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田三年不瘦,瘦田三年不肥,施肥有讲究,别小看了这个
跟农民们在一起,谈起施肥的事儿,会说:“这个肥料不咋地,用了产量也没啥变化”,“今年换了个品牌,比你那款好多了”,“我今年没顾上施底肥,照样不低于去年的产量”。
玉米田对比,路两边是不是有大不同呢?
遇到这样的情况,您是怎么回复农民的呢?别着急,农谚会告诉您,如何找到其中的道理,那就是“肥田三年不瘦,瘦田三年不肥”。
农民比肥料经销者更明白,地是分等级的,几乎每个村都有一等地、二等地的说法,有的村把等级分得非常清楚,一般靠近村边的、能浇上水的叫一等地,靠近河边的等级低一些,山梁上的地就是末等地了。您要问老百姓这等级是怎么分出来的?他们会说,是跟产量有关的,打粮多的地等级就高。而从土壤状况来说,他们会说土壤越发塇的地等级越高。
地块分等级,像这样的山坡地农民称之为赖地,长不下粮
这已经说明,农民对于地的好坏,心里是有数的。赖地打不下粮谁都明白。在晋北,农民就经常跟我说:肥田三年不瘦,瘦田三年不肥。那么,为啥农民还说肥料用上不咋地呢?
地里头是有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铜、锌、硼、钼、氯等大中微量元素的,也有有机质,矿物质通过有机质转化成能被作物吸收的营养物质,作物就能长得好了。其实土壤里头的那些元素是不能直接被作物根系吸收的,必须得通过有机质转化,这是农民所不清楚的。有的农民就认为多上肥就会有好产量,土壤比较肥,一定有产量,这正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比如南方的一些土壤中矿物质并不比东北的黑土地里少,但就是长不出高产量的作物来,就是因为有机质没有黑土地的多。
土壤状况从肉眼也能看出来,但实际还得看它的有机质状况
我喜欢跟农民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地有多肥看哪些?二是为啥上多少肥都比不出产量来?归结到一起,就是有机质的原因。一样的土壤,一样的地块,某一年这块上了肥,那块不上肥,同样种上玉米,还真对比不出产量有多少差别来,连续两三年再对比,就会发现有大差别了。而同样是这样的地块,两三年没上肥的,以后再用多少肥都难在两三年内追上一直保持上肥的地块。
和农民在一起,他们通过实践能告诉你对于土壤的认识
而上肥的地块,一块用传统复合肥,一块用有机无机复混肥,两三年后再对比,用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地块长得就明显好,这是为啥?农民很容易理解,那就是增加了有机质的原因。有时候我们用道理来让农民明白,倒不如用事实来让农民明白,有机质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不管你大中微量元素增加了多少。
采访菜农,菜地施用有机肥好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