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老师】张付奇:从课文中学习文章结构之美
友情提示:此平台由华语教学出版社旗下一堂作文课创办,每天推送名师专栏、考试政策、学习资料、高分技巧、家长经验,成功关注,即可订阅。
张付奇:石家庄市第81中学教师。第七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最高奖“全能奖”获得者,石家庄市兼职语文教研员。喜书法,好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在阅读和作文教学方面颇有心得,多部著作正式出版发行。在《教育周报》《语文周报》等多家刊物报纸多次发表文章。
新人教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经过教育部的审定,所选文章无论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文质兼美,在语言、结构、思想等方面,均有可学之处。中学生学作文在很大程度上不必舍近求远,教材往往是最贴切的例子。我们不能让一节又一节的语文课如流水般远逝,更不能入宝山空手而归。
我们从八年级下册选几篇文章,学习其结构之美。结构是为文动笔之前对整篇文章的布局谋划,它带有一种前瞻性,是一种比较理性的思维活动。布局合理,会使文章中心表达集中统一,前后紧凑,或错落有致,或整饬合理。
《白杨礼赞》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散文。在文中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这样的文章形式,结构之美,赫然在目。首尾呼应,主题凸显,条理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这样的结构并非单纯的语句反复,作者在行文上注重了内涵的逻辑递进:先写了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其次写白杨树形体的“不平凡”,最后写白杨树内在精神的“不平凡”。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的一篇哲理散文。这篇文章的结构之美也颇能给人启发。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渴望了解人的心灵。……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这样的结构是一种典型的“总——分——总”结构。这种结构在结尾处对文章整体内容作以收尾、总结,与开篇内容遥相呼应,使文章脉络互相贯通,各部分各有特点又紧密联系。
【例文】多想踏上那条路
多想踏上那条路,走进历史深处,去寻觅春秋的思想;去聆听魏晋慷慨悲歌;去体味大唐醇厚的诗风。
思想如流,百家争鸣
不谈春秋乱世,民不聊生;不论血腥的鏖战;亦不评春秋五霸的丰功伟绩。踏上这条路,只想去寻觅如流的思想。走近孔子的屋舍,去细细倾听雄辩博论;折进老子的道场,去静静体味自然的空灵玄妙;拜倒在虽粗布短衣赤脚苍颜,但实为世间无冕之王的墨翟脚下,贴近“摩顶放踵,利天下”;去稷下,去周王都的书室,去那一个个迸溅着思想光辉的地方沐浴洗礼,清流濯足。
多想踏上历史的路,去寻觅春秋思想的火花。
三国曹操,魏晋风华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听闻这首词,宏大的气魄和胸襟裹携着我的思绪穿过历史的沟壑,驻足石旁,远去的马蹄声伴着英雄的凯歌,伴着一位诗人对天地人生的思索,定格在词中,定格在魏晋历史的风烟里。令人惊异,这位历史舞台上心机算尽、欺天子绝汉统的奸臣乱相,竟有如此宽阔的胸襟和胆略。多想踏上历史的路,去亲眼目睹一次次华丽的鏖战,去聆听对天地人生深沉的思索,去亲耳倾听,他在碣石边上的慷慨悲歌。
多想踏上历史的路,去聆听魏晋碣石边的慷慨悲歌。
盛世文风,大唐诗韵
大唐的风韵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意境里沉淀着,在“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温暖里袅娜着;在“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慷慨里飘荡着;在“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静默里咀嚼着……大唐的风韵是一抹远去的彩霞,绚丽无比;大唐的风韵是一曲不灭的笙歌,动听不已;大唐的风韵是一场青春的宴席,永不散离!
多想踏上历史的路,去品味大唐诗韵文风。
多想踏上历史的路,去千百年前聆听先哲名言谨训,去乱世中聆听慷慨悲歌,去盛世门前,向里张望,品味几丝唐诗余韵。
【点评】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就是上文所说的两种结构方式的综合。既有语句反复,又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上亮点突出。
----end----
关于一堂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