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人类与乳腺癌的百年抗战史!

乳腺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每年有近20万女性被诊断出乳腺癌,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其乳腺癌的发病率增加尤其显著。针对乳腺癌,人们采取的治疗方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一、简单粗暴的最初尝试——切
1894年William Halsted首次提出乳腺癌可通过周围组织和淋巴结向全身扩散的理论,从而开始施行切除患者全部乳房、周围淋巴结和胸部肌肉的乳腺癌根治术,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扩大根治术、超根治术等,不仅切除乳腺,还要对纵膈进行清扫。
这种新手术方法相较于之前治疗乳腺癌的手术方法,显著提高了有效率,降低了周围组织的癌症复发。
但是其不良反应明显,而且乳腺全切术后导致的外观缺陷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乳腺全切术渐渐不再成为乳腺癌患者的第一选择,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在起到明确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紧随其后——放化疗
对于癌症,我们较为熟悉的除了手术治疗外应该就是“放疗”和“化疗”了。
放疗全称是放射治疗,即以外照射或近距离的方式发射精确数量的高能量辐射,以杀灭癌细胞。放疗可以阻止癌细胞增殖,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已被证实可以改善乳腺癌的生存率。
放疗的适用人群存在一定限制,如保乳手术或乳房切除术后的患者、不接受或无法接受手术的患者、癌症已转移至骨骼或脑部、需要缓解癌症疼痛及其他症状的患者等可使用放疗。
化疗全称为辅助化学治疗,即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癌细胞或抑制癌细胞生长。
化疗适合于不适于手术或放疗或有广泛转移或近处转移的患者、术后或放疗后有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以及可以作为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
乳腺癌化疗虽有效,但是副作用也很明显。在2000年多个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虽然使用大剂量化疗药物的方法在其他肿瘤如淋巴瘤和白血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成功。
但是如果没有骨髓移植或干细胞移植,大剂量化疗带来的骨髓损伤对患者是致命的,并不能改善晚期乳腺癌或早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因此我们还需要寻觅其他更新更有效的治疗。
三、温柔攻势——内分泌疗法
相较于副作用较强,身体痛苦显著的前二者,医疗科研人员也寻找到更为柔和的疗法。
我们知道,乳腺癌是好发于女性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存在也势必多少与性别因素有一定关系。
内分泌治疗的原理,就是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分裂增殖,达到延缓或阻止乳腺癌恶化的目的。

1941年,研究者发现卵巢功能和激素水平可以显著影响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结果,有75%的乳腺癌受到雌激素和孕激素影响。
研究者发现试用多种方法后,例如对卵巢进行高剂量放射、手术切除卵巢等方案,起到了延缓乳腺癌复发以及延长根治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的作用。
欧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临床研究偏重于绝经后病人,但我国乳腺癌病人发病年龄较轻,绝经前较多,因此在我国使用内分泌治疗乳腺癌是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如使卵巢去势术等。
四、基因治疗——不仅仅是预测
自1994年以来,研究者发现携带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会成倍数增加,从而建议有这种高风险基因突变的女性要增加乳腺癌筛查次数。
因此有些激进的女性进行了预防性切除乳腺或卵巢或二者都切除,如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
那么针对检测结果基因异常的中国女性,能选择预防性乳房切除术吗?
很多医生的答案依然是“不”。
关键的原因在于目前做基因检测的对照是欧美人的模板,人种的差异肯定会导致判断的差异,基因检测只供临床参考,实际的指导意义值得商榷。
通过基因检测直接切除固然不可取,但是通过基因我们可以采取基因转染和基因重组的技术,将构建好的外源性治疗基因有效地导入细胞内,导入基因可以起到直接修复和纠正肿瘤发病相关基因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成为了新型治疗手段。
但是基因治疗进入临床试验还涉及伦理、剂量、途径及安全等问题,有待斟酌。
五、主动出击——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与以往仅仅针对癌细胞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的全新肿瘤治疗模式,它的主要机制是改变肿瘤微环境,从而让机体免疫功能重新发挥作用,起到主动杀灭癌细胞的作用。
简言之,就是先让自己强大起来。免疫治疗是针对细胞和分子起作用的一种精准治疗模式。
目前,乳腺癌免疫治疗包括单克隆抗体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特异性抗原疫苗、细胞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等,且多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六、理想的状态——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严格说来不是指某一种治疗方式,而是一种癌症的治疗理念。随着上世纪80年代癌症遗传学理论的发展,靶向治疗理念开始出现。
所谓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治疗靶点,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从而起到特异性强,毒副作用小,基本上不损伤正常组织的治疗效果。
目前已发现的乳腺癌治疗靶点有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常使用曲妥珠、帕妥珠、拉帕替尼等药物单抗或联合化疗治疗,能大幅提升乳腺癌治疗效果。
七、未来可期——人工智能
大量临床研究与精准医疗的发展,推动了恶性肿瘤治疗的进步。但随着数据量的增加,临床医生面临的学习压力与挑战也与日俱增。
人工智能可以利用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学习,不断优化算法结构,从而获得最佳的结果。
在医学领域,智能病理、智能影像学发展迅速,提高了肿瘤的精准诊断与治疗,如IBM公司开发的Watson肿瘤解决方案系统。
但人工智能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
只能根据临床医生录入的病例信息进行分析,从而生成固定的治疗方案,无法顾及病人的实际情况;
对于部分病例信息的分析不够精确,进而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适用人群范围较小;
与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尚未达到非常满意的一致性,需要更多的病例进行进一步验证和研究。
目前,我国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达83.2%,在过去10年间提高了7.3%,这离不开无数医疗研究人员数十年的奋战。
然而,女性人群中,乳腺癌仍是最常见的肿瘤,发病比例高,且在不断攀升。
因此,乳腺癌的治疗仍需不断努力,随着各种临床试验的积极开展,相信未来乳腺癌的治疗方案会不断优化,不断提高,给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编后

由于特殊原因,这两天圈子未更新文章,后台收到许多关心互助君的觅友姐妹,心里深受感动。大家把每天晚上7点阅读互助圈当成一个习惯,和互助君就像家人一般亲密,在此感谢大家!

过去的这几年,互助君感受到乳腺癌患者不再像从前那般迷茫无助,不再盲目选择治疗方案,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抗乳腺癌,这也是互助君建立这个圈子的初衷。往后,互助圈依旧与大家共同成长,一起抱团取暖!

图库
责任编辑:乳腺癌互助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