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剑鸣:过客(下)|散文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江剑鸣

【作者简介】江剑鸣,四川平武人,四川省作协会员。以乡土散文创作为主,出版有散文集《境界》等三部,短篇小说集《一路风尘》一部。有多篇作品获奖,并有作品入选人教社高中“新人文”读本第四册。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7

许多年后,从研究地方历史的何先生那里,我了解到,磨刀河地处藏兵东进和汉文化西渐拉锯式交错的地带,乡街正在东通利州西达松州的商贸交通带必经之路上,用现在的分类,恐怕应该是几零几的国道,至少是几零几的省道。关于乡街的历史,的确无任何文字记录可查,非常遗憾。但何先生分析,磨刀河应该属于白马人的区域,这里的原住民,可能是白马人。乡街背后的大山那边,就是白马人居住的火鸡沟和白马路十八寨。他还分析,也可能是宋末明初,来自西北的军垦的人留住下来了,因为这里距离甘肃文县很近。我倾向于前一种观点。乡街以上几个大队有姓杨的和姓唐的人,许多高鼻梁,跟白马人脸型接近。他们血液里可能潜藏着白马人的基因。

我读到过平武县的地方党史,记载红军李先念部队从摩天岭撤下来,经过这里,乡街上建立过苏维埃政权。不久,红军又转战北川,不少当地百姓参加了红军。有一年,我在巴中红军碑林,读到红军烈士名录,有几十个来自乡街姓强的,可能还有我生母的亲戚呢。史料还记载,1949年末,国民党败军方业超团经过这里,很快又向松潘方向逃跑了。

我曾站在老石桥上发挥想象:从利州赴龙州或松州的商旅们,赶着骡子,背负盐巴布匹,三五一伙,或孑然一人,在灰暗的天空下,从石桥走过。有迁客,有官员,带三两个仆从,坐轿,或骑马,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石桥走过。那情景,是多么生动的多么古朴的油画啊!

我曾经问街上的老年人甘表叔:“你知道乡街有多少年历史了?你知道石桥有多少年历史?”

他答:“几百年。”究竟几百年?他答不出。

“乡街兴起于何时?乡街百姓来自何处?谁主持修建的石桥?什么时候建的?”他更答不出。

但他给我讲鲁班的传说,说铁索桥头上的那坨三层楼高的石头,就是鲁班挑来的。本来是要挑去松潘,走到老垭,扁担断了,一坨滚到山那边的古城,一坨滚到了高村。他还说,三国的邓艾,差一点就走拢乡街了。他是把邓艾没有走拢当做乡人的遗憾了,好像如果邓艾走拢了,这里的人会格外幸福。

同样的问题,我也问何先生。先生说,龙安府志、平武县志都没有记载,他也答不出。他是搞历史的,讲究严谨。乡街是一个谜啊!我便是在这个谜里生活了十几年呢!

乡街的历史肯定古老悠久,我相信。虽然有石桥这个实物作证,但没有文字留存,比如乡村志,比如桥头刻一尊石碑。口口相传,最不可靠。被后辈遗忘,是一种必然的悲哀和悲哀的必然。人说不清,石桥又不言。在摩天岭南麓的崇山里,在川西北的峻岭中,被遗忘的乡街,被遗忘的石桥,被遗忘的历史,或许还有很多。

8

有时候,蒋剃头的店门前也很热闹。突然闯一伙手臂上戴着红箍箍的年轻人,把蒋剃头家三根高板凳全搬出去,摆在阶沿上,揪几个戴高帽子的人,站在高板凳上。蒋婆婆不敢阻挡,还一个劲地说“没得啥,没得啥。你们搬,你们搬。”

街上围着几十个最多时百来个社员,说是要开批斗大会,剃头店门前就成了临时会场。在没有娱乐的年代里,开大会可以权且看做是另类的娱乐,而且,台上台下激情互动。高板凳上的人,是公社干部,有时还有老师,我都认得。他们戴着纸糊的高帽子,高帽子上写着字。他们都弯着腰,低着头,像在唱戏。有的胸前挂一个小黑板,或小纸牌子,有的胸口上糊一张白纸,上面都写着黑字,再画上一把红叉叉。有时候,红箍箍还命令高高帽子的人,跪在高板凳上。板凳腿摇晃,咵嚓一声,断了,那些人就重重地绊在地上。一声“哎吆”还没有呻唤出口,屁股上已经挨了几脚,再被揪起来,换根高板凳,又跪。

我一般挤不拢跟前,看不清高帽子上和胸口前写的是什么字——那时候我已经认得很多字了。那些戴红箍箍的人,大都不认识。他们举着镔铁皮子卷成的喇叭敞敞,展劲吼口号,瓮声瓮气,我一句也没有听伸展。

我们几个碎娃儿,有木康娃,有秋波娃,有猫儿娃,在人群后面玩。当听到人们吼口号时,我们瞧一眼。空地上的几只鸡,在口号声里,吓得“噗噗噗”飞下干河沟。几条狗跳进干河沟撵鸡,“汪汪汪”,“咯咯咯”。柳树上的斑鸠,椿芽树上的乌鸦,房檐口的麻雀,都在口号声里,扑棱棱飞向远处。

不吼口号的时候,我们往干河沟里扔石子,比谁扔得远。天擦黑时,我们还站在蒋家房当头空地上,朝干河沟里屙尿,比赛谁飚得高。猫儿娃腿脚不便,不敢走拢堤岸边边上,离起老远就屙。寒风顺着干河沟刮来,石桥头的大柳树和椿芽树,在寒风里抛撒着尚未凋尽的枯叶。那些枯叶,在寒风里乱飘,裹挟着我们的尿骚味,飘向会场上的人群。

9

那年冬天,老石桥两边栽了几根木杆子,将就几株柳树和椿芽树,钉了些木板,再钉上篾席子,相当于给石桥夹了一道护栏,两个大人那么高。一伙戴红箍箍的人,一夜间就在篾席子上糊满了白纸红纸,写着大字报和大标语。有些字,我认得,更多的,认不得。但我喜欢那上面的漫画:一只巨大的拳头,砸向几个龇牙咧嘴的丑陋小人人。

有时候,另一伙戴红箍箍的人,把戴高帽子的人,揪到高阶沿上,连高板凳都不用。说是揪什么当权派,什么保皇派。戴红箍箍的人,叫造反派,叫红卫兵。那些戴高帽子的人,站在高阶沿边边上,胸前挂着黑牌子,低着头,弯着腰,看不清脸。一两百人聚在土坝子里,伸长颈项望着台子上,像是要瞅什么稀奇。有人把镔铁皮喇叭嚅到嘴上,领头吼口号,大家振臂响应,打到某某某。后来,在房角上挂一只高音喇叭,像一个敞扣扣背篼,朝着土坝子,声音尖炸炸的,震耳朵。有年轻人,冲上台去,揪着戴高帽子的人的领口,使劲往地上按,按跪在地上,在屁股上重重地踢几脚。我曾经想,戴红箍箍的人,与戴高帽子的人,肯定有深仇大恨。不然,咋会如此敌视如此势不两立呢?

我和木康娃秋波娃猫儿娃,有时候也跟着吼口号,跟着举手臂,但吼的什么内容,如今忘得一塌糊涂。倒是那些吼口号的声音,印象深刻,像刀,像剑,在寒风里,冲向乌云浓厚的天空,刺进云层深处。

每逢戴红箍箍的人吆喝要开会时,肉铺子裁缝铺都马上关门。作为供销社和缝纫社的职工,也得带上红箍箍,站在人群中一起开会,一起喊口号,一起举手臂。哪个学徒女人把关门慢了,就会被红箍箍们厉声呵斥:“你要破坏革命吗?”那女人立刻被吓得面如土色。

每每这些时候,那些在石桥上和土坝子里的鸡和狗,都被戴红箍箍的人,撵得远远的,免得它们影响开会。其时,檐口的麻雀和树上的乌鸦,早已躲得无踪无影。

10

千禧年后,我把养母接走,就很少回乡街,很少过石桥了。如今,我到了当年的蒋婆婆那把年纪时,常常想起乡街,想起老石桥和石桥南北的人事。木康娃大名李培林,已经病逝几年了。秋波娃大名李德勤,跑到150公里外的绵阳青义坝,当了上门女婿,据说已经儿孙满堂。只是据说,没有见着。猫儿娃大名李恩贵,独身一人,还在乡街住,他会一直住下去,直到终老。

有一天,我在城里见到木康娃的妹子培会。我们靠着涪江堤上的花岗石栏杆,摆一阵龙门阵。那些花岗石是从我们磨刀河打凿好形状,运来安装的。江水在身后缓缓流淌,夕阳,从老团山斜照过来,把金黄镀在江流和栏杆上,也镀在我们身上。

她说蒋剃头的女子把老石桥边那不规则的老房子撬了,重新盖了楼房,还是开理发店。但她老汉儿和她哥哥病死了,她嫂子出门打工,也在秦岭翻车轧死了。高阶沿还在,开肉铺开裁缝铺的房子还在,破破烂烂,没人住。肉铺子早已没有,逢场天在南边的新街卖肉。缝纫社早搬到新街,但没有人扯布做衣裳了。老石桥南北已经不是街道,石桥没有人走了,只有狗躺在桥上晒肚皮,鸡跳到桥下找食食。青瓦房子木板壁门口摆着青石头的古旧乡街,全被水泥楼“焕然一新”。对于南边田坝里的新街,培会说她很喜欢:“大马路,宽绰!高楼房,洋气!”

乡街老石桥没有垮塌,但它未必再是乡街的灵魂所在。石桥作为以往的交通和时代象征,已经结束了它的意义。它迟早也会垮塌,也会被遗忘,或者抽象成一个记忆中的词语,淹没在众多汉语词汇的海洋里。乡街的灵魂,如今寄托何处?我的心里,禁不住心涌一丝淡淡的愁绪。

问起当年那些恩怨,培会说:“那些站高板凳的,那些戴红箍箍的,都死光球了,还有啥子恩怨哦!蒋志轩,覃安元,刀儿匠些,骨头都化作泥灰灰了。”

老石桥没断,但它死了。乡街的老人们,也先后死了。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最后总是要死的。乡街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人,不断成长起来,这是一种必然。推陈出新,是自然规律,如同田坝里的麦子,一茬,又一茬。

桥就是连接这头到那头,从此岸达彼岸。老石桥是一座空间的桥梁,乡街是一座时间的桥梁,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间和空间的过客,一代一代,从桥上,从乡街,走过,而且继续走。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

  • 现代“愚公”为妻造桥,5年用2万多块石头,建20.3米石拱桥

    说到愚公,人们都会想到关于他的一个故事: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出自<列子>,讲述了愚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最终感动了天帝把山挪走,现在用来比喻那些做事有很强毅力的人.如今,在河北石家庄赞皇黄北 ...

  • 柏社集镇

    柏社集镇 柏社自然镇在兰溪市柏社乡所在地,辖柏树下.桥头.下桥头.井头4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988户,3170人,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 柏社自古以来集市贸易兴盛,东北面的下陈.水阁,南面的大 ...

  • 姜堰这个“商业街区”批复了!

    *封面图片与本文内容无关     8月27日,市政府对泰州市金姜城置业有限公司实施的商业街区项目命名进行了批复:     同意将姜堰区人民北路东侧.北大街西侧.马厂东路南侧.三水河北侧规划建设的商业地 ...

  • 川北行:寻访蓬安广兴场

           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你在沿途中看了多少风景,也不在于你是否到达了预期的目的地,而是在于你旅行中的那种心境的变化和丰富的经历...... 去年春节回王家场的时候,寻访了一下蓬安广兴场.这广兴 ...

  • 有个地方叫夏阁老街

    与巢湖城区一山之隔的夏阁古镇,有条穿镇而过的夏阁河.康熙年间族人募捐建桥,连通东西.老街沿河而建,是夏阁曾经商业繁华之地.随着时代发展,商业易地,这里成为老夏阁人的记忆. 夏阁老街 走进夏阁,有个地方 ...

  • 顾乡屯往事

    随着群力新区的拔地而起,顾乡大街成为连接哈市新老城区的一条重要通道,伴着不断增加的车流人流,街路两旁的平房变成高楼.羊肠小道变成宽阔马路,写字楼.商务酒店.大型超市聚集,成为哈市重要的功能区域之一. ...

  • 江剑鸣:过客(中)|散文

    文/江剑鸣 [作者简介]江剑鸣,四川平武人,四川省作协会员.以乡土散文创作为主,出版有散文集<境界>等三部,短篇小说集<一路风尘>一部.有多篇作品获奖,并有作品入选人教社高中& ...

  • 江剑鸣:过客(上)|散文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江剑鸣 [作者简介]江剑鸣,四川平武人,四川省作协会员.以乡土散文创作为主,出版有散文集<境界>等三部,短篇小说集<一路风尘&g ...

  • 【阅读悦读丨散文】江剑鸣《涪源,颤抖的故事》(下)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江剑鸣 [作者简介]江剑鸣,四川平武人,中学退休教师,四川省作协会员.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5) 2008年5月23日,我们一批老师带高三学 ...

  • 阅读悦读丨江剑鸣《沱江晨雾》(散文)(下)

    阅读悦读丨江剑鸣<沱江晨雾>(散文)(中) 文/江剑鸣 [作者简介]江剑鸣,中学教师,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199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乡土散文为主,出版 ...

  • 江剑鸣:老河沟赏新雪|散文

    王明学:儿子的伤痛(下) 文/江剑鸣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戊戌年冬月初,连续两天大雪,涪源山区漫山遍野,一派银白.女儿的朋友小孙在磨刀河工作.周末,受他之邀,我们和大小俩女儿,衎.涵和怡仨外孙,驾 ...

  • 【阅读悦读丨散文】江剑鸣《夕阳洒在古寺的碧瓦上》

    [时光渡·散文]江剑鸣<依依墟里烟> 文/江剑鸣 [作者简介]江剑鸣,中学教师,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199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乡土散文为主,出版有散文 ...

  • 阅读悦读丨江剑鸣《沱江晨雾》(散文)(中)

    [阅读悦读丨散文]江剑鸣<沱江晨雾>(上) 文/江剑鸣 [作者简介]江剑鸣,中学教师,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199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乡土散文为主,出版 ...

  • 【阅读悦读丨散文】江剑鸣《沱江晨雾》(上)

    [阅读悦读·散文]江剑鸣<磨刀河草木> 文/江剑鸣 [作者简介]江剑鸣,中学教师,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199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乡土散文为主,出版有散 ...

  • 【阅读悦读·散文】江剑鸣《磨刀河草木》

    [作者简介]江剑鸣,平武人,四川省作协会员,平武县作协主席.出版散文集<遥远的酒香>.小说集<一路风尘>.散文集<生命的驿站><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