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符号、辣椒叙事与近代湘菜转型
来源丨《湘菜》杂志
作者丨秦少油
湘菜的近代转型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密切相关,从19世纪中后期湘军崛起开始,湘菜近代化模式逐步加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维新人士如谭嗣同、皮锡瑞、谭延闿等人给湘菜增添变革要素。至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新中国成立,毛泽东等湘籍开国元勋集团给湘菜打上革命烙印。
从楚国湘菜烹饪的因地制宜、口味浓郁而不失朴野风味开始,湘菜对于外来事物的接受一直不紧不慢。明清时期,辣椒逐步进入中国,从沿海向内陆扩散,但至少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辣椒仍非湘菜的主导调料,辣味也并非湘菜主导味型。曾国藩等人崛起之后,湘菜的主流叙事仍是以淮扬菜、粤菜为基础,不过逐步增添腊肉等本土风味。及至谭延闿等人,辣椒仍是湘菜的非主流味道符号。伴随毛泽东等新民主主义人士崛起,他们将民间湘菜的热辣带到京城,带到公务宴请,并在日常叙事中,将辣椒、辣味提升为湘菜的标志性特点。
建国以后,辣椒论述与近代湖南人的革命精神相结合,使得辣椒成为湘菜叙事的主流。
湘菜叙事与革命家的“联姻”
在20世纪初湘菜的近代化潮流中,发达地区的餐饮影响着湘菜,在“冲击——回应”中,湘菜获得长足进步。在玉楼东的历史论述中,“麻辣子鸡汤泡肚”对应的晚清进士曾广钧,他所代表的是爷爷曾国藩以来的传统。他们将北京、上海等地先进的酒楼模式引进长沙,从而开启湘菜的近代化模式。曲园、天然台等酒楼,背后的股东要么有着士绅背景,要么曾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地长期生活过。这一时期的湘菜餐饮受到外埠餐饮、西洋餐饮的“冲击”影响,注环境的经营、口味的融合,通过一系列“调试”反应,最终,形成曲园等知名酒楼,这些餐饮店伴随湖南达官贵人反哺南京、北京等地,从而第一次在湖南以外为湘菜发声。
与之相对应的是,当秋瑾、黄兴等人在火宫殿等地品尝葱油粑粑、脑髓卷,当革命老人徐特立在演说时品味湖湘小吃,当毛泽东暴走湘中、湘北等地,品尝宁乡花猪肉时,关于湘菜的革命叙事如星星之火,逐步形成燎原之势。抗战时期,革命家田汉、郭沫若在长沙品尝李合盛牛肉,二人联手,留下“穆斯林合资开牛肉餐馆,李老板盛情款湘上酒徒”的佳话。
此时,在中国的西北角,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第一次提出豪放的革命宣言:“不吃辣椒不革命”。毛泽东以革命家的姿态,将自己钟爱的湘菜味道,与革命浪漫事业紧密结合。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彭德辉、刘少奇等一大批湖南革命家在闲谈碎语中,进一步加强辣椒和革命的联系。湘菜从此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联系一起。
辣椒象征火辣、热烈、激情,象征热血、青春,永不服输,昂扬向上。回看《觉醒年代》,那个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一边嚼着辣椒,一边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毛泽东,永远催人奋进。“恰同学少年”,湘菜也恰恰在蓬勃发展的近代,和中国革命道路走到了一起。这种结合,给湘菜最近七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8年,毛泽东视察火宫殿,给火宫殿的臭豆腐留下千载名声。革命家王首道《咏新华削面》诗:“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出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2003年,朱镕基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我曾经想起火宫殿的小吃就垂涎不已”。湘菜与革命家,与革命事业,与改革开放大业息息相关。
湘菜与革命联姻,也一并与革命家结合。于是在湘菜中,革命叙述主导近代湘菜历史,而革命叙事也影响当下的湘菜。在火宫殿等酒楼,韶山等地成为重量级包厢的命名。在许多菜肴的故事中,革命家成为论述菜肴兴旺和传统的关键人物。他们与曾国藩等湘军人物在90年代崛起以来一道推动湘菜文化的蓬勃。湘军文化、革命文化构成当代湘菜的基础文化背景,于是湘菜被称为军菜,称为革命菜,成为一群群为了理想而不断奋进的年轻人热爱的菜肴。
近年来,长沙成为网红城市,湘菜成为网红菜肴,固然与最近二十年湖南迸发的娱乐文化密不可分,但追根溯源,那种热情奔放与其中的革命因素、湘军因素分不开。
辣椒符号重塑湘菜
湘菜辣椒叙事的遗产,最终成为助力湘菜发展的重要能量。在改革开放之后,这股力量令许多餐饮企业找到复苏的动力和文化内涵。当剁椒鱼头火爆时,人们高喊,不吃辣椒不革命;当《辣妹子》传唱大江南北时,人们将新时代的生活热情和革命辣味无缝对接。这一时期,毛家饭店风靡全国,正是湘菜辣椒叙事和革命道路成果结合的写照。
革命是为大众服务的,因而湘菜的本色也在于草根,在于天然。在湖湘大地的山村角落、水乡船上,辣椒正是最具草根性的代表。一碗剁辣椒,百味可搭。既能下饭,又能调味;不仅可以当下吃,还可以储存起来长时间享用。剁辣椒正是老百姓生活智慧的反应,讲究实用,重视口味,勤俭节约,永远为着长期生活目标做准备。试问,这样的剁辣椒铺出来的鱼头,堆起来的剁椒米粉,又如何不能红遍全国。
成熟的辣椒红艳艳,散发诱人的色泽;而革命事业的标签也是红红火火,这样一来,辣椒岂不是革命在餐饮领域最好的代言者?
辣椒以其热烈的味道内核,以其光线明亮的色泽,最终成功俘获一大批为了新生活,远离家乡,参与生活拼搏事业的人的胃。于是,我们看到湘西的腊肉,有豆豉辣椒;湘江中下游的鱼头,有青椒水煮,湘东南的湖鲜河鲜,有着诱人的紫苏和香喷喷的辣椒。美哉!
辣椒不仅成为湘菜的基础味道,也成为湘菜菜肴的直观名称,剁椒鱼头、酱椒鱼头、双椒鱼头,仅仅鱼头与辣椒的蒸味组合,就有无穷关于辣椒的命名。可以说,辣椒是重塑湘菜的外衣!
辣椒不仅定义了湘菜的味,还定义湘菜馆的名字。辣妹子、吃香喝辣、辣不怕、不怕辣、辣得叫等令人耳熟能详的湘菜馆,又哪一个不是以辣命名的呢?
湘菜的菜肴,湘菜的餐馆,湘菜的品类,都浸透了辣的因子,湘菜,成为名副其实的“辣菜”!从楚国以来,在历史典籍中有着浓郁味道的湘菜,最终被革命和辣椒扭转,成为当今湘菜的模样。
革命兴、湘菜旺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的开放,人们昂扬斗志建设新的事业,一曲《辣妹子》将剁椒鱼头等火辣辣的湘味推向全国,很快在全国占据领先地位。湘菜主导了中国各地餐饮的辣味叙事,湘菜也成为中国餐饮辣味道、辣文化的代表。尽管不少湘菜大师和餐饮从业人员一再呼吁湘菜不止是辣椒,认为湘菜有着更为丰富的味型,但是强势的辣椒仍然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湘菜的标签式符号。
对于湘菜的辣椒叙事,无须隐瞒,也无须打压,相反,应当提倡。诚然,湘菜不只有辣椒,湘菜味道不止是单调的辣味,但是在辣味席卷全国三十多个省份的年代,让湘菜牢牢占据中国餐饮的辣味霸主地位,让湘菜成为辣文化的代表,难道不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情吗?没有人认为辣椒是湘菜的唯一,但有着辣味标签的湘菜不是更容易打开局面,更容易成为“网红”吗?
在湘菜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湘菜从业者应该感谢近代湘菜与革命历史进程同呼吸、共命运。湘菜的历史发展表明,革命兴,辣味兴;国运兴,湘菜兴;湘菜兴,国运更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