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工坊奇妙课

《老子》第十一章原文(通行本,中华书局2008版):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被解得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却没几个能正解,能把《老子》本义真义解出来的根本原因,就是解者做不到真正的“无”。历代几乎每一个解者都以自己本门的立场来解《老子》。本来就有,再注入有,有有相混,兑出啥来天知道。
《老子》第十一章教你正确打开《老子》——当其无,有正解《老子》之用。
放空自己,把自己代入老子的教学场景,就当自己是老子课堂里一名旁听生,看着黑板上(手中)老师的板书(PPT),静静地感悟,这时候根据这个PPT,老师会讲什么。
本节课的ppt行文有点意外。似乎不像惜字如金微言大义的老子,而更像絮絮叨叨的祥林嫂,一下子就连续举了三个似乎内涵重叠的例子。
也许上一节课的测验成绩很不好,让老子对他的学生很失望,也让老子不得不从最基础的课程重新开始组织教学。他把他的学生们当成了小学生回炉从头来过。
当然,也有可能三个类似的比喻却另有深意。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如果觉得没妖,那也只能说明咱没火眼金睛而已。
遇见反常,就算没有火眼金睛,用有火眼金睛的心态去看,或许也能发现点端倪,找到解开谜团的缺口。
通过把自己放空,代入场景;用火眼金睛,看穿历史长河,这一课的真容,相信也就呈现在眼前了。
三个案例,一个车子,一个罐子,一个房子,仅仅只是拿出来讲理的案例?为什么是这三个而不是另外的青铜器、衣服、布袋子等具备“有之为其利,无之为其用”的例子呢?
王室统治天下的法理是什么?周取礼制,即立朝之初,就以血统为主要标准以军功为次要标准,分封诸侯,并让其地位固化的社会组织模式。地位固化、权利固化、义务固化,相应的地位和权益只能血缘继承。到了老子时代的东周,所谓的礼崩乐坏,就是这个固化的社会组织模式维持不下去了,出现了周王室的权力被架空、权利被诸侯侵蚀、诸侯不肯兑付其义务的情况。孔子觉得诸侯能够提升思想境界,做到克己复礼。所以他到处游说诸侯。
老子在周王室做教育,有机会培养周王室的能人圣人,扶其上位,得以以道治乱,以道治天下,或恢复礼制或设计新的社会组织模式。从《老子》的八十一课里,看到了老子为这一目标的努力和坚持。
而这貌似絮絮叨叨的第十一课,竟是妙不可言。
这一课,应该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塑人与传道齐完成的绝妙设计。
这应该是一堂在工坊里持续时间很久的课程:造车、制陶、建房做木工。
军校培养的对象目标是军官,可是没有哪个军校不要求学员练出过硬的士兵素质;现代几乎所有的大学也有一个学期的实习课。
让学员下车间进工坊,直接上手造车制陶做木工凿门窗建房子,才是这三个例子的真正用意。固化周王室和诸侯的上下从属关系,靠“礼制”能维持上三五代或许已经是极限,到了老子所在的周灵王--敬王时代,已经维持二十多代,中间还经历幽王烽火戏诸侯、平王东迁这样的大事件。在老子时代尽管已经礼崩乐坏,但是社会的基本结构还是没有解体,说明维持着社会机构稳定的,除了礼制之外,还有别的因素。技术和制造被王室掌控,不是天下稳定的唯一因素,也一定是重要因素。就像美国食利全球,技术垄断不是唯一因素,但绝对是重要因素。
造车、制陶、建房,是制造业的基础,又刚好能够喻“有无相生”之道,以这三个技术磨练学员,让学员明制造业之密,知“有无”之道,岂不妙哉?
车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战略物资,其重要性相当于当今的高铁、远洋大轮船和大型客机运输机,也象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一样,是军事实力的物资基础。如果熟悉春秋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当时国力强弱的标准就以拥有车子的数量来计算,所谓百乘之国千乘之国,指的就是诸侯的实力大小。
如果造车的技术和造车的工厂,都是周王室垄断的,那诸侯能不能更老实点?
周王室未来的领导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要不要学会造车的技术原理、基本工艺、制作流程和生产组织管理?
秦兵马俑出土的两架马车的辐条都是三十根,说明30根辐条是制式车子的规范
陶器是最普遍的日常用品。是连最基层的百姓也必须要用的日用品,治理天下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福为福的统治者要不要知道陶器如何制作?
建不可移动的房子的技术、工艺与可移动的产品有着较大的区别,是大型土木工程建设的基础。
而当时制造难度最高,技术含量最大,资源依赖度最高、生产系统性要求最高的产品应该是青铜器、兵器、农具和玉器。老子并没有安排这些领域的实习,要么是他的学员还没到那个技术修为级别,要么这些领域是被严格控制的,老子和他的学员都还没到接触这些领域的级别。当然那些制造难度太大,周期过长,而且是盛容器,不以空(无)为用,不利于喻义,因此而放弃的可能也有。
制造器物,既要得到器物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等显性的价值,也要注意得到其隐性的无形的价值。要能够利用显性的使用和交换价值而实现无形的隐性价值。制器使之有,就是得到有形的显性价值,使之无,就是要挖掘器物的无形的隐性价值。
显性价值大家都知道,都追求,但是隐性价值却缺乏重视。
对于周王朝的继任者而言,制造器物的无形的隐性价值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上不可忽视:
一、生产制作过程中,王室继任者亲自参与,是掌握技能、修炼自我、认知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
二、参与制作过程,能够学习生产组织,学会生产管理,懂得分工协作,掌控制造流程;
三、学会如何用器物作为治理天下,造福天下,管理诸侯的工具。
在第二章里提到一句“有无之相生也”,这一章则彻底明白详细地还原了“有无相生”的全过程。无生有的过程,是生产制作的过程;有生无,是器物的隐性价值实现的过程;隐性价值实现,是社会稳定平安的基础,社会稳定平安,又是制造生产的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