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干货】乳腺常见乳头状病变小结(上)
不信的话,我们用「连连看」的方法,来了解一下新版乳腺WHO分类中乳头状肿瘤部分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下图所示。
备注:除列表中的病变外,大汗腺化生、普通型导管增生也可能出现乳头状结构,但病理报告中并不使用术语「乳头状/Papillary」,原因是避免临床混淆。
接下来我们结合新旧两版内容,将乳腺的乳头状病变做一个简要汇总。
病变各论
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
疾病概述:
是一种良性乳腺病变,发生于中央(单发)或周围(多发)导管内,由乳头状突起和纤维血管轴心组成,被覆上皮和肌上皮细胞;
中央型起源于大导管;
周围型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元。
肿瘤分类:
导管内乳头状瘤 8503/0;
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 8503/0;
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导管原位癌 8503/2;
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小叶原位癌 8520/2。
诊断要点:
临床:
占乳腺良性肿瘤约5.3%;
好发年龄30-50岁;
多位于乳头附近,或隐匿在周围;
中央型最常见乳头溢液;
良性肿瘤,预后良好。
病理:
中央型位于扩张导管内,直径2mm-5cm;
周围型常隐匿存在;
肿瘤所在区域的导管常扩张;
肿瘤呈指状、乳头状排列,含纤维血管轴心;
突起或乳头表面衬覆上皮和肌上皮两层细胞;
上皮细胞由一层立方到柱状细胞组成;
上皮细胞异型性小;
核分裂像罕见;
肌上皮细胞总是存在(可能表现不明显)。
免疫:
乳头区域和肿瘤周围均存在肌上皮;
CK5/6通常斑片状+。
图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肿瘤呈指状或乳头状生长,中央可见纤维血管轴心,乳头表面衬覆两层细胞,包括靠近轴心的肌上皮细胞(胞浆略透明)以及远离轴心的管腔上皮。
特殊改变:
上皮细胞特殊改变:
①常发生大汗腺化生或鳞状细胞化生;
②少数发生黏液性、透明细胞或皮脂腺化生;
③可发生局灶UDH(最常见上皮增生形式);
④可发生局灶ADH或DCIS;
⑤可能伴有不典型小叶增生和小叶原位癌。
肌上皮细胞特殊改变:
①肌上皮细胞可能不明显;
②肌上皮细胞可能显著增生,填充乳头间隙。
肿瘤间质特殊改变:
①常见纤维化,上皮可陷入间质内,似浸润癌;
②纤维化明显时包裹上皮巢,称硬化性乳头状瘤;
③穿刺部位或蒂扭转时可继发出血或梗死。
图2: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大汗腺化生,胞浆丰富嗜酸性。
图3:导管内乳头状瘤伴UDH和肌上皮增生,导管内上皮细胞再生,排列杂乱,右上角可见较多增生的肌上皮细胞,呈梭形,填充在上皮空隙周围。(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乳头状瘤伴局灶ADH或DCIS诊断要点:
①局灶出现结构和细胞单一的细胞群;
②通常具有低级别细胞核;
③上皮细胞高分子角蛋白缺失;
④上皮细胞ER弥漫阳性;
⑤肌上皮细胞缺失或不存在;
⑥细胞巢<3mm,诊断乳头状瘤伴ADH;
⑦细胞巢≧3mm,诊断乳头状瘤伴DCIS;
⑧当出现中/高级别细胞核,无论范围,均诊断乳头状瘤伴DCIS。
图4:导管内乳头状瘤伴DCIS,左侧是导管内乳头状瘤,右侧出现细胞单一的细胞群,内部具有明显筛孔结构,符合低级别DCIS形态。(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Intraductal papillary carcinoma)
疾病概述:
别称1:乳头状DCIS (Papillary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别称2:DCIS,乳头状型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papillary);
是DCIS的一种形态亚型,由指状、乳头状突起伴纤维血管轴心组成,衬覆肿瘤性导管上皮,但无肌上皮细胞,位于中央或周围导管内,周围导管保留肌上皮;
与DCIS遗传改变相同,但结构模式不同。
诊断要点:
临床:
约占DCIS的3%;
好发于绝经后女性;
常位于乳腺中央,可形成肿块;
乳头溢液或出血;
90%的病变是低级别的;
预后与DCIS相似。
病理:
平均直径约2cm;
肿瘤所在区域的导管常扩张;
肿瘤呈乳头状、筛状或实性排列(结构较复杂);
含纤维血管轴心;
乳头表面衬覆单一细胞;
乳头结构缺乏肌上皮;
周围导管的上皮-间质界面保留肌上皮;
上皮细胞核增大、深染(通常低-中级别核);
上皮细胞核分裂像可见;
肿瘤周围导管常增生活跃;
肿瘤上皮相对缺乏大汗腺化生;
肿瘤间质常缺乏或稀少;
粉刺样坏死少见;
通常不伴良性导管内乳头状瘤。
免疫:
乳头缺乏肌上皮细胞;
周围导管的上皮-间质界面保留肌上皮;
肿瘤上皮CK14或CK5/6表达缺乏;
肿瘤上皮ER弥漫阳性;
高级别病变可能表现出不同免疫表达模式。
图5:乳头状DCIS,肿瘤呈乳头状、筛状,结构相对复杂,间质常缺乏或稀少。(图片来自www.webpathology.com)
图6:乳头状DCIS,乳头表面衬覆的细胞形态单一,无明显肌上皮细胞。(图片来自www.webpathology.com)
特殊改变:
双相型乳头状DCIS,一些病例显示双相细胞形态,两种细胞位置和胞浆不同,但细胞核形态以及免疫表型相似。
图7:乳头状DCIS(双相型),乳头表面衬覆两种细胞,层次分明,一种细胞胞浆粉染,另一种细胞胞浆透明;两种细胞本质上均为肿瘤上皮细胞,可用免疫组化证实。(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3、乳腺包裹型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 EPC)
疾病概述:
是一种乳腺恶性乳头状肿瘤的特殊亚型;
乳头内部或病变周围同时缺乏肌上皮细胞。
肿瘤分类:
包膜乳头状癌 8504/2;
包膜乳头状癌伴浸润 8504/3。
诊断要点:
临床:
在乳腺癌中比例低于1%;
老年女性,平均70岁;
多位于乳头和乳晕下方;
局限性圆形肿块,伴或不伴乳头溢液;
单纯EPC局部切除后预后良好;
伴有邻近DCIS时复发风险增加;
转移罕见。
病理:
乳腺内可见局限性扩张囊腔;
肿瘤向囊内突出,质脆易碎;
有时可伴出血;
肿瘤界清,周围一层厚的纤维包膜;
肿瘤常呈乳头状、筛状、或实性排列;
含纤维血管轴心;
乳头表面衬覆单一细胞;
乳头结构内部缺乏肌上皮;
乳头结构周围囊壁同样缺乏肌上皮;
上皮细胞核增大、深染(通常低-中级别);
上皮细胞核分裂像可见。
免疫:
乳头内部肌上皮缺失;
肿瘤周围肌上皮缺失;
CK5/6表达缺失;
ER弥漫强阳;
缺乏HER2基因扩增。
图8:包裹型乳头状癌,肿瘤界限清楚,周围有一层厚的纤维包膜,其内可见肿瘤细胞呈乳头状生长。(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图9:包裹型乳头状癌,乳头表面衬覆单层或复层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具有低-中级别细胞核。
EPC伴浸润的诊断要点:
①纤维包膜内有时可见内陷上皮,这并非浸润;
②穿刺活检可能引起上皮的移位,这并非浸润;
②真正的浸润是指不规则肿瘤巢出现在包膜外;
③浸润癌最常见的成分是非特殊类型乳腺癌。
图10:包裹型乳头状癌伴浸润,肿瘤包膜外出现不规则细胞巢,呈浸润性生长。(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