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范仲淹认真地想过“向死而生”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古典哲学终极三问。
述往事,思来者。历史,有大人物小人物的差别,人生,有富贵贫贱的不同,却在生死之间要怎么活的问题上,人人平等。

(范仲淹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司马迁说:“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范仲淹的一生,文治武功、立德立言,无疑是符合的。千百年以降,人们一提起来,就肃然起敬。那么他,有没有认真地想过生死大事呢?
《与中舍书》,是范仲淹写给同父异母的三哥范仲温的家书。由于范仲温曾官至太子中舍,致仕退休,故这么称呼。这封信具体是写于哪一年,无从可考,但大约在范仲淹晚年的时候。这时的范仲温重病缠身,范仲淹写信劝慰哥哥放下思想包袱,安心养病。
“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后事。一身从无中来, 却又归无中去。谁是亲疏?谁是主寄?既无奈何,即放心逍遥,任委来往。如此断了,即心渐顺,五脏亦和,药方有效,食方有味也。”
范仲淹希望三哥能看透生死,不再为一些琐事自寻苦恼。这样,吃饭才吃得下,药物才生效,最终才可能远离病魔和死亡,才有获生的希望。
对重病中的人谈生死,话题是不是有点忌讳?大概,非亲厚者不能言,也可能觉得年老之后该是要清醒直面的时候了吧。既对哥哥如此说,又何尝不是对自己说呢。
言语间,范仲淹并不消极和虚无。眉目里,看破之后是豁达,豁达之后胸蕴豪气——解粘去缚,砍去枝枝蔓蔓,然后,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在他前面,有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极刑而无愠色,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他身后不久,有文天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更远一点,有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向死而生,佛门更说,“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时光没有停住脚步。1050年,范仲温去世。两年之后,1052年(北宋仁宗皇祐四年)正月,范仲淹被调知颍州,扶疾上任,于五月二十日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追敕种种哀荣,谥号“文正”。“经纬天地曰文,内外宾服曰正”,这是古往今来朝廷对文臣的最高谥号。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万安山下。
范仲淹的人生,谢幕了。在谢幕前,他认真地想过这件事了。

弘化社出品

责编:光明 | 图片: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