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万字“文史双巨著”《左传》,浓缩成精华就这15句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

《左传》实际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它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解读】要时刻提高警惕,保持清醒头脑,预料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前周密慎思,做好充分的防范准备。思想上有了忧患意识,真正到了危险时刻,就可能化险为夷,避免各种不幸的祸患发生。《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没有忧患意识,人往往就在安逸享乐中走向沉沦。

2、苟信不继,盟无益也。

【译文】如果信用跟不上,结盟也无益的。

【解读】公元前700年,鲁桓公想调解宋国与郑国的关系,互相讲和。这年秋天,鲁桓公与宋公在句渎之丘结盟。由于不知道宋国是否真想讲和,所以又在虚地会见。冬天,又在龟地会见。虽然频繁地会盟,宋公还是拒绝讲和。鲁桓公便与郑厉公在武城会盟,率兵攻宋,讨伐宋国不守信用。《左传》借君子之口,对各国之间频繁会盟,发表了上述看法。强调遵守信用的重要性。

3、多行不义,必自毙。

【译文】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自我灭亡。

【解读】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意在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有规矩,符合道德准则,不能目无原则,胆大妄为,肆无忌惮,破坏社会秩序,与社会道德规范背道而驰,必然会走上玩火者必自焚的道路。《周易》就警告人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4、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译文】谨慎开始并且不怠慢结果,结局就不会困窘。

【解读】告诫人们做事要从始至终小心谨慎、始终如一,才会成就事业,取得圆满胜利。就如我们常说的“行百里者半九十”,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越接近成功,越不能松懈,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有最后的胜利。但很多人往往是“功败垂成”,唯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5、君子有远虑,小人从迩。

【译文】君子能深谋远虑,小人的目光只放在眼前。

【解读】提醒人们应深思远谋,志向高远,自强不息,不可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范蠡与文种共同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功成之后,范蠡明了勾践为人,果断舍弃身外之物,选择急流勇退,泛舟五湖,从容洒脱。而大夫文种不听范蠡劝告,贪恋权位,对越王勾践的残忍与胸怀认识不足,最后落得赐剑自刎的下场。

6、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译文】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解读】每个人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首先要充分考虑自己的道德涵养程度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以此来确定自己应处的位置,决定行事方针和方法。“不能缩头者,且休缩头;可以放手者,便须放手。”一个人立身处世,要学会审时度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如邵雍所说:“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7、修己而不责人。

【译文】努力修养自己的品德,对别人则不求全责备。

【解读】“吾日三省乎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先不断完善自己道德修养,才能像《大学》中所说的:“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善于发现别人优点,不要吹毛求疵,求全责备。要有一颗爱护关心他人之心,帮助他人,如此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8、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译文】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露出来受寒。

【解读】在遇到相依而存的事情时,首先要有理智的态度和冷静客观的思想,客观分析,反复思忖,权衡利弊,考虑因果,将决策失误减到最低。三国鼎立,曹魏势大,吴蜀如唇齿相依,若不联合,势难生存。所以诸葛亮未出茅庐,即把联合抗曹作为他为刘备制定的基本国策。有了吴蜀的联盟,诸葛亮才可以放手南征、七擒孟获,北伐中原、六出祁山,而无后顾之忧。

9、能敬无灾。

【译文】能够恭敬,便没有灾祸。

【解读】公元前539年,小邾穆公到鲁国朝见。鲁季武子不想用诸侯之礼接待他。穆叔表示反对,说了“能敬无灾”的话。他认为邾国来朝,是没有忘记我国的友好,恭恭敬敬地迎接他,还怕他有三心二意。如果降低一个友好国家的接待规格,怎能迎来更多友好的国家呢?在生活中同样如此,你敬重人家,人家也尊重你;你自以为是而瞧不起人家,人家也瞧不起你。这样就会引起各种矛盾而带来祸害。

10、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译文】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解读】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这个方面给我们做人做事指明了努力的大方向!

立言需要才气和积累,立功需要机遇和努力,而才气是多由先天而来,机遇更非人为。所以,三不朽中,立功、立言要靠先天和运气的成分。唯有立德,不讲天气禀赋,不讲时势,成就与否全在自我一心。所以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11、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译文】空有虚名而无其实,言过其行的人。必然会招来人们的怨恨。

【解读】《道德经》上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是经书,《左传》是史书,经书和史书都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华而不实,一定要居其实不居其华。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喜欢追求虚名的人总是会招致很多怨恨,而实实在在做人,淡泊名利的人却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1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文】谁能没有过失?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解读】《论语》上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坦坦荡荡,正道直行,即便犯了过错,别人也能看到。而且一个君子总是能及时改正错误,别人也一定会更加尊重他。所以当我知道自己们犯了错,第一个反应就是要及时改正。别人不会因为我们改正了错误而嘲笑我们。

13、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译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不可怀恋。

【解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吴王夫差,继父登位之初,励精图治,大败勾践,使吴国达到鼎盛。在位后期,生活奢华无度,贪图安逸,吴国被越王勾践灭掉,夫差自缢。后唐庄宗李存勖建立了“唐”国,史称“后唐”。但他建国之后,就开始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昏昧无知,冤杀大将,宠幸伶人到无可复加的程度,最终被叛军所杀。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写的就是这个事,中心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4、骄奢淫逸,所自邪也。

【译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是邪恶发源的处所。

【解读】春秋时,卫国国君卫庄公非常溺爱他宠姬生的儿子州吁。州吁长大后非常任性,生活放荡,到处惹事生非,专横霸道。庄公对也听之任之,从不严加管教。

卫国大夫石碏劝告庄公说:“我听说,父亲喜爱孩子,应当用道义来教育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荒淫,好逸的恶习,都来自邪恶。这些恶习所以产生,就是因为父母宠爱得太过分。”

15、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译文】善念善行不能放弃,恶念和坏事不可任其发展。

【解读】有一副对联说的很好,“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道;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迹世上无完人”,第一句讲的是“孝道”,说看一个人是不是符合“孝道”,不是看他有没有给老人贵重的东西,而是要看他心里有没有老人,如果论财富,穷人家难道就没有孝道可言了?

第二句说的就是人的“恶念”,即便是圣贤,心里也不能完全没有恶念。只是他们绝不会让自己的恶念在内心膨胀,以致发展成为行动,他们总是能及时消除心中的恶念,降伏其心。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恶不可长”的道理。

《左传》中同样还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学好有如攀登高山那样难,学坏就像山上的石头从高处崩塌滚落那样容易。正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这是我们都要引以为戒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