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棚里好人多

相关文章:

【芦溪怀古】拜谒清代长阳乡贤谭楚墓

【芦溪怀古】从驻马溪走出的国军中将胡德骧

【长阳乡贤】刘世璧:更欣桑梓共分辉

【长阳乡贤】创修《崇义县志》的长阳乡贤王廷耀

【长阳乡贤】姜晴舫

【长阳古桥】大市桥往事

【长阳古桥】多宝寺村乐善桥

【村史连载】花桥史话(一)

秘境乌钵池之一:山不在高,有龙则灵

磨市镇云台山探访记

▲刘家棚,晚清时又名“敦仁里”。(向家舟摄于2020年7月8日)

磨市救师口集镇“东郊”,是一个名为刘家棚的居民点。四十年前,这里是长阳东南部政治中心,原平洛区和磨市公社驻地;也是曾红火一个时代的清江河矿务局“总部”所在。这些是很多长阳人熟悉的历史。80年前,这里有一栋并排九个天井的豪宅——“刘家老屋”,毁于1943年5月底、日本飞机投掷的汽油弹。这件事儿,知道的就只有一些高龄老人。再更早以前,这里还有一座祭祀文昌帝君的建筑——三教堂。则只是在泛黄的老县志中看到的文字。

然而,刘家棚的历史远不止这些。除了这些值得称道的老单位、老建筑外,二百多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一位又一位好人。他们——刘文源、刘宗琨、刘德裕、刘哲人、刘云鹏、刘发英,彪炳史册,使刘家棚成为长阳最著名的“好人村”。我认为,刘家棚是值得长阳人推崇的村庄。

(一)

刘家棚是一个以刘姓居民为主的居民点,建村历史长达600多年。相传元末战乱后,有一对江西刘姓夫妇带着两个儿子迁到长阳,其中祖婆带着一子在龙潭坪落业。而祖公和另一子则在救师口以东的马磨河边搭“窝棚”定居,开垦土地,艰苦创业,并将此地命名为“刘家棚”。从此,刘氏家族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刘家棚地名也流传至今。

刘家棚虽地处平畴,然而土地毕竟有限,刘氏家族在这里发展数代后,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显现。解决的办法除了部分后代转迁到外村外,留在刘家棚的后人则亦耕亦读、半耕半读,也就是说他们除了向土里讨生活外,还得向书中讨生活。一部分精通学业的后人,得以走上仕途获得俸禄;另一部分饱读诗书的后人,通过教私塾、为人写字作文来营生。久而久之,刘氏家族通过为官为文积累了大量田产财富,也积累了优秀的家族文化。刘家的祖先当年没有想到,这种因为现实困境逼迫出的无奈选择,后来竟造就了一个诗礼之家。

自明代中期以来,刘氏家族由于重视文化教育和家风建设,培养了大量文人与官员,成为长阳知名世家大族。清代中国著名诗人、廉吏、长阳乡贤彭淑(秋潭)兄弟的生母刘氏(乡贤彭祖贤号述斋之妻)就是刘家棚人。清代湖北名人陈诗在《彭述斋先生墓志铭》中写道:“刘氏累十余世士族,为学官。孺人习闻庭训,动止必依礼法。”可见当时刘氏家族每一代、每一位成员(包括女性在内)都有良好的教养,甚至可以说影响到了亲友。这是后来刘家普遍向好向善的文化根源。

明末清初时的刘氏先祖刘公胤是有据可查的刘氏家族第一位名人。他是顺治年间贡生,自幼失怙,靠母范氏抚养成人,自幼勤学,博闻强识,后任武陵县(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麻阳县(今湖南省麻阳县)儒学训导及沅江县(今湖南省沅江县)知县等官职。除精研儒家外,他还贯通道家,雅好仙术,自号“一阳道人”,曾著有《金丹法集》一书。刘公胤利用当官时的俸禄,加上致仕后当“道士”的收入,在祖遗大量田产的基础上广置产业,为刘家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

清代中期以前,刘氏家族命名取字没有规律。乾隆年间,家族中的学者依据儒家经典,拟定了十六字的派语为:“文宗祖德,万世发哲。心诚意正,四知物格。”将家族愿景与家风家训蕴含其中,希望后人遵从祖训、修身正心,期盼后代贤哲挺生、经久不衰。嘉庆年间,刘文源兄弟相继出生,成为以派语命名的第一代。从此,刘氏家族七代人中,先后出现了善人、清官,出现了勇救中国革命领袖的义士,出现了悬壶救世的良医,出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不仅使刘家家声丕振,甚至让长阳为世界所瞩目。祖先的期盼从梦想成为了现实。

刘文源是刘家“文”字派的核心人物,是长阳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慈善家、大善人。

刘文源曾祖父刘可达是一名秀才(庠生)。父亲刘鑑,号虚谷,娶杨氏,生四子:长文彬(号邓林)、次即文源(号艺圃)、三文藻(号香池)、四奠章(号鹤亭)。刘鑑同明代先祖刘杰士(刘公胤父)一样,都是英年早逝。杨氏凭一己之力,靠祖上家业,“苦节纯孝”,上事婆母,下抚四子,辛苦倍尝。刘家产业在她的操持经营下,规模日渐扩大。文源兄弟在她的悉心培养下,个个读书上进,学有所成。文彬、文藻分别为县学、府学庠生;文源捐入太学,议叙盐运司知事,例授修职佐郎;奠章以庠生议叙卫守备,例授武德佐骑尉。刘氏青年丧夫,至六十余去世,苦节四十年。道光二十年(1840),经长阳代理知县陆炳上奏,朝廷特旌表杨氏,允许家族为其建立节孝坊。杨氏节孝石牌坊后来建立于下溪口,是长阳清代六座节孝坊之一。

▲刘文彬墓(向家舟摄于2020年7月8日)

由于刘家长子文彬青年早亡,成人后的刘文源就从母亲的手中接过管理大家庭的重任。他孝敬母亲、寡嫂,抚养孤侄,教导二弟,刘家事业蒸蒸日上,家风不坠。治理家政的同时,刘文源疏财仗义,热心公益。从长阳旧志关于他的记载来看,其支持公共事业、造福一方,可以用前无古人、暂无来者来形容。

晚清以前,长阳县城江南至磨市的大路,一般先绕道官山。咸丰八年,刘文源与磨市同乡杨其成等同捐巨资,并亲自设计指挥,凿通龙门洞一段崖路,使县南出入县城方便快捷。直到现在,这段路仍为县城步行前往磨市的近路,也是游览叹气沟的必经之路。

刘氏家族历代重视教育,刘文源深知教育对一个地方、一个家族的重要意义。举凡长阳兴办教育事业,刘氏罔不极力支持。道光十四年、十五年,他与乡绅方可儒、杨文佩、李植达等,响应知县范炳监的倡导,先后捐重资兴建考棚、九峰书院,改变了长阳无考棚的历史,使书院规模达到长阳历史最高水平。在修建考棚、书院过程中,刘文源自告奋勇地承担了“总负责”的角色。知县范炳监在《书院考棚碑序》中这样称赞他:“刘生文源,家素饶裕,更毅然身任其总而不辞,自捐筹议以及庀木鸠工,不惮辛劳,不惜重资,与向生维乾等殚辛竭力,始终如一。”

▲同治《长阳县志》书影

咸丰庚申,刘文源与绅耆方可儒、何多瑀、李植达、李芹芳、刘德梓、覃懋智等响应知县景汇号召,捐资出力,将学宫回迁旧址。同治元年,知县艾锟倡导办理宾兴(即资助举人会试、拔贡朝考路费的基金),刘文源又挺身而出,无偿捐出自家位于马鞍山、马家堰等地的五处田产,以供县府收课积金。

建成于同治四年、今天矗立于宝塔山公园的鸣凤塔,是长阳现存位数不多的古建筑、唯一保存的古塔,也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据同治版《长阳县志》记载,这座宝塔是同治初年两任知县景汇、陈惟模为培植文风所建,得到了多位乡绅的鼎力相助,而刘文源是其中出资最多、出力最大的。

除此以外,刘文源还倾心地方文献事业。他全力支持知县陈惟模续修《长阳县志》,不仅捐资巨大,还担任首席监修,为修成县志作出了巨大奉献。长阳方志学家、原县志办主任陈金祥先生评价,同治版《长阳县志》是长阳五部旧志中编纂水平最高的一部志书。因此,刘文源对长阳文化的贡献不言而喻。

(三)

乡贤,是古代地方对本地贤达的最高评价。能够成为乡贤,或能忠良清廉,或能舍身取义,或能乐善好施,或学术精湛,或公道正派,更多的是以上兼而有之。民国《长阳县志稿》记载长阳五代以迄前清乡贤共四十二位,其中就包括刘文源还有他的侄子刘宗琨。刘文源以急公好义入选,而刘宗琨则以清正廉洁获评。

刘宗琨,又名庚光,字少越,号玉樵,生于道光九年(1829),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长阳县学优廪生考取己酉科拔贡,是长阳清代(1644—1912)二十三名拔贡之一,刘家棚刘家功名最著者,仕至广东海阳县知县。

宗琨之父文彬少有文才,雅好诗章,著有《天香书屋诗草》,惜英年早逝。母李氏亦出自名门。文彬卒后,李氏青年守节,而孝敬婆母杨氏不懈怠,抚孤子宗琨、宗宽、宗勰兄弟无怨言。咸丰九年,朝廷旌表李氏为“节孝”。婆媳二人,是为“一门双节”。

刘文源、刘宗琨实为叔侄,情同父子。宗琨六岁丧父,幸有二叔文源扶助教养,得以成人进步。刘宗琨在其自传中回忆:“琨六岁失怙,〔叔〕抚养教育,朝夕靡倦,琨能读书识字,均赖叔力焉。”(《道光己酉科明经通谱·湖北·刘宗琨》)对二叔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道光己酉科明经通谱》书影

道光二十九年,经历寒窗苦读,刘宗琨文行兼优,历经层层推荐选拔,成为拔贡生。根据清朝考试制度,拔贡是除进士、举人外最难考取的功名。究其原因:一是十二年才开考一次。二是须经学使、督抚、礼部、朝考(殿试)层层考试合格后方可入选,其程序和难度不亚于进士。而拔贡因不是“正途”,在取官授职上又不如进士、举人。正所谓“尤隽异者而授以官,或仕京朝,或任县宰,其次犹得判一州、师一邑。”(张之万《道光己酉科明经通谱序》)也就是说,凡朝考优等者才能授任小京官或知县,中等者仅能任州判、教职之职。

由于刘宗琨在朝考时未列入优等行列,志存高远的他又不愿屈己,于是他回乡继续攻读举子业,期盼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得任一州一县长官而施展宏图。回到长阳后,刘宗琨一边教授乡里,一边钻研学术。他不仅致力儒书,还注重访查风土人情,以资阅历,由此学识与人品俱增。同治四年,知县陈惟模聘请大儒谭大勋担任续修县志总纂,而谭大勋由于欣赏刘宗琨的学识为人,又延请刘为县志分纂。刘宗琨不负谭大勋信任,与谭氏之子、廪膳生谭启垣出色地完成了具体编纂任务。

自古科举之路难走,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的晚清尤甚。直到1900年,已71岁高龄的刘宗琨仍赴省参加乡试,但这一次同样未果。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朝廷被刘宗琨的执著所感动,命其代理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市潮安区)知县。刘宗琨不顾年老体衰,不嫌代理身份,毅然千里赴任。海阳为潮州首邑,富甲一方,而刘宗琨在任惟勤勉修政、治邦安民而已,为官廉洁,两袖清风。民国《长阳县志》记载,刘致仕归里时“囊无余钱”,而他却“安之若素”。堪称古今廉吏典型。

所谓“善者康,德者寿”。刘宗琨竟以八十六岁高寿卒于民国四年(1915)。又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刘宗琨之孙刘德裕后来竟成了救护孙中山先生的大英雄。

(四)

刘德裕是少数入选1992年版《长阳县志》中《人物传》的国民党军政人物(正面)之一,其最大的功勋是营救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这也是他得以入传的根本原因。

刘德裕(1880—1939),号问芝,刘宗琨之孙。自幼秉承庭训,好学正己。其祖父刘宗琨、父亲刘慰祖先后在广东潮州为官。光绪二十二年(1896)父丧,刘赴粤,遂得父故交见爱,嘱留谋事。接投清军,入安徽武备学校,结业后升任队官,驻守广东某港。

▲刘家棚刘德裕墓(向家舟摄于2020年7月8日)

宣统三年(1911)四月二十七日,同盟会在广州起义失败,清政府四处缉拿孙中山,广东沿海港口警戒尤严。一天,孙中山化妆抵达刘德裕所在港口,正值刘站岗,被刘认出。刘德裕素来钦佩中山先生为人,于是掩护将其放行,孙由此脱险。从此,刘德裕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

辛亥革命后,刘德裕入安徽任都督府军需处长。“二次革命”兴起,又随蔡锷起义。民国六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刘入大元帅府为副官长。民国十四年,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委刘入川联络刘湘与杨森两部。事后,蒋任刘为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

民国十五年,刘入唐生智部任顾问。次年,唐任驻南京办事处处长。唐公开宣布反蒋,急令刘撤离南京。事毕,蒋含隙。二十二年,何成濬任湖北省政府主席,以刘为同窗故,委为武汉市公安局长,半年后去职。二十四年,刘入国民党第十军徐源泉部任顾问,历任十军驻南京办事处处长和沙市办事处处长。

“七七”事变后,刘解甲归乡,在磨市开办裕太煤行。二十八年病逝于宜都。

(五)

刘氏“德”字辈刘哲人、“万”字辈刘云鹏父子,都是享誉荆楚、驰名海内外的中医名家。

民国时期,湖北第二大城市沙市产生了一条地方性歇后语:“有病不请刘哲人——死了活该。”

▲刘哲人素描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刘哲人(1882—1944),派名德言,字哲人,磨市刘家棚人。自祖父刘宗俊在本地开设药铺“杏春堂”开始,数代行医,传有“贫汉吃药,富汉还钱”的家规。他少时先习举子业,后弃儒从医,继承祖业,苦研医学。他经营的“杏春堂”药铺门口悬挂“尊古炮制,问症发药”的匾额,门外树有一冲天竖立牌“修和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表示医家诚心为病人之意。

民国元年,经乡友陈登山(字芷高,平洛西坡人,日本法政大学毕业,民国初期任北京陆军部军法处处长)帮助去北平挂牌行医。张勋复辟后,迁居沙市夹贵街继续行医。二十年代,名列“沙市三大名医”。民国二十八年(1939),沙市沦陷前夕,举家回长阳直至病逝。

刘哲人初到沙市时,沿习在北平和长阳时所采用的伤寒法,而治病用方未能得心应手,业务清淡,时常求教于老中医熊雪亭。某日,他随熊氏上堤观洪,见堤内房舍多低于堤外江水,领悟到沙市人发病机制多与低洼潮湿地势有关。反思自己治病投方,有违辨证施治的原则。于是,苦攻温病学并用于临床实践,收到良好效果,一扫过去门庭冷落的局面,开创了他在沙市行医的黄金时代。

民国十四年(1925),松滋米积台驻军旅长袁德胜之妻高烧呕吐,遍请当地医家均未奏效。及刘去诊治,按先“拦头”原则,首剂攻呕吐,再剂攻高烧,两剂药罢即转危为安。自此,“神医”之名传开。又有黄帮商人陈某暴病,目暝口张,肢厥痰鸣。刘以“三生饮”出方。陈以药性剧烈畏服,刘多方劝慰释疑并亲煎药汤喂服,立见奇效。陈病愈后,逢人誉刘为“神灵”“活菩萨”,由此那条歇后语便产生了。

当时,磺胺类药物的出现对传统中医产生了严峻挑战。刘哲人主张中西汇通,于民国二十五年在沙市首办中医医院。

刘哲人先生生性康概,乐济贫苦,不重资财。他有句口头禅为:“养儿强似我,要钱干什么?养儿弱似我,要钱干什么?”受刘哲人医术传承、医德影响,他的儿子刘云鹏“青胜于兰”,成为中国当代医宗。

▲刘云鹏中年时像(图片来自网络)

刘云鹏(1910—2013),派名万程,字云鹏,出生于刘家棚。著名中医临床家、中国现代名医、知名中医妇科专家。

刘云鹏少时读满5年私塾,继而读小学、中学。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父亲刘哲人在五个子女中选定他继承家业。他随父侍诊,父亲针对典型病例讲病、讲治,结合天时地理、人情事故,随机点评,使他不断深化对祖国医学的认识。民国十九年(1930),刘云鹏完成跟师(父亲)学习在沙市挂牌行医,与父同室应诊,请父亲把关。40岁,即以善治温热病、屡起沉疴,大著医名,成为沙市“八大名医”之一。

1952年,刘云鹏在荆州组建第一家中医联合诊所,并当选为市卫生协会主任委员。其时,沙市发展为轻纺工业城市,工厂女工多,妇女病人增之增多。刘云鹏与时俱进,着意研究妇科,于经孕胎产诸疾多有发挥,医技亦渐入佳境。刘云鹏的妇科学术经验根植于内科之上。他常说:“看妇科病,功夫在内科上,根底在经典上。”

曾有一纺织女工患卵巢囊肿,找到刘云鹏希望用中医药治疗后再生一个孩子。但这位女工家有一个亲戚不相信中医,反复劝说女工手术治疗,并说中医若治好了卵巢囊肿,他将围着桌子爬三圈。但这位女工出于对刘云鹏医术的信任,仍然坚持服用中药治疗,三个月后,卵巢囊肿完全消失,并且成功怀孕生子。但这位亲戚是否围着桌子爬了三圈就无人知晓了。

1956年,刘云鹏响应国家号召,将沙市4家中医诊所联合组建沙市中医院(荆州市中医医院前身),汇集包括刘在内的沙市八大名老中医,刘任首任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每月召集中医药人员举行一次学术交流会,介绍各自的专长及经验方,并将这些经验汇编成册,可惜此册在“文革”中被毁坏。如今,他一手创办的荆州市中医医院已建设成为三级甲等、全国示范中医医院,2个科室成为全省重点专科,一手培植起来的中医妇科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

刘云鹏于1981年晋升为主任医师,1991年被确认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刘云鹏重视临床,坚持临床,注重临床资料积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记录病案。每一份病案,都详细记录病情、诊断、处方用药、病人的联系方式、服药后的效果,如此累积的医案有几十本之多。他善于思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妇科“调肝十一法”“治脾九法”“补肾五法”“治疗不孕症四步疗法”等学说,在中医界广为流传。他创制的一批经验效方,“健脾固冲汤”“调经Ⅰ号方”“柴枳败酱汤”“益五合方”等,源于仲景,又有创新,深受同行欢迎和好评。研制的“妇炎清颗粒”“固本安胎合剂”“洗乐清洗剂”等院内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其验方医案被收入到各种高等中医教材及参考书中。

作为一代名医,刘云鹏不仅医术精湛,更注意将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传于后学。他继承前辈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多读、多记,触类旁通。1958年,他倡导创办沙市中医院附属中医学校(湖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担任首任校长。他亲自并号召院内八大名老中医担任教师带学生,培养了一大批医疗骨干和省级名医。上世纪70年代,他在荆沙地区举办了八期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学习班,为荆沙地区西医人员培训中医知识;还先后到成都中医学院西学中班、广州中医学院妇科师资学习班做专题讲座。2007年,97岁高龄的他亲赴广东省中医院为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的学员做“治疗不孕症四步疗法”(祛邪、调经、助孕、保胎)专题讲座。刘云鹏带学生毫不保守,他说“一人之智有限,因人以及人而无穷”。他所带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

▲刘云鹏先生暮年时,仍忙于临床工作。(图片来自网络)

刘云鹏在繁忙临床工作同时,勤于写作,先后撰写论文近200篇,主持编写出版《妇科治验》《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云鹏》等专著。其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不仅有效指导临床诊疗、启迪后学,还先后被《妇科名家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临证经验》《中医妇科学》《名医名方录》等多种学术著作引用,影响深远。2009年他的诗集《四不止下里歌》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云鹏》获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二等奖。

《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学经验概要》一文说道:“当代中医妇科名家,以岭南罗派—罗元恺,龙江韩派—韩百灵,巴蜀王派—王渭川,沪上朱派—朱小南,天津哈派—哈荔田,浙江何派—何子淮,荆楚刘派—刘云鹏,江浙裘派—裘笑梅这八大派系的代表人物造诣最深。”2009年,刘云鹏接受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采访时说:“看病要有悟性,要会想,会用脑子,所以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刘云鹏遵从家教,不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一视同仁,视病人如亲人。临诊认真细致,用药力避珍奇贵异。对贫苦病人,常慷慨解囊,不但免收诊金,还施舍药品。有远方病人来,无论何时均不辞繁难,凝神屏息定脉率选方药。2009年,他百岁生日之际,仍坚持每周定时到医院应诊,仍放宽挂号限额,满足求医者之需,还亲率学生进社区、进农村送医送药。他以拳拳之心回报社会,使其在生受人尊重,殁后受人缅怀。他集中国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先进性于一身,曾多次被评选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云鹏先生长孙女刘颖,是刘氏中医传人,现为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主任医师。

(六)

全国闻名的“英子姐姐”刘发英,是刘家棚刘氏“发”字辈后人,现任长阳花坪小学副校长。2011年,她入选“中国好人榜”;2017年,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21年6月,她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她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刘发英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他的父亲、现年83岁的刘世清先生是高家岭小学退休教师。1991年秋天,师范毕业的刘发英,主动要求到长阳最偏远最贫瘠的黄柏山乡任教。山区人民的朴实,感动了她;山里人对教育的渴盼,打动了她。在当时月工资仅98元5角的情况下,她把学生当自己孩子一样照料,除了认真教课,还经常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买学习用具、衣服,垫付药费。她扎根黄柏山近12年,先后在陈家坪小学、民族小学、民族中学任教。

2003年乡镇合并,刘发英调任资丘镇白沙坪小学校长。上任后,她立即对全校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全校420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因家境困难学业难以为继。满怀爱心的她,深知仅靠个人工资已无法解决问题,开始向外界寻求帮助。2005年,她受“心之旅”助学网站志愿者启发,在网站以“英子姐姐”网名注册会员,成为“心之旅”在资丘镇的助学联络人,帮助网站收集贫困学生的资料。2006年6月12日,刘发英收到宜昌地矿所喻望寄来的600元爱心款,用于资助李春丽和田惠蓉两名贫困学生。这是她参与网络助学后,直接收到的第一张爱心汇款单。从此,“英子姐姐”在网络助学之路上越走越远。

▲“英子姐姐”刘发英(图片来自宜昌文明网)

2010年10月,刘发英牵头组建30余人的“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创办英子姐姐助学网站。旨在通过网络为山区的贫困孩子搭起一座爱的桥梁,帮助贫困儿童完成学业。多年来,团队探索形成了“一对一”结对帮扶模式和“N对一”的众筹帮扶模式,完善“五步资助”流程,完全透明公开的资助模式,受到网络众筹者的高度信任。

江苏常州退休老人戴先生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比选全国助学网站,感觉“英子姐姐”网站公开透明,捐赠款项一目了然。他于2015年初毅然捐出21万余元资金,资助12名贫困学生。来自都镇湾镇龙潭坪、就读清江中学的初二学生刘浩成是资助对象之一。小浩成半岁时母亲离家出走杳无音信,父亲煤矿打工受伤,脊柱断裂,鉴定为五级伤残,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戴先生还在捐赠助学的同时,帮扶两万元用于改善刘家住房。随后,他又捐赠200万元设立奖助学基金,受资助的学生中考取长阳一中和一类本科的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将会获得一次性基金利息奖励,标准为每生2000元。

真诚凝聚四海爱心。截止2019年10月底,“英子姐姐”结识了海内外爱心网友1900多人,资助了长阳及周边县市贫困学生3275人,募集爱心助学资金2202万多元。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刘发英和她的团队积极参与,当好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兵。刘发英团队的足迹遍布全县160个行政村(社区),让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圆了读书梦,用知识改变命运,阻断贫穷代际传递。2019年10月,刘发英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用真情赢得网友信任,用大爱守护贫困学子。一位又一位受到“英子姐姐”资助的贫困学子,情真意切地称她为“妈妈”。可是,本职工作和网络助学的繁忙让刘发英难以顾及到至爱亲人,她说她愧对家人。然而,深明大义的家人们仍毫无怨言地、默默地支持着他。其中包括他的丈夫、儿子,还有中风偏瘫的老父亲和因车祸高位截瘫的哥哥。贫困学子的呼唤、家人的全力支持,让刘发英沿着这条助学之路矢志不渝地走下去。

这些年来,刘发英还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全国十大美德人物”“希望工程园丁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湖北省最美志愿者”等几十项荣誉。她和先辈人一样成为长阳的骄傲!

寒来暑往,岁月沉香。二百年来,一代代刘家棚儿女就这样继承先辈遗范,传承良好家风乡风。他们,除了以上名载史册的英杰外,其实还有那些不负家国的普通人。1940年至1942年间,因抗战需要,郑洞国将军领导的国军第八军驻防磨市,刘家棚的刘、李、陈等姓人家纷纷腾出房屋,作为八军军部办公场所,支援抗日战争。如今的刘家棚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劳奉献,无愧良心与时代,以实际行动做一名好人,不断续写刘家棚“好人村”新辉煌。刘家棚古今六位大好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大成者,他们值得被点赞,值得被景仰,值得被学习。他们是长阳的荣耀,照耀着长阳人前行的方向。

本文参考资料:

1.同治版《长阳县志》

2.民国《长阳县志稿》

3.1992年《长阳县志》:卷二十七《人物·刘哲人》

4.《道光己酉科明经通谱》

5.1987年《沙市文史资料》第一辑:《回忆父亲刘哲人》

6.中医世家网:《刘云鹏》

7.唐汉中医药网:《刘云鹏:矢志中医名扬杏林》

8.好大夫在线网:《六代杏林守护人——刘氏中医》

9.中国文明网:《刘发英》

10.宜昌文明网:《中国好人:刘发英》

11.采访刘世顷记录

12.采访刘世清记录

【文献连载】《长阳县抗战史料》校注(八)

【长阳文征】曾氏宗祠碑文

【探索发现】天池河上的“象鼻山”

【长阳古桥】龙潭坪古石桥亟待保护

【地名记】长阳神仙地名一览

追寻千年古县遗迹

考辑乡邦历史文献

古主微信 : ycroman1983

(0)

相关推荐

  • 《东门头》05——风雨沧桑“三姓路”

    作者:白沙余挺400 多年前,"三姓路"这条街就在那儿了.看明代<福安县志·县城图>的东门地段就知道,万历二十二年(1594)时,东街和西街就已经是福安城内最大的街道. ...

  • 红烛| 留得枯荷听雨声

    金陵城里来了位姑娘,本来呢这只是一件无需费口舌去讲的小事,金陵城这么大,日日南来北往,不知有多少位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乡野村姑进过这城门,今日又和往常一样,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怪就怪在,金陵城里有名 ...

  • 【刘家故事】 五代同堂刘文嵩

     五代同堂刘文嵩 刘文嵩,行睦百二,字镇先,也叫振先,号鹤亭,康熙辛巳年(1701)正月十八日戌时生,乾隆庚戌年(1790)十月廿一日亥时终. 他一生乐于施舍,好行善事,凡是看到坟墓暴露外面,他会主动 ...

  • 清代奇案 (90) 恋青楼家破人亡案

    商人贪恋青楼,小厮趁虚而入,终致家破人亡 清朝雍正年间,苏州城外有座尼姑庵叫大兴庵.大兴庵附近住有一个叫刘文龙的商人,四十好几,人是多金又好色.刘文龙娶妻钟氏,二人育有一女,唤作如芬,如芬年方十八,生 ...

  • 民国故事:穷小子被地主霸占祖屋,告官被殴打,最后地主求饶

    民国年间,在四川大邑县有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土匪,这人外号刘一枪,枪法极准,身手矫健,常常只闻枪声不见其人,言传此人心狠手辣,但真正见过他的人却极少. 忽一日,大邑县刘家墩子的大地主刘文辉和随从在一次外 ...

  • 聊斋故事:崔秀才

    泰安有个叫刘书垚的大户人家子弟,性格放荡不羁,喜欢结交天下志同道合的好友.因此,他家门前常常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人们都很仰慕刘公的为人,争相去讨好她. 有一天,刘公家中来了一位秀才想拜访他,刘公亲自 ...

  • 古代奇案:貌美儿媳发现婆婆可耻秘密后遇害,知县穷计,黄狗扑凶

    清朝乾隆年间,德清县有个商人叫刘文辉,常年在外经商.在他二十三岁那年,娶了一个小他七岁的老婆赵媛.这个赵媛,不仅年轻貌美,心地还十分善良.刘文辉出门在外时,赵媛便跟婆婆杨氏一起生活. 杨氏常常感到腰膝 ...

  • 【寻根】黎城刘氏

    文:水风景    编辑:刘彦汷 黎城刘氏 自从琢磨上明朝大移民,我就一刻也停不下来,究竟山西的太原以南移民了多少人口,难以精确统计,不过我得出的结论是几乎每个村子,无论大小.无论偏僻与否,村村皆有移民 ...

  • 风雨刘家大院(中)

    风雨刘家大院(中) 海军 上集说到:刘麒麟和警局两大哥,决定远赴广东,投身孙中山领导的大革命洪流中去.三人说干就干,雷厉风行,早早吃了晚饭,收拾好行李,以稍许留恋的眼光.打量着这个房间,便一头扑进了茫 ...

  • 鄂州人物之贺阶平

    贺阶平,号伯星,出生于武昌灵溪乡(今属大冶)般实之家,平生喜做善事. 清道光七年(1827年),知县林芳召集绅上,劝捐建考棚.贺阶平率先响应,乐意输助.在他的影响下,所需经费很快筹就,考棚得以顺利建成 ...

  • 刘文辉 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

    自古以来,四川都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传统,而川人自己通常互不服气,总也论不出个老大来.民国时期,四川渐成大舞台,诞生所谓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争霸:刘湘.刘文辉.邓锡侯.杨森及王陵基,所演戏码也是你唱罢来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