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离合几曾忘?总把相思寄月圆!
《明月千里寄相思》,三十年前,香港歌手徐小凤用这首歌,唱出了亿万国人的心声,人们在陶醉于她富有磁性声音的同时,更沉浸在其演绎歌词所表达的浓浓的相思情中。
生活不易。人的一生,为了学习、工作和事业,会离别家乡,告别亲人、爱人,游历在外。“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唐人崔涂在除夕夜里表达了身处异乡时的寂寞和无助,暗含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人白居易于冬至夜身居异乡,想象着家人此时定会围坐一起欢度节日,并会说起远游的自己。他用曲笔的手法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离别后,无论是在外的游子,还是居家的亲人,都会惦念着对方。特别是在三五之夜,月圆之时,这种思念会更加强烈,每当此时,人们会把相思寄托于明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下共一轮明月,人们希望明月会给彼此带去亲情、爱情和友情的问候和祝愿。
明月在,亲情永恒久
文学史上,提起“三苏”几乎无人不知。“三苏”中的苏轼苏辙兄弟,堪称手足亲情的典范。
兄弟二人年龄差距不大,从小就一块读书学习,闲来一起游戏玩耍,在相处中,苏轼知道让着弟弟,苏辙也懂得尊敬哥哥,兄弟感情笃深。
成年后,两人通过科举考试,都取得了入仕的资格,这在当时的都城汴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兄弟二人第一次分离是在嘉祐六年,是年秋,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而苏辙则留京照顾年迈的父亲。苏辙百里相送哥哥到郑州,此时,兄弟二人唱和了“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诗句。此中,我们又可窥见二人心灵的相通,感情的深厚。
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开始,王安石实行的一些激进的变法政策,引起了兄弟二人的不满,先是苏辙被贬离京,两年后,苏轼自请外放为官,离开了是非之地。之后,两人辗转各地,多年不能相见。
熙宁九年,苏轼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此时弟弟苏辙任职于齐州(今山东济南)。相对于苏杭,密州是个小地方,官府事务相对清闲,苏轼在此也自得其乐。
冬天来时,他带领仆从出城围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潇洒又自在;寒食后,他登上超然台,又写下了“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句子,淡定而从容。
然而,中秋来了,明月映照天空,淡定从容的他却摆脱不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虽有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的陪伴,但手足的兄弟,他怎会忘记?离别的七年里,弟弟生活如何,身体如何,皆是未知,儿时的形影相伴,即今的各奔东西,也只能通过明月,才能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了,他举杯望月,遥寄祝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也成为兄弟二人的生活信念,凭借此,两人继续崎岖前行,在风雪与泥泞的人生道路上书写着他们的坚韧和笃定。
明月在,爱情永缠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这是南北朝诗人徐陵在《关山月》中的诗句,它形象地反映了在十五月圆的夜里,镇守边关的士兵和家中的妻子相互思念的情形。这也说明,有情人以明月来寄托相思,自古有之。
黄景仁,清代文人,少时便以诗成名,为“毗陵七子”之一。乾隆三十二年,19岁的黄景仁迎娶赵氏为妻,然而此时他的心里还藏着一个人,那就是被迫做了富家乐妓的表妹。
在黄景仁七岁时,失去父亲的他跟着祖父回到老家常州居住,自此,他结识了表妹,开始了青梅竹马的生活。小黄景仁在读书之余,与表妹一起玩耍嬉戏,可以说是“两小无嫌猜”。
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互生情愫,在“春风桃李花开日”,两人会在一同游冶并陶醉在花香烂漫中;在秋风明月之夜,两人也会依偎望月,彼此倾诉着心中的期望。就在这样卿卿我我的日子里,两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当他们各自把心事告诉家人时,迎来的却是强烈的反对。黄景仁自小丧父,后来祖父母、哥哥先后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窘迫,多受人白眼。而表妹家境也不好,表妹的家人希望她能找个好人家,多换点彩礼,改变家庭困境。
为了断绝这对有情人的想法,表妹家急匆匆地为女儿寻找人家,经人牵线,他们将女儿卖于一富贵人家为歌妓,此后,这对鸳鸯将各自单飞。
“自古多情伤离别。”在柳绿花香,莺啼燕舞的春日里,两人相约河边道别。有情人执手相向,泪眼盈盈,他们深知,一别后,此生当难再见。“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往后,只能各自珍重了。
别离后,不见并不代表相忘,过往那些幸福快乐的时光,怎会轻易从脑际抹去?唯有相思,始终在敲打着黄景仁孤苦的内心。
婚后十多年间,黄景仁生路蹭蹬,虽因诗文成名,但在仕途上一直未有建树。清贫的生活,卑微的地位,处处感受到的是嫌弃,“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让他内心极为低落,因而也更加剧了他对心爱的人的思念。
在一个十五的夜晚,天上一轮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透过窗帷落进屋内,勾起了黄景仁对表妹无尽的思念。他听说,那家富人欲纳她为妾,表妹因强烈反抗,被转卖给了另一人家。此时表妹在何处,境况如何,黄景仁都不得而知。
几回花下坐吹萧,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丝尽抽残茧,宛转伤心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绮怀》
绮怀是一种美丽的情怀,诗人渴望这种美丽的心情萦绕着自己,并期望通过明月来转递这种情怀。然而,此夜非昨夜,那些美好的明月夜都已经逝去,今日的明月,只能带给他无尽的伤感和相思……
明月在,友情不会老
明月,可以传递亲情,寄托爱情,同样,也可以见证友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唐人王建的诗句,在中秋夜,他把这首诗送给了一起夜宴的友人杜元颖,并借这首月圆相思的诗,赢得了友情。
那么友人在分别时,是怎么面对月圆而表达想念的呢?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其创作的《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句子,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奋勇向前。
早年的王昌龄,困于农耕,生活贫贱。成年后,盛世大唐边关军人的英雄豪气强烈地吸引着他,二十六岁时,他投笔从戎,西出玉门,奔赴边关,并创作了大理的边塞诗。后他回到京兆府蓝田县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个时候,他结识了崔国辅。
两投的脾气,共同的文学爱好,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来往颇多。“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星河稀。”李白的诗句仿佛为他们所写。
崔国辅,唐代诗人,诗歌圈里名气不大,但他与盛唐时的大诗人孟浩然、李白、杜甫均有交情。王昌龄,也是他的朋友之一。
开元十四年,当王昌龄还在蓝田过着隐居苦读生活时,崔国辅已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科举进入了仕途,到山阴(今浙江绍兴)做了县尉。朋友两人,一个在东南,一个在西北,相隔千里,在没有高铁飞机的时代,见面谈何容易。
但有明月在,可以传递友情,寄托相思。
中秋来了,此夜又将是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个抒情之夜。在蓝田的王昌龄约上堂弟,一起赏月吟诗。当月亮渐渐升起,月光冉冉流动时,催发了王昌龄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他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此时一个人孤单寂寞,是否也正面对明月,诉说着相思之苦。
他写下了《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二十二年后,任职江宁丞八年的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在此与柴侍御成为朋友。后柴侍御离开龙标赴武冈,王昌龄为友人送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又以明月寄情,安慰了远行的友人。
人间离合几曾忘?总把相思寄月圆!自古而今,天上共有一轮明月,明月共牵一份相思,有月在,人们不苦,月圆时,人们不孤单。
中秋又来,让我们共同举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阿杜,山东潍坊人,中学思政课教师,古诗词爱好者。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