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肩挑”后,如何规范权力运行?浙江金华市婺城区——硬核办法激活治理动能

“一肩挑”后,如何规范权力运行?浙江金华市婺城区——
硬核办法激活治理动能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8日中国组织人事报作者:本报通讯员 汪路

编者按

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后,如何进行权力运行和监督,成为当下党员群众关注的问题。从村级巡察反馈的突出问题着手,浙江金华市婺城区制定出台村级组织运行18条,抓实抓细议事决策、小微权力监督、考核激励、教育培训等方面18项具体内容,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为村级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近日,浙江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上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盛明军,填写了《村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每月向镇里报告个人事项变化情况。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是规定动作,但对村干部而言,还是新鲜事。

为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运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婺城区制定出台村级组织运行18条,抓实抓细议事决策、小微权力监督、考核激励、教育培训等各个环节,为村级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抓细节强监管

让小微权力规范运行

“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怎么做,里面写得一清二楚,以后干起事情来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与盛明军一样,新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樟洪也对“18条”非常关注,一拿到“18条”就认真研究了起来。

更让徐樟洪感到高兴的是,他们村里每月的“清账行动”,也列入了“18条”。实行财务监督联审联签制,每一张票据的支出,必须由村“两委”、村监委一起在办公室联审联签,并进行每月清账。

“这样做,为的是杜绝其中的‘人情钱’,有些支出不是很合规,人家私下来找你,有的村‘两委’可能会碍于面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琅琊镇党委书记吴祝芳说,从推行联审联签制以来,村上的每笔支出都要求当面说清来龙去脉,一旦发现不合规账目,立马退回整改。

针对议事决策、财务开支不规范问题,“18条”抓住关键人、关键事,注重从细处着手,实行小微权力公示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联审联签制度,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健康运行。目前,试点乡镇琅琊镇列出村级小微权力清单58条,134名新当选村干部全部签订《个人重大事项报告》,退回整改不合理开支5件。

抓培训强帮带

让“群雁”展翅高飞

扶上马,送一程。针对村干部教育培训方法不多、内容不实、效果不佳问题,“18条”整合资源,对现任干部、新任干部、后备干部等各类型干部,进行因需施教、精准滴灌。

该区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发放教育培训需求表,开展新任村干部培训班、专题研修班、网络学院培训,加大对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乡村美学、工程建设、民情代办等业务的培训力度,要求每名村干部每季度参加不少于3天、24个学时的集中教育培训。

同时,婺城区创新推行“师徒联盟共建图强”做法,建立“2+1”师徒结对,即由1名“明星”村党组织书记和1名镇退出现职领导岗位干部结对帮带新当选的村党组织书记,发挥“强村带弱村”的引领作用,形成“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结对共建村已推动省、市、区、乡镇重点工作60余个,顺利实施乡村建设项目30余个,破解村庄历史遗留问题25件。

此外,该区坚持“管育并重”的原则,实行村级后备干部体验式培养,从退伍军人、回乡大学生、个体工商户以及致富能力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特色产业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种养殖能手等各类人才中,挑选优秀青年担任实习村干部,并进行专门培养,建好村级后备干部蓄水池。目前,全区已培养储备“红领新青年”700余人。

抓考核强激励

让实干成为最强音

“考核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搞平衡照顾。”针对村干部考核激励形式单一、条线考评不清、针对性不强问题,“18条”建立健全双向激励机制,搭建干事平台,建立考评体系,推动村级干部“奋力奔跑”。

为提升考核精准度,婺城区建立“360”全方位考评体系。根据村干部责任分工,实行分线管理模式,采取领导点评胜任度、部门联评干净度、乡镇考评匹配度、群众测评满意度、横向互评公认度、自我鉴评忠诚度的考评办法,对村干部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考评。由镇党委进行综合打分,结果与报酬发放、资金奖励、评先评优、岗位调整挂钩。

同时,该区建立关怀激励机制,建立关爱基金,对生重病、家庭困难的村干部,及时进行慰问,帮助解决现实困难;建立澄清保护制度,及时查清不实信访反映,公开澄清正名,让村干部没有后顾之忧;建立健康关怀制度,每年安排一次健康体检,开设心理健康室,开展健康讲座和一对一心理辅导,为村干部减压增力。

乡村振兴,“领头雁”是关键。“书记、主任‘一肩挑’后,既要做到从严管理,又要善于激发干劲,让村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从村社干部‘8+x’管理法,再到村级组织运行18条,我们注重开展村干部科学管理、能力培训、关怀激励等措施,不断总结探索创新村干部日常管理的最佳方案。”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