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高一年级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釀、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盡》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区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时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枯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B. 《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对古代工匠进行了歌颂,把工匠放到了二十五等人的至高地位。

C. 民间文化很多,但工匠文化被广泛认同和尊重,成为民间信仰的重委组成部分。

D. 朱熹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和提高,认为凡人为之事,皆应精益求精。

2. 下列时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既谈了“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又谈了它的内涵,还谈了它的延伸。

B. 文章第一段概述“工匠精神”的成发展,后文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

C. 第二段先总说“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然后从“王天下”的有巢氏、燧人氏和民间工匠两个角度分别闻释。

D. 第四段先讲了“工匠精神”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城,然后以文化领域为例进行阐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

B. 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都超越了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C. “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两个词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其他领域的证明。

D. “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这一密码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热潮。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至近现代已被淡化”属于无中生有;B项,“把工匠……放到至高地位”不符合文章,也不符合史实;D项,张冠李戴,“朱熹”应为“赵翼”。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错误,既谈了发展历程,又谈了内涵和延伸,不完全以时间为序。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精益求精”是内涵,“匠心独运”是延伸。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

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1963—1964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只写了《月牙初上》和《回头卒》。《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了。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不会徒劳的。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情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

茹志鹃“文化大革命”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的箫声”。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传》)

材料二

1977年,《上海文艺》复刊在即。我调回编辑部时,茹志鹃早已参加了复刊的筹备工作。她那时非常忙,亲自组稿、审稿、改稿、发稿。巴老劫后复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杨林同志》就是由茹志鹃一手编发的。邓友梅的获奖小说《我们的军长》更是在她启发、催逼、帮助下写出来的。当时还在工厂劳动的宗福先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送给茹志鹃看的。

一位作协老同事的儿子也经常送稿请茹志鹃指点,而当时那位同事被错划为“反革命”还在农场服刑。十几年后,这位同事的儿子以优异成绩出国深造,他一说起在自己被打入另册时,是茹志鹃伸出温暖的手,就激动不已……

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选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材料三

茹志鹃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极其贫困。由于两岁丧母,父亲离家出走,她只得随祖母辗转沪杭两地,靠手工劳作勉强糊口。11岁才上小学。祖母去世后,被孤儿院收养。后进上海妇女文化班学习。

……

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更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选自百度百科)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

B. 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 十年浩劫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茹志鹃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 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异和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向往和追求。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十年代初,文艺界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向。

B. 1963—1964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无法发自内心写作。

C. 茹志鹃坚守自己的创作秉性,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1964年前后,就近乎搁笔了。

D. 茹志鹃的作品加大了对现实鞭挞的深度和力度,作品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她在艺术手法上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6. 材料二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请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风雨百合花”的理解。

【答案】4. D    5. C

6. ①“百合花”可理解为茹志鹃的代表作《百合花》,“风雨”是指小说的发表过程曲折,后来作品又备受批判。②“百合花”象征茹志鹃的命运,茹志鹃一生经历坎坷,风风雨雨几十年。③“百合花”外表高雅纯洁,“风雨百合花”象征茹志鹃在风雨中坚守的高尚人格。④痛苦和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对人的磨炼,也是一个人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人生在世就必须能够承受并战胜这些“风雨”,生命才能闪耀出夺目的光芒。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错误,从文中来看,《百合花》发表后才受到茅盾的推荐。

B项,“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错误,选项因果关系原文依据不足,材料一第三段说“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C项,“无法浇灭茹志鹃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错误,从文中来看,其间她只有“创作上的荒芜”“创作上空白”。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茹志鹃坚守自己的创作秉性,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1964年前后,就近乎搁笔了”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是“1964年以后”。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理解标题内涵。首先把握标题的命名方式,如材料二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风雨百合花”的中心词是“百合花”,“风雨”是修饰词;然后到文中找与“风雨百合花”相关的内容,如材料一“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由此可知,标题中的“百合花”首先是指茹志娟的代表作《百合花》,结合“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可知,此时的“风雨”应是说《百合花》发表的曲折过程;结合材料三“茹志鹃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极其贫困。由于两岁丧母,父亲离家出走,她只得随祖母辗转沪杭两地,靠手工劳作勉强糊口。11岁才上小学。祖母去世后,被孤儿院收养。后进上海妇女文化班学习”可知,茹志娟的人生经历非常曲折,“风雨百合花”象征了茹志娟的曲折命运;结合材料三“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可知,茹志娟身上的精神与“风雨中的百合花”形似。“风雨”是挫折,是磨难,而经历了这些风雨,生命才能更加耀眼。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嘱 咐

孙 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他走进屋,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眼泪笑着说:“这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里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了又幸福地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个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 29 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

“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他一个老人照顾全家,每逢夜里有风声,就不管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败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来,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人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地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7.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嘱咐》所写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国民党反动派要来抢夺胜利果实的时期。

B. 小说按时间顺序行文,不侧重于故事的完整和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是以与人物性格相关的生活片断、散文化的抒情笔法来结构小说,表现出活泼生动的特点。

C. 小说语言朴实自然,渗透着真挚的情感,就连水生嫂的大段的“嘱咐”读来也感人至深,能见出她深烈的情感和崇高的精神。

D. 小说最后一句,水生嫂对水生的“嘱咐”,突出“快回来”三个字,作者着力表现水生嫂对水生的依恋之情。

8. 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分析水生嫂的形象特征。

9. 小说结尾两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乐观勤劳、坚强刚毅。八年离别的相思之苦,八年的风风雨雨,不尽的辛酸,写得深沉含蓄,对敌人的恨,对丈夫的爱,全装在这个农村青年妇女心中。②深明大义、支持抗战。男人在前方打仗,女人在后方支援,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③温柔善良,关爱家人。抗战八年中,她要躲避日本鬼子,养育孩子,照顾老人,操持家务,为老人送终。

9. ①照应标题“嘱咐”:水生嫂用爹活着时反复嘱咐的语言鼓励水生坚定战斗的决心;嘱咐水生“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表达了对丈夫的支持和对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

②丰富人物形象:结尾两段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塑造了支持丈夫参战的深明大义的水生嫂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③突出小说主题:小说结尾写水生嫂撑冰床子送丈夫上路的情节,既写了真实的场景,又抒写了夫妻两人的家国情怀。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语言、手法的能力。

D项,“作者着力表现水生嫂对水生的依恋之情”错误结合“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等信息可以看出,水生嫂嘱咐水生“快回来”,既有对水生的依恋之情,也有对取得胜利的渴望和必胜的信心。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要想分析水生嫂的形象,需要结合她在文中所做的事情以及在这些事情中的表现来分析。从文中来看,考生可以结合水生嫂在操持家事和支持丈夫抗战这两个方面的表现来概括。如在操持家事方面,水生在外抗战八年,水生嫂生了孩子,“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孩子,安葬水生的爹,穿着自己纺织的衣服,等等,这些信息可以看出水生嫂的勤劳,可以看出水生嫂的坚强;如水生嫂“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个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水生嫂嘱咐水生“快回来”,这些可以看出水生嫂对丈夫的爱,可以看出水生嫂的温柔善良,可以看出水生嫂的乐观。如在支持丈夫抗战一事上,虽然自己带着孩子东躲西藏,但她想着的是“那个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虽然“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当知道丈夫还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时,虽然内心有不舍,但依然把冰床撑得飞快,“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败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人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地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由这些信息可以看出,水生嫂的深明大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首先要看结尾两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以及小说主题等几个方面分析作用。

结尾两段是写水生嫂送水生去参战,并且用水生爹活着时候说过的话嘱咐水生,“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来,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人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地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这些嘱咐可以看出水生嫂对丈夫参战的支持以及对抗战胜利的信心,而且与小说的标题“嘱咐”形成照应。从形象角度来看,最后两端有对水生嫂的语言描写,如嘱咐的内容,有神态描写,如“女人忍住泪,笑着”“呆呆”,有动作描写,如“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这些描写凸显出水生嫂的深明大义,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从主旨的角度来看,水生嫂送水生参战,分别时候的嘱咐在展现真实场景的同时又抒写了夫妻二人的家国情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①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肯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硅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③成;厌④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⑤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菑:同“灾”,灾害。②折阅:折本,亏损。③崇:同“终”。④厌:同“压”,堵塞。⑤县:同“悬”。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B.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C.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D.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里的“小人”与儒家定义的“君子”相对,是指社会地位低的人。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中的“小人”也是这个意思。

B. 江河,现在一般是大河的泛称。但在古代主要是指长江和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和《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河”皆指黄河。

C. 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驾”。《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和本文“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中的“驾”含义相同。

D. “谏争”同“谏诤”。在古代,如果父亲、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儿子、臣子的应该直言劝告,尽谏诤之义,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忠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人亲近阿谀奉承自己的人,疏远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

B. 在对待是非上,明智的人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愚蠢的人却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正直的人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

C. 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D. 腐腿的鳖一直走,不停下,也能到达目的地;六匹骏马拉车却不能到达,这是“做”和“不做”的不同。修身也应向痛腿的鳖一样,贵在行动。

13.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2)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所以指责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

(2)各人的资质悬殊,哪会像瘸腿的鳖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大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从句式对称的角度来看,“身劳而心安”和“利少而义多”结构一致,“为之”和后面的“为之”结构一致,所以应该分别断开,这就可以排除CD两项;

从句意角度来看,两个“为之”中的“之”分别指代“身劳而心安”“利少而义多”,即“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如果与“为之”放在一个句中,那么就成为“为之”的主语,这显然不合于常理,因为“为”意思是“做”,主语应该是“人”,所以中间要断开,排除A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这里的‘小人’与儒家定义的‘君子’相对,是指社会地位低的人”错误,结合“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肯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可知,文中的“小人”指品德低下、卑鄙无耻的人。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这句话“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中“修”是“美好”的意思,而不是“修身”之义。整句话的意思是“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内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 。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中,“非”,批评,指责;“当”,恰当;“是”,肯定,赞同;“……者,……也”是判断句式。

(2)中,“县”同“悬”,悬殊;“岂”,哪里,怎么;“若”,像;“足”,大。

参考译文:

看到善良的行为,感到美好就一定想把它保存在自己身上;看到不好的行为,感到忧惧就一定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像有灾祸一样似地厌恶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人。所以君子尊重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追求好的德行永远不满足,受到劝告能够警惕,这样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 人的叫做阿谀。肯定正确的(言行)、否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明智,否定正确的(言行),肯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愚蠢。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取舍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的叫做大贼。

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内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就能达到了。所以一步半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不中断,土山终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开通那沟渠,那么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各人的资质悬殊,哪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大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

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的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一个“别”字暗示村民们平日生活的辛酸。

B.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 五、六两句写村民们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D. 七、八两句写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15. 简析本诗最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D    15. 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自己和家里人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寄寓了诗人对纯朴善良的百姓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喜悦心情”错,应为“悲苦心情”。这两句写麦、茧丰收的结果,丰收本来应该给田家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实际上农民却无法享受这些成果,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这心情显然不会是喜悦的。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诗歌最后四句的内容,然后抓住关键词语并结合全诗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的意思是,不指望还有入口的粮食,也不指望还有绢布剩下来做件衣服穿在身上,只是暂且可以免除前往城中卖掉自己的小黄牛的灾祸了。那么,农民自己吃什么,穿什么,是可以想见的。这种对农民丰年却衣食无着的客观表现,有力地控诉了中唐时期的黑暗现实。“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的意思是,农民家庭的衣食实在谈不上什么好与坏,只要自己和家里人不被捉进县衙门,便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了。这两句借农民之口,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但这种揭露不是出自声泪俱下的直接声讨,而是通过平淡的甚至略带幽默的语言,让读者思而得之。这种以不因横征暴敛而吃官司为幸福的幸福观,恰恰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3)《插秧歌》中,描写农夫忙着插秧顾不上休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吾尝终日而思矣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携来百侣曾游    (4).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 唤渠朝餐歇半霎    (6). 低头折腰只不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关注如下字词:臾、携、侣、稠、渠、霎。

三、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了一种时尚文化,(      ),使人们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了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民间艺术已经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___________地走向世界。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 作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 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 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踌躇满志   饱经沧桑

B. 轰轰烈烈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霜

C. 轰轰烈烈   趋之若鹜   胸有成竹   饱经风霜

D. 方兴未艾   纷至沓来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答案】17. B    18. B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据此排除C、D两项;从语言表达简洁和前后句关联紧密的角度考虑,括号内句子的主语和前面分句的主语一致,可承前省略,据此排除A项。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此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些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而乡土文化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应选用“轰轰烈烈”。

第二处,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是形容人们纷纷到来,没有贬义,应选用“纷至沓来”。

第三处,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根据前后语境,此处是说“中国乡土文化”已经取得了成就,应选用“踌躇满志”。

第四处,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饱经沧桑: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此处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应选用“饱经风霜”。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题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①“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搭配不当,应改为“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②“一致共识”成分赘余,删掉“一致”。综合分析,B项修改最恰当。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谈起滁州,欧阳修和他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怎可绕开。好比到绍兴兰亭,总会_____________和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游沈园,必知陆游写《钗头凤》的故事;__________,总会浮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文人笔墨,一旦与风光糅合到一起,成为名胜佳迹,便永远抹杀不掉。________,“滁”字本意是水名,滁河是长江一级支流,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运河,它使通江达海的滁州成了“鱼米之乡”。

【答案】    (1). 邂逅王羲之    (2). 登岳阳楼    (3). 再来说说滁河(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本题属于语境补写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第一空根据后文的“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可知,首先要填入作家的名字——王羲之,然后用一动词连接,如“邂逅”“追寻”。第二空根据前文的内容,应该填入一个地名,再根据后文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可知,应该填入“登岳阳楼”。本段文字重点谈论的是滁州和欧阳修的关系,中间例举的事例是为了下文引出滁州和欧阳修的关系的,根据后文的“滁河是长江一级支流,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运河”内容,可知第三空应填入“再来说说滁河(水)”类似的句子。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阐释人物的“硬核”精神。

“硬核”一词入选2019年十大流行语。硬核,译自英语,原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烈的说唱音乐风格。后来引申指“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即指玩起来非常有难度的游戏。近年来,其含义进一步得到引申,人们常用“硬核”一词形容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的人或事物。

请结合对上述材料中“硬核”一词内涵的理解,从袁隆平、钟南山、钟扬、李兰娟、任正非……中任选一位,阐释该人物的“硬核”精神。不少于60字。

【答案】钟南山具有“硬核”精神,耄耋之年,勇赴疫区。他是病毒的克星,国人的定海神针。他铁肩担道义,妙手救病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是最美逆行者,国之重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需结合提示材料,理解所给词语“硬核”的内涵,并从“袁隆平、钟南山、钟扬、李兰娟、任正非……”中选择一位阐释该人物的“硬核”精神。首先梳理材料,找到“硬核”的含义。由材料可知,“硬核”原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烈的说唱音乐风格。后来引申为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的人或事物。然后结合人物具体事例,提取人物身上硬核精神的事件,结合具体事件阐述其精神。

比如:

袁隆平:他时刻关心人民,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他不重名利,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现在中国最富有的人就是他了,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他异常简朴,即使已经成为百万富翁,他的生活依旧简单。

钟南山:既有国士的担当,又有战士的勇猛。

任正非:艰苦奋斗、忧患意识、开放豁达和谦卑务实。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 世纪 60 年代,雷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是他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70 年代,陈景润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摘取了“数学皇 冠上的明珠”,成为那个时代的偶像;80 年代,中国女排以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五连冠”,成为了一代偶像;90 年代,微软公司的创始者比尔·盖茨成为了一代人的偶像……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偶像。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代表着各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

我们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

不久前,人民网文化频道推出独家策划“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时代偶像”专栏,邀请国内30位名家,讲述他们心中的“时代偶像”,旨在回顾我们曾经历的时代人们的精神偶像,挖掘这些不同时代不尽相同的偶像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留给人们的文化记忆,探寻偶像文化含义的时代演变轨迹。

这样的众人谈时代偶像的策划,吸引了很多读者、网友的关注,并引发很多人的心灵共鸣和精神记忆,人们纷纷畅谈自己心中所崇拜的偶像。我们看到了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偶像,感受到不同时代的青春话语里偶像的含义的不同。纵观这个大型策划邀请的这30位名家所讲述的“时代偶像”,其中既有中外历史伟人,也有中外作家文豪;既有时代的学术大家,也有时代的行业标兵;既有战争年代的英雄,也有新社会中的普通一兵;既有文艺明星,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既有助人成功的事业上的导师,也有给予生命教人成长的父亲母亲……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家方方说自己的偶像是鲁迅,“我们这一代人是读鲁迅成长起来的”。方方不仅喜欢鲁迅的文章,还欣赏他的傲骨气质。鲁迅对她的影响无处不在。原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说,自己的偶像是保尔·柯察金,“保尔·柯察金对革命的追求和信仰给予我很大的力量”,“我觉得,人不能平平度过自己的一生,要对生活和事业充满激情”。

从这些人所讲述的自己心中的偶像来看,这些偶像具有时代的鲜明印记,反映着人类精神的光芒,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高度,铭刻着人类思想、道德和信仰的高度,具有伟大的心灵和广阔的胸怀。这是人类历史和文化为一个时代定义的偶像的精神含义,这也是我们所理解的偶像文化的本质意义。

这不由得让我们再次反观我们今天的偶像文化、偶像崇拜现象。不能否认的是,今天商业娱乐明星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偶像主体,我们的追求偶像的生活,也几乎完全被商业娱乐明星偶像所代替,偶像的“粉丝”各种形式的追星则构成了种种畸形世相。有的因热爱自己喜欢的偶像而把自己的样子“整容”成偶像的容貌,有的把自己所有的幸福和快乐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联系起来,有的甚至不顾自身的经济条件,狂热追星而使自己家庭背上沉重的债务,乃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粉丝”对偶像的崇拜,已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也已经越来越折射出其行为的盲目的情绪化、失去理性的冲动和精神狂热……而看一看我们的流行文化,为此却是不断地推波助澜,以至使这种偶像崇拜失去了精神意义,缺乏严肃而崇高的价值,变成了一种娱乐狂欢和集体的商业文化冲动,这导致了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的明显的偏移,使不少人这样相信偶像明星的价值,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的唯一信念……

我们需要时代偶像和榜样。与优秀者接触,就像受到了一种精神鼓励和心灵影响,每一个人都是因崇敬实际上高于他的人而感到自身的心灵和精神更高一些。在人的心中,这是最高尚和神圣的感情,这是在我们一个人的生命阶段,几乎都存在着的心理和情结,是我们以真挚不渝的热情,去仿效社会上某个卓越的人、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可钦佩的品格与人格唤起的自我的热情和追求,而实现自己的重要价值的一种精神努力。尤其是在这个商业明星偶像价值取代了一切偶像价值,当下的偶像已经变成了充满浓重的商业气息和功利色彩的流行娱乐符号的时代,这更是我们的一种对时代的偶像的期望和寻找。

我们需要寻找这样一个能够代表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代表文化发展方向,真正体现人类偶像崇拜精神的社会群体。我们的文化要突出这种时代偶像的精神引领作用;我们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力量、精神信仰应该以这样的时代偶像的道德吸引力、优秀品质为基石……总之,这应该成为我们最终期待和景仰的时代精神的灵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首先给考生列举了各个年代的偶像,与偶像身上时代精神。然后指出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代表着各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理解本题作文材料的关键在于看清“偶像”身上的“时代精神”:60年代时代精神是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70年代的时代精神是投身科学、专心科研;80年代的时代精神是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90年代的时代精神是创新创造、敢为人先。进入21世纪的今天,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偶像然后指出“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代表着各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时代不同,偶像不同,不同时代的偶像代表的时代精神也不同,偶像身上折射出时代精神。而偶像身上折射出的时代精神正是该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反过来说,偶像能起到榜样作用,其精神(或者说言行举止)影响着一个时代,或者说一个时期。既然偶像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偶像可以给人们带来好的影响,同样也能给人们带来坏的影响,也就说偶像是一把双刃剑,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就要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偶像,如果用好偶像这把双刃剑。不同时代的偶像体现出的精神特质指向不同时代的偶像标准,意在启发考生思考不同时代不同的偶像标准,进而思考偶像崇拜与自我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可以参考以下立意:①偶像是时代精神的体现;②每个时代都需要偶像,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偶像;③偶像言行举止(精神)影响一代人,或者一个时期,要重视偶像;谈偶像的作用(可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也可两个方面都谈);如何利用好偶像这把双刃剑;分析偶像崇拜带来的正面影响及社会意义;④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⑤阐述时代变迁和偶像标准变化的关系;等等。具体作文时,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标题——《我们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然后由不久前人们文化网盼到推出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时代偶像”专栏,邀请国内30位名家,讲述他们心中的“时代偶像”说起,从三十位名家中选取几位代表,通过这几位代表当时心中的偶像指出这些偶像具有时代的鲜明印记,反映着人类精神的光芒,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高度,铭刻着人类思想、道德和信仰的高度,具有伟大的心灵和广阔的胸怀。这是人类历史和文化为一个时代定义的偶像的精神含义,这也是我们所理解的偶像文化的本质意义。然后阐述今天的偶像文化、偶像崇拜现象,指出今天的偶像文化、偶像崇拜已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也已经越来越折射出其行为的盲目的情绪化、失去理性的冲动和精神狂热。流行文化也在为这种盲目和狂热推波助澜,以至使今天偶像崇拜失去了精神意义,缺乏严肃而崇高的价值,变成了一种娱乐狂欢和集体的商业文化冲动,导致了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的明显的偏移。在此基础上阐述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什么的时代偶像和榜样,并指出偶像的积极作用。进而得出能够代表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代表文化发展方向的偶像才是我们今天需要的时代偶像,只有这样的偶像才能成为新时代我们的最终期待和景仰的时代精神的灵魂,回扣标题“我们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

相关素材积累:

1.写作名言

假如真的想当明星,就必须问问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勇气,到底心理有多大的承受力,到底有多大的吃苦精神。——郭达

歌星之所以存在,是现代唱片业的产物,和影视明星是电影业、电视业的产物完全一样。——金兆钧

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一个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闻一多

我崇尚一切德高望重的名人,但我从不拜倒在他们脚下,我渴望用科学来否定他们的某些谬误。——爱迪生

每个人都应该走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权威所吓倒,不受旧时的观点所牵制,也不被时尚所迷惑。——歌德

有些偶像穿戴和装饰看起来很华丽,但是可惜,他们是没有心。——涅克拉索夫

爱所有的名人吧,他们教给了你们理论,教给了你们科学,他们把世界交给了你们。——罗丹

高尚的人物所受的折磨与他们的崇拜者想像的完全不同。——卢梭

极少有几个生活的榜样是完美和纯粹的。——蒙田

野蛮人崇拜木石的偶像,文明的人崇拜血肉的偶像。——萧伯纳

生活促使我们各自要企求一个能够足以信赖的、生活上的向导。——萧伯纳

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列宁

2. 篮球明星姚明——新时代的偶像

雅典奥运会开幕前,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兼秘书长肖天第一次把姚明和偶像联系起来。他说:“国内外许多青少年都很喜爱姚明,有的还把他当作偶像。可以说,他代表了中国青年的良好形象。”

姚明的长相算不上英俊,他不笑的时候看上去有点木,他的一只耳朵还有点残疾,有时候姚明说话带些孩子气,他对不喜欢的人也许会有点不客气。但是,姚明高大、善良、正直、幽默、有勇气、有血性、能挣钱,球技超一流,敢于捍卫自己的权益,并恰如其分地把国家荣誉、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制造一个偶像,一个可以触摸、亲近和超越的偶像,这些成分已经足够。

姚明的身上,既承载着东方人的美德,也散发着西方文化所崇尚的个性张扬。姚明这个时代偶像,是中西方文化在21世纪碰撞和融合的产物。

姚明这个名字,正在通过篮球和NBA传遍世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像姚明一样成功,希望像姚明一样获得社会的承认。

姚明是不凡的,但他又是我们身边的凡人。姚明这种时代偶像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对于需要寻找崇拜者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如果还没有找到崇拜者,那就崇拜姚明吧。

3. 另类明星——孔庆祥(反偶像的偶像)

2004年的一个另类明星——孔庆祥,一个长着龅牙、唱歌跑调、舞姿拙劣的21岁青年。他是几乎在一夜之间声名鹊起的反偶像的代表。

2004年的某天晚上,孔庆祥参加了美国一个娱乐选秀节目,他以不太标准的英语和僵硬笨拙的舞姿,表情紧张地演唱了一首瑞奇·马丁的歌曲,没有唱到一半,台下已一片哄笑,一名黑人评委用纸遮住了脸,以便躲过镜头无所顾忌地大笑,另一位评委干脆打断了孔庆祥的表演。

狂笑的观众们正等着孔庆祥羞容满面地退场时,孔庆祥却平静地说:“我已经尽力了,所以完全没有遗憾……要知道,我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就是这两句冷静的回答让他成为了美国人眼中最流行最热门的明星之一。一时间,媒体蜂拥而至,唱片公司也纷纷找上门给他录专辑。

电视机前的美国平民,在庆幸节目播出那天没错过这个可笑的噱头之余,他们又从孔庆祥身上,发现了一种在自己心底一直被深深隐藏甚至倒塌的自信,那个在舞台上出丑的孔庆祥,似乎又是他们在生活中奔走劳碌而常常碰壁的投影。

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明星梦,而大多数默默无闻的美国人,拉不下颜面到舞台上验证自己的梦想,于是把鲜花和掌声给了孔庆祥。孔庆祥成了他们的实践者。

4.克林顿也追星——偶像的感召力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少年时受到政治明星肯迪尼的“感召”,而立志像肯尼迪那样去当美国总统。

克林顿出身贫寒,是从美国偏远小州阿肯色州走向白宫的。小时候的克林顿原想将来当一名医生、记者或做一个音乐家。然而1963年的夏天,一次机会,让他目睹了当时国际政坛明星——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风采,并为之倾倒。当总统肯尼迪握住这位阿肯色州小男孩双手的时候,他并不知自己的明星风采影响了克林顿的一生,美国总统成了克林顿人生的目标。那年克林顿才17岁。从华盛顿回到故乡阿肯色州,见到他母亲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他和总统握手的照片让母亲看。他母亲说:“我看懂了他的表情,他的心思,我知道他日后要干什么。”

是的,17岁的克林顿心中出现了他自己的明星——肯尼迪,这颗星领他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自己生存的目标:他要成为这颗星,他要成为美国总统!于是,克林顿拒绝了路易斯安那州提供的音乐学院奖学金(尽管他有出色的音乐才能)。他千里迢迢来到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20年后,他终于走入了白宫,成为他少年时代就梦寐以求的那颗星——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或许,当克林顿明星一样在荧屏、报纸、杂志飞扬风光的时候,又一颗种子落在了某一个少年人的心田。

5. 时代与偶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偶像

20世纪60年代

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

标志偶像:雷锋、保尔·柯察金、王进喜……

20世纪60年代正是共和国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年轻的新中国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决定了这将是一个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号召的偶像年代。

20世纪70年代

精神解放后的饥渴选择

标志偶像:陈景润、邓丽君……

70年代的末期却是一个孕育着变化的时期,一些新的气象悄悄出现。

20世纪80年代

从单一走向多元

标志偶像:张海迪、中国女排、朦胧诗人、港台明星……

这是一个春回大地的年代,仿佛一夜之间,万物复苏,蓬勃生长。偶像也一样,这个时期的偶像如同雨后春笋,从社会的各行各业冒出来,令人应接不暇。

20世纪90年代

流行时代的文化符号

标志偶像:罗大佑、崔健、王朔、周星驰、王菲……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走向更加多元化。这一时期每个偶像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往往是“各领风骚两三年”,变换非常迅速。

21世纪初,青年们的偶像则是比尔·盖茨等网络高手和众多年轻的歌星、影星等明星。

偶像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变化,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6. 追星一瞥——追星的代价

1992年10月底,歌手黎明在北京首都体育馆连续举行了三场个人演唱会,引起了追星族们的狂热追捧。在这几天的演出中,“黎明,我爱你”的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10月31日的那场演出,东北角的看台栏杆被近乎狂热的歌迷挤塌了,有很多人受伤,但是歌迷们都坚持看完演出,有4个中学生,其中一个下颌受了伤,拉了个大口子,这几个孩子就走到了二龙路医院。当时医生说这个口子他们也缝不了,结果没有办法其他几个学生就给这个孩子的父亲打了电话,孩子的父亲骑着自行车来了,带着小孩到北大医院缝了几针。当时是11月初,正值中学期中考试,11月1日是星期天,11月2日就要开始考试,而很多学生都放弃了考试复习来看这个演出。还有几十名铁杆歌迷连续几天几夜守候在香格里拉饭店前,对着黎明房间的窗户执著地望着,一有身影闪过就不顾一切地呼喊。

7.中国第一位摇滚歌星——偶像是时代的产物

1986年,崔健写出第一首摇滚说唱歌曲“不是我不明白”。在北京举行的为纪念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当他穿一件颇像大清帝国时期的长褂子,身背一把破吉他,两裤脚一高一低地蹦上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舞台时,台下观众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当音乐起处,崔健唱出了“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时,台下变得静悄悄。十分钟后,歌曲结束时,在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中,中国第一位摇滚歌星诞生了。从此,崔健开始了他的摇滚新长征。在演唱会以后的两年中,崔健不断深化摇滚音乐的创作 ,举办了多场个人专场演唱会,发行了多张个人专辑。在这个过程中,崔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确立了他在中国摇滚音乐中奠基人的地位。

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给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带来了生气,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社会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经过二十多年的隔绝,这种突然的西方世界大范围的曝光对中国青年造成无法估量的“文化冲击”。许多年轻人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感到茫然和沮丧,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昨天还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理想今天被现实击得粉碎。他们失去了过去的理想却又找不到新的理想。崔健的音乐和歌曲唱出了在极速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的彷徨,对真实和人性解放的渴望。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