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宝鸡发现一西周遗址,出土近万片甲骨,26年后才发现上面有字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扶风县和岐山县相接的地方,属于有“青铜器之乡”之称的宝鸡。这里不禁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青铜器,还有数以万计的甲骨,西周的甲骨。

1976年,考古专家在周原遗址发现了“微刻甲骨文”293片,之所以称它们为微刻甲骨文是因为仅凭肉眼根本看不清这些甲骨上面的字,需要使用5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看清。最小的一片甲骨,在仅2.7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刻了31个文字。为什么要把字刻得这么小?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暂且不说是使用什么工具把字刻上去的,既然仅凭肉眼看不见,当时的人又是怎么进行微刻的呢?围绕着这些甲骨,谜团一个一个接踵而至。

2002年,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26年后,考古专家们终于解开了其中一个谜团。考古工作着在离出土甲骨文不远的宝山村商代遗址中发现了距今3300多年的铜针,这枚铜针上还有0.1厘米的孔径。当时是不是用铜针进行微刻的不能肯定,但这至少说明当时是可以在甲骨上刻出细如发丝的字体的。至于为什么要把字刻的如此细?或许是因为稀缺的甲骨,也或许这是一种防止他人偷窥的方法吧。

甲骨文通常是每行从上到下,但行与行之间,或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并不固定。负责甲骨文书写和契刻的人员,称为贞人。契刻甲骨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先用毛笔在甲骨上写好了字,相当于打个底稿,然后再用铜刀,或玉刀进行契刻。

直接用刀在甲骨上刻。

大字先书后刻,小字直接刻上去。

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甲骨是经过酸性溶液的泡制,使之软化后才进行契刻的。

周原的微刻甲骨文或许就是经过了酸性溶液的泡制后,甲骨膨胀后再进行契刻的,这样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能在眼睛看不清楚的情况下完成刻字了。

除了字体细如发丝,周原甲骨文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很多甲骨上都有一连串的数字,比较通行的解释是这些是“数字卦”。

不过,微刻甲骨文并未周原遗址独有,在宁夏姚河塬遗址也发现过数片微刻甲骨文,据推测,这里最有可能是商人遗民的高等级墓葬群,在周灭商之后,周人将商朝贵族分封到了此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