志随后开口道:“部队今晚就要离开咱这里,行军打仗去了,我们这孩子,刚出生七天,没法带着他一起走。听说咱家刚生了孩子,你看能不能收下咱这个娃,让他也多少有口奶吃。”
一说要将孩子给人,那个女八路军便将头低得更低了,忍不住轻声啜泣起来。
刘玉梅是村里的老堡垒户,平日里为部队摊煎饼、纳军鞋、筹军粮,屋后面还挖有藏护伤员的地洞,对于抗战救国的事情,她从来没有犹豫过。
因此,她一听对方的央求,便直接答应了下来:
“放心吧,把孩子放这儿,咱们一定给你们把孩子照顾好,等你们什么时候打赢鬼子回来了,再把孩子接回去。”
那女八路抹了一把泪,将孩子小心翼翼地递给了刘玉梅,随后叹了口气:
“大娘,我们能回来,一定会来接孩子,如果回不来了,你就把他当你们家的孩子吧。等他长大了,懂事了,再告诉他,他的父母是为国牺牲的,这就行了。”
两个八路军随后又看了孩子一眼,然后趁着天黑悄然离开了……
当天晚上,刘玉梅就将孩子交给了自己的儿媳妇,并告诉家人,对外都说儿媳妇生了双胞胎,一定要照顾好这个孩子。
正当全家人为这个“秘密”而忙碌之时,村里的汉奸,却将刘家多了一个八路军孩子的消息,悄悄捅到了日军那边。
就在孩子来到刘家的第三天,日军气势汹汹地踹开了刘玉梅家的大门,逼迫刘大娘一家,交出八路军留下的那个孩子。
日军当着一众乡亲的面,威胁刘玉梅全家:
“倘若不主动交出那个八路军的孩子,就要把两个孩子统统杀掉。”
汉奸翻译在一旁“好意”劝说刘玉梅,“又不是自家的孩子,犯得着这么执拗,非得将自家的骨肉也折进去?”
刘玉梅看了看儿媳,她看到儿媳眼中有不忍,一边是八路军的孩子,一边是自家的亲骨肉,怎么抉择都让人痛不欲生。
最终,刘玉梅硬着心,抱起了儿媳妇左手侧的婴儿,狠心递了过去。
“孩子,别怪奶呀。”
刘玉梅的心在滴血,她不敢看家人,也不敢看那个被日本人拎过去的孩子。
被日军拎走的孩子,此刻也仿佛感知到了莫名的危险,开始哇哇大哭,刘玉梅拉着儿媳的手,任儿媳妇的指甲深深地扎入自己的手掌心。
日军当着众人的面,将带过去的婴儿残忍杀害示众,等日伪军走后,失魂落魄的刘玉梅抱起了那个凋零在尘埃中的孩子,泪流满面地向家走去……
自那天后,昔日那个热情进步的堡垒户刘大娘不见了,背着出卖八路军的恶名声,刘家受尽了村人的白眼,不少人在他们后面,戳着脊梁骨骂他们,贪生怕死,卖了八路军的孩子。
1945年秋,当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了这个偏远的乡村之后,全村沸腾了,而刘大娘一家,那一晚却哭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刘大娘收拾齐整,领着儿媳妇,拉着孩子,来到了村里党组织负责人的家中,说出了压在一家人心头,近三年的“秘密”:
当年那个被日寇杀死的婴儿,并不是八路军的孩子,而是刚刚出生才三天,刘玉梅的亲孙子。
那一天,得知此事的党组织负责人,泪流满面,随后闻之此事的乡亲们,也纷纷来到了刘家,或鞠一躬,或道一声歉……
那一天,刘家来到了掩埋那个苦命孩子的坟前,刘玉梅的儿媳“哇”地一声,扑在了坟上:
“儿呀,儿呀,娘想你这么多年了,不敢喊,只敢在梦里叫你呀……”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出生仅三天就殉国的刘氏婴儿,被安葬进了烈士陵园,名字写入了滨州市渤海革命老区纪念碑烈士名录当中。
比起《红岩》中的“小萝卜头”原型——宋振中,刘氏婴儿还要比他小八岁多,这个苦命的孩子,也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殉国烈士。
致敬刘玉梅大娘一家,那个抉择在我们后人看来,真的很难取舍,但他们最终的选择,却让我们看到了,大地母亲对人民子弟兵,最深沉的爱,这种大爱沉默无声,却总是让我们每每读之,不禁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