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评刘道平绝句(上)
英子点评刘道平绝句九首
天柱山
刘道平
拔地未忘盘古情,共工虽怒却难倾。
若非此柱撑天壁,纵有人间无月明!
英子点评:
天柱山,顾名思义,撑天之柱也。此绝巧用“天柱山”之名,由此及彼,拓宽诗境,意蕴丰富,引人深思。此“山”知恩图报,能够拔地而起却从未忘记开天辟地的盘古之情。次句巧化典故,善用烘托,突出天柱山之稳固。《列子·汤问》云:“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一个懂得报恩、高大稳健的天柱山形象立在眼前,为下文蓄势。转结以假设句突出天柱山的巨大作用:若无天柱山的撑天之力,即使盘古开天辟地有了人间,也不会有明月普照。人间有了光明,靠的是天柱山的力量。若无天柱山这个“顶梁柱”,能有开阔的天空吗?能有闪亮的人间舞台吗?能有明月般熠熠生辉的“招牌”吗?“明月”即“名星”也,作者巧用谐音,一石二鸟,达到了语意双关的最佳效果。全诗立意独到,寓理深刻,思想性是其亮点,容易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联想。其实,一切作品皆源于生活,若没有真切的生活感悟,是不能寓理于物的。
咏 尺
刘道平
度量耐搓磨!浑身痕路多。
不嫌三寸短,便可丈银河。
英子点评:
这首咏物诗言简意丰,寓理深刻。首句直接道出尺子的功用在于度量,并以“耐搓磨”说明其度量值得研究探讨。在度量的过程中,其“浑身痕路多”,语意双关,表面上指尺子本身的纹路,暗指人生之痕路、心之痕路。转结对比,突出“尺子”既可以丈量极小的事物,又可以丈量广阔的空间,以此说明心尺的主观能动性。屈原《卜居》云:“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人亦有所不足,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可以说,每个人的眼光亦是一把尺子。我们衡量某个事物或评价某个人,切莫嫌其“三寸之短”,也不要夸其“银河之广”,要尽量避免“心尺”的主观性,一分为二地看待人或事物,方才客观公允。如果有“不嫌三寸短”之眼光,便可成就“容纳银河”之大胸怀。
打吊针(孤雁入群格)
刘道平
怀疴卧望吊瓶悬,滴滴相连落九天。
玉液无非身外物,缘何最易入心间?
英子侃诗:
说起打吊针,人人感受有,可是下笔难。刘道平先生总能选取常见的题材,生发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理趣来。其诙谐的语言让人忘却了打吊针的难捱时光。你看,他眼望着高高的吊瓶,吊瓶里的滴液一滴一滴地落下来。病中的他,竟然还能想到李白的“落九天”呢,其夸张风趣的语言比吊针的药效还好吧!要不他怎么会称这“滴液”为“玉液”呢?可是,这“玉液”到底是身外之物,怎么就偏偏这么容易入心了呢?试想想,我们何曾不是这样呢?常常把一些身外之物看成最重要的东西记在心间,而且不停地去追求。心里容纳了这么多的身外之物,怎能不得病呢?作者转结的一问,问出了我们心中的疑惑,很容易引起我们的思考,亦有矛盾的统一性蕴含其间:“玉液”既是身外之物,又是治病的药水,是这种身外之物导致生病,却还得靠它来治疗。这大概就是生活的悖论吧!
鼠啃书(词韵)
刘道平
慵斋白日影踪无,夜发摸爬乱啃书。
未见耽思文字碎,磨牙枉自费功夫。
英子侃诗: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啃书,滋味如何?这狡猾的老鼠在白日里慵懒得很,不见其踪影,可是到了夜间,它才出来活动,一阵摸打滚爬之后,这貌似聪明的老鼠将目标锁定在“上层建筑物”的身上了——它竟然“读”起书来了!它“读书”可是够用功的,不是随意地翻过纸,而是“啃”字。唉,如此地“咬文嚼字”,可是不得法啊,终究是一番“乱啃”啊!看看我们身边,这种“乱啃书”的现象似乎挺多的。他们从不思考,只是一味地啃书,将文字都“嚼碎”了又有何益呢?这或许就是“死读书”吧!这种读书方式花的功夫不少,可收效甚微,正是“磨牙枉自费功夫”啊!大教育家孔子不是教育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吗?他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啊!切记切记!书本是客观的事物,里面的文字是富含思想情感的客观存在,只有边读边思考,才能读活书本的内容,或借鉴,或批判,或综合,不仅要真正地读进去,还要懂得走出来,而这“一进一出”,靠的就是思考。只有思考,才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从而达到最佳的读书效果。
此诗的外延范围极其广泛,除了上述所讲的“死读书”要不得之外,我们不妨联系当下,像“鼠啃书”的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呈现在我们眼前,即使我们一目十行甚而一目千行,恐怕也来不及阅读。所以,我们往往是大致浏览膨胀得无处安放的信息。如此一来,常常是未及思考,更谈不上去消化这些阅读内容。没有冷静的思考,对信息的辨识往往会良莠不分,更是无从筛选有益的信息。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老鼠啃书,作者认为有三大特点:一是“乱”;二是不耽思;三是囫囵吞枣。乱在不加选择、毫无方法地读书;不思考则难辨良莠;囫囵吞枣则无法消化阅读内容。这种“鼠啃书”的读书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磨牙枉自费功夫”,实要不得。
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作者观察细致,思考深入,且以浅显的语言道出实实在在的哲理,给我们以启迪。
晨洗漱(新韵)
刘道平
轻揩尘面振衣衫,更剃银髭已再三。
明镜无声相与笑,一身干净向人前。
英子侃诗:
我们每日晨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漱,为何?因为我们要面对新的一天。如何清洗昨日留下的“尘埃”呢?一阵“轻揩尘面振衣衫”之后,“更剃银髭已再三”,洗得干净,理得整齐,剃得溜光,好不精神啊!如此这番,再好好地对镜一笑,自我打量一番,看看还有哪里“对不起”观众的?这明镜应是作者的知音,他无声地欣赏着爱清洁的好友,相视一笑。是啊!我们总是要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众人看,也只有干干净净的,才会在人前坦荡自如,光明磊落。而且,我们留给别人的,也应该是干净清爽的形象。每个人当是如此,为官者更应该洁身自爱,一身干净,清廉自守,才无愧于站在人前。所以,每日晨起时的对镜梳理、打量自己,实是一种自我反思,看看自己是否也如明镜一般全身干净而明澈。此结语浅意深,极具现实意义。全诗叙事寓理浑然一体,显得自然真切。
散步(词韵)
刘道平
暮带夕烟随意飘,低山贴月树尤高。
前行不载心中鬼,何惧身旁影乱摇?
英子侃诗:
散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门功课。刘道平先生散步于暮色之中,又有什么发现与思考呢?他发现夕烟随意飘游,远山显得很低很低,一眼望去,月亮似乎贴在了低矮的山上,而树木,则显得比山月还要高。这实际上是一种假象,而我们却很容易被这种假象所迷惑。这个发现引起了刘道平先生的思考:前行不载心中鬼,何惧身旁影乱摇?是啊,漫漫人生路,时常会碰到迷惑我们的鬼魅,但只要我们心中澄澈,没有阴暗的鬼作怪,岂会害怕身边乱摇的“鬼影”呢?正可谓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啊!此结的“影”即是一种假象,和承句的假象相照应。我们也可以从此结联想到一见“风吹草动”而怀疑“草木皆兵”等现象,那都是因为心惊导致的结果。假若我们从容自若地走在人生路上,又何惧这些重重“鬼影”呢?
全诗先写景后议论,起兴有法,议论深沉,遣词造句自然贴切、生动形象。
插 秧
刘道平
埋头只为稻花香,何顾行人说短长。
身退边缘腰更直,笑曾种绿万千行。
英子侃诗:
虽然没做过插秧这活儿,但是知道插秧须一步步后退,然后将秧苗种在水田里。劳动者们在水田里挥汗如雨,埋头插秧,一心只为了日后的稻花飘香,哪有闲心顾得了行人的是非评价呢?当插了一行又一行,身子退到水田边沿的时候,直起腰来看看,眼前已是满田绿意了。这种成功的喜悦难以言表,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想,刘道平先生可不是这么简单地就插秧而写插秧的,由插秧一事我们可以联想到多少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埋头工作,当身退之时,回望自己所做的一切,可以舒心地笑笑,腰板子也可以挺得直直的。为何?因为自己无愧于心,种下绿意千行,就是为了获得丰收,再苦再累的付出也是值得的,身退又何妨呢?我想,这一方水田就如职场一般,我们在其中劳作,而岸上之人往往会议论插秧的速度与插秧的水平如何如何,甚至是非不分,这在任何职场中都会遇到,尤其是官场,为官者的决策与行为正确与否常常被议论。任何为官之人,总有被边缘化的那一天,那么?如何面对呢?诗人的回答是:即便身退边缘了,也要把腰挺得直直的!因为自己一心“种田”,只为了丰收这种事业,腰板子从来都是直直的,退何不直?光明磊落,何惧之有?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计个人得失,心襟坦荡、独具气骨的“插秧者”形象,极富感染力。
全诗自然流畅,立意角度新颖,主题呈多元化,并恰如其分地融入了自我的形象,超然淡泊的心态尽显其中。
刮胡须
刘道平
修得边胡一阵忙,人前免为鬓毛伤。
平生不做留须事,更是扬眉脸有光。
英子侃诗:
刘道平先生一直注意自身的形象,刮胡须实是为何?原来是“人前免为鬓毛伤”,是为了在众人面前避免留下“鬓毛”而引起某些影响。难道此“鬓毛”仅仅是鬓边留下的毛发吗?非也。他觉得如果刮须未净,留下了些许“尾巴”,是会有损形象的。刘先生为人干净利落,自然不会因残留的“鬓毛”而影响自己的。因为他“平生不做留须事”,君是否注意到这“留须”二字别有意味呢?表面上是留下胡须之意,再读,那不就是“溜须拍马”之意吗?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巧妙运用了谐音词,“留须”乃为“溜须”,从而表达了双重的意味。刘先生从不做这种“溜须拍马”之事,心襟坦荡,所以在人前自然扬眉吐气,脸上有光。
此绝言浅意达,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情志,且充满一种自我检阅后自我欣赏的自豪感,人物形象鲜活饱满,极其可爱。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为人处事也应如此,不盲目唯上,光明磊落,保持正直的内在,这样才会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人格的魅力。
夏日读书并示孙至婷(孤雁入群格)
刘道平
长夏何言正好眠? 窗开不废读书天。
有情风恐人将老,总是来回为我翻。
英子侃诗:
刘道平先生也许是一个诗痴,总是深感自身读书不足。你看,在这让人昏昏欲睡的长夏里,他依然与书为伴。小时候,父辈们常常这样调侃或批评我们不好好读书:“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子冬又冷,背起书包等新年。”细想想,谁说长夏正好睡眠而非读书天呢?如果觉得热,就打开窗户,捕捉几缕凉风,这样不枉费读书的大好时光不是很好吗?我想,诗人写“开窗”应是别有含义吧!大概是觉得闭门造车,读书所得会非常有限吧!所以,千万不要独守自我的小世界,只有“开窗”,才能面向外界,才能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风儿也做多情样,见诗人如此用功读书,害怕诗人将要老去,读书的时日不多了,所以总是不停地为他翻书呢!似乎在催促着诗人抓紧时间读书哦。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如饥似渴的诗者形象。凉风为诗人翻书,这是多么有趣的场景!是啊,诗人年华渐老,依然在抓紧时间读书,何况小孙女乎?这大概就是诗人写此诗的目的吧!如果说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以议论之笔告诫儿子要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道理;此绝则是诗人以身作则,让孙女懂得珍惜时间读书的道理。
全诗议论具形象性,不显生涩,生动地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刻画了一位书痴形象,尤以结句最为有趣可爱。
《当代蜀诗点评初集》出版说明
四川是中国的诗词大省。过去是,现在也是。蜀人如此说,外省人也如此说。当代蜀诗点评,散见于书刊、网络,尚乏专集。《当代蜀诗点评初集》收录的当代蜀诗,大多取材于《当代中华诗词集成·四川卷》,又不限于此。各篇点评只约稿,不摊派任务,所点评诗词篇目悉由评者自选。点评篇幅一般三五百字,亦不强求划一,均不分段。同一人的点评,集中在点评者名下,附以点评者个人简历。全书点评者41人,编次以年齿为序。所点评的诗词篇目或有重复,但见仁见智,各说各话。存在重评的诗词作品,出现一次以后,注明“作品见××页”,不重现。诗词点评存一家之言,除明显失当之字句编者予以删芟外,悉存原貌,点评者自负文责。部分点评文字,或已公开发表于书刊或网络,经征得作者同意后录入,特此说明。
刘道平简介
刘道平,男,汉族,1956年1月生,四川平昌人,2018年退休。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岷峨诗稿》社社长,并担任四川省及成都市多家文学期刊编委会成员。主编《当代蜀诗点评初集》。作品曾入选“看四川——诗书创作工程”、“清廉四川文艺创作工程”,获第六届华夏诗词优秀奖。
评者简介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70后,粤人居琼。倾心诗词创作与评论,创办《英子评诗》公众平台。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华诗词》《诗刊》特约评论员、中诗网“每日好诗”特邀点评、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兼会刊《琼苑》执行主编、《儋州文苑》主编。
《英子评诗》微刊第322期
撰稿、编审、制作:张金英
“英子评诗”公众号设置英子评诗、英子说诗、英子视点、诗词漫谈、论坛撷英、名家风采、诗家风采、词家风采、诗词人物、琼苑新声、嘤鸣酬赠、群英诗会、群英点评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