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活,200岁不是梦?
8月,美国BenBella Books出版了Sergey Young(谢尔盖·扬)的著作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Growing Young(本文作者译为“长寿科学与技术”)。著名的X奖基金会创办人、希腊裔美国企业家彼得·戴曼迪斯和声称人类将借助长寿技术获得永生的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发明家雷·库兹韦尔为本书作序。
本书作者谢尔盖·扬是长寿研究领域的活跃人物和投资人,拥有化学工程和经济学两个学位。2018年,他斥资1亿美元建立了长寿远景基金会,资助长寿研发领域的初创公司。他是一个激情四射的人,为了实现延长人类寿命和健康期(healthspan)的理想而不懈努力。
他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诊断术、基因编辑、器官再生等技术的进步,人活到200岁也许不再是科学幻想。只要把衰老看作一种可以治愈的身体状况,就可以使长寿研究领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使长寿成为人人可及的目标。
本书梳理了长寿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叙述了帮助人们健康活到100岁以上的实际步骤,展望了年龄逆转的未来远景,那时,身联网(Internet of Bodies)、数字化身、人工智能与人脑的整合等激动人心的技术将使“人类健康活到200岁”的目标触手可及。
在本书的前面几章,扬介绍了抗衰老领域的一些重要概念——衰老、表观遗传学、衰老生物钟,等等。
接着,他介绍了在人的不同发育阶段可采用的各种干预手段与技术,也解释了这些技术的相关科学基础,包括基因编辑、干细胞、可穿戴/便携式诊断工具、个性化医学的发展前景等。
其中一章分析了10种长寿选择,将饮食、运动、睡眠、精神健康、居住环境等长寿要素背后的科学道理提炼出来,力图将之转化为人人都可采纳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一位拥有生物学博士学位的科普作家评论了此书。他指出,严肃的学术著作肯定有详尽的参考文献和大量的脚注,而本书的定位是通俗作品,注重的是所覆盖主题的宽度而不是论述的深度,所以,本书参考利用的文献不仅是学术论文和著作,还包括科普文章、科普著作和报刊新闻。这一做法与本书定位是吻合的。
他还说,书中介绍了一些在长寿技术领域奋战的初创公司与其他公司的努力,这些内容是他不熟悉的。这位书评者还指出了本书的若干术语错误,例如,书中对端粒的表述就不准确。因此,该书算不上什么权威的参考书,但是,它为长寿研究领域提供了精彩的鸟瞰图。
扬在书中写道,“我向你们保证,这样的未来不仅是可能的——它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他还说,书中描述的长寿技术“最终将是易于获取的,而且是大家用得起的”。也就是说,他讨论的不仅是长寿科研和相关技术,而且涉及长寿技术的实现和利用,那就属于社会问题了。而对相关社会问题的讨论偏弱,是本书的一个明显缺点。
那位科普作家在书评文章中说,扬在长寿科技问题上是彻头彻尾的乐观主义者。但是,我们有一些绕不过去的、无法让人乐观的问题,比如,这些长寿科技成果在社会上将怎么分配?它们会如何对已有的不平等产生影响,又会如何受到现存不平等的影响?
总而言之,本书对有助于延长寿命和健康期的长寿科研及未来技术进行了通俗易懂的、乐观的、激动人心的描述。已经熟悉长寿科学技术的读者大概愿意将此书作为礼物送给尚不熟悉该领域者,即使是这样的读者阅读此书也会有收获。当然,由于该书对相关社会问题的讨论较欠缺,那些原先对长寿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的人不太可能因此书而改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