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文汇】全面讲析蕈样霉菌病(MF)

今天的衡道病理文汇,是由上海瑞金医院的笪倩老师带来的蕈样霉菌病(MF),和小衡一起读读吧。

欢迎各位病理同仁投稿,分享学习、工作所得。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投稿详情。

上海瑞金医院

主治医师 硕士

笪倩

病史

患者,女性,45岁;于2014年无明显诱因下右下腹出现一圆形斑片;2015年,大腿内侧出现点状红斑,外院诊断为“玫瑰糠疹”,后皮疹发至全身,呈斑片鳞屑状;2017年8、9月间前腋下、腹股沟处出现肿瘤样皮疹;2018年3月至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

入院后做【PET-CT】提示:

1. 头颅、左腋下、双侧肩部及腹部皮肤多处局部增厚,代谢增高,结合病史考虑淋巴瘤浸润;

2. 左腮腺区、左颈部、双侧颈背部皮下、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多发结节和淋巴结代谢增高,考虑淋巴瘤浸润。

专科查体

额头、耳廓、颧部可见对称分布的水肿性红斑,有糜烂、渗出改变;头部可见片状红斑,及糠状鳞屑附着,躯干、四肢可见大小不一的紫红色斑块、肿瘤,最大的3.5cm大;可触及肿大的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

大体检查

“右锁骨上皮肤”皮肤组织一块,大小2.0×1.5×1.2cm,皮肤表面见一隆起,范围约2.0×1.2cm,切面灰白,质地中等。

镜下表现

肿瘤组织主要位于真皮乳头层与真皮网状层,呈浸润性生长,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分界较为清晰。

肿瘤组织呈弥漫性、片状生长;破坏皮肤正常结构。

肿瘤破坏真皮网状层固有结构,中间穿插固有的粗大的纤维胶原。

肿瘤细胞围绕在血管周围;肿瘤细胞中等-大细胞大小,具有一定量胞浆,中等大小细胞呈现出不规则的复杂扭曲的核膜,可见脑回型的核,细胞核浓染;大细胞量约25%,大细胞可见1-多个核仁,核分裂像容易找见。

肿瘤细胞局部区域侵犯表皮,局部区域形成Pautrier’s微脓肿。

正常表皮结构被破坏,角化层内可见角化不全,侵犯至表皮的肿瘤细胞亦可中等大小-大细胞,周围可见散在其他炎症细胞浸润。

鉴别诊断

  • 原发皮肤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cALCL)

  • 蕈样霉菌病伴大细胞转化

  • 原发性皮肤NK/T淋巴瘤

  • 高度侵袭性大B细胞淋巴瘤

  • 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化

TCR基因重排

最终诊断

肿瘤细胞CD3(+),CD5(+),CD2(+),CD4(+),Bcl-2(+),CD8(部分+),CD30(少量+),Ki67(约70%+),CD7(-),TIA-1(-),CD20(-),CD79α(-),Granzyme B(-),ALK-1(-),CD21(-),CD56(-);EBV原位杂交:EBER(-)。

TCR基因重排:T淋巴瘤克隆性基因重排检查结果为阳性。

“右锁骨上皮肤”结合临床病史、免疫组化标记及TCR基因重排结果,符合蕈样霉菌病,部分向大细胞转化。

———— / 关于蕈样霉菌病(MF)/ ————

蕈样霉菌病的概论

  • 蕈样霉菌病(MF)是一种表皮型、原发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其特征是小到中等大小的T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脑回样核;

  • 蕈样霉菌病特征是斑片、斑块和肿瘤的演变(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经历、或以线性的方式经历这三个分期);

  • MF患者的预后很大程度取决于皮损的类型和程度。

蕈样霉菌病(MF)的前世今生

  • MF于1806年由Alibert首先命名,之后Bazin指出了该病的3个不同时期,故经典的MF称之为 “Alibert-Bazin”型。

  • 2005年美国《血液》杂志发表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EORTC共同确定的皮肤淋巴瘤分类,正式名称为“WHO-EORTC皮肤淋巴瘤分类”;分类中将MF定义为一种独立的疾病,除经典型MF外,还具有多种临床病理变异形态:包括亲毛囊型、亲汗腺型、肉芽肿型、红皮病型、色素减退和色素增加型、水疱大疱型、脓疱型、色素性紫癜型、疣状/过度角化型、鱼鳞病型、单一损害型等。

蕈样霉菌病(MF)的流行病学

  • 蕈样真菌病是最常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约占所有原发皮肤淋巴瘤的50%。

  • 大多数患者为成年人/老年人,但也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观察到这种疾病;男女比例为2:1。

  • 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约为每百万人10例,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黑人发病率更高。真菌病风险的增加与几种职业有关,包括农作物和蔬菜种植、绘画、木工和木工;这些发现提示可能的环境辅助因素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肥胖和吸烟史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蕈样霉菌病(MF)的发病位置

这种疾病通常局限于皮肤;晚期时发生于皮肤外,主要发生在淋巴结、肝脏、脾脏、肺和血液,骨髓很少受累。

蕈样霉菌病和Sezary综合征的肿瘤-淋巴结-转移-血液(TNMB)分期

T(皮肤)

T1局限性斑片/斑块(受累面积<10%全部皮肤)

T2全身性斑片/斑块(受累面积≥10%全部皮肤)

T3一个或者多个肿瘤(直径≥1 cm )

T4红色斑片/斑块汇合,覆盖身体表面≥80%的面积

N(淋巴结)

N0无肿大淋巴结

N1有淋巴结肿大,组织学上无受累表现

N2有淋巴结肿大,组织学受累(淋巴结结构未破坏)

N3有淋巴结肿大,组织学受累(淋巴结结构[部分]消失)

M(内脏器官)

M0无内脏器官受累

M1有内脏器官受累

B(血液)

B0无循环的异形(Sezary)细胞(或<5%淋巴细胞)

B1低血液肿瘤负荷(≥5%的淋巴细胞为Sezary细胞,但未达到B2标准)

B2高血液肿瘤负荷(Sezary细胞≥1000/pL, 阳性克隆)

表1 蕈样霉菌病和Sezary综合征的肿瘤-淋巴结-转移-血液(TNMB)分期,依据国际皮肤淋巴瘤学会(ISCL)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皮肤淋巴瘤工作组(EORTC).

蕈样霉菌病的临床特征

  • 蕈样霉菌病的临床病程缓慢,从斑片到浸润性更强的斑块,最后发展为肿瘤,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

  • 斑片期MF的临床表现:不对称的,形状不规则的鳞屑和红斑样的斑点和斑片;常会影响不受到太阳照射的皮肤区域:如臀部,躯干下部,乳房和腿部。

  • 斑块期MF的临床表现:病损通常边界清楚,可为红色、紫色或褐色;斑块通常出现在与斑片分布相似的身体部位,可以相互融合形成弓形或波浪状的边缘。

图1、图2. 早期蕈样霉菌病。

  • 肿瘤期MF的临床表现:特征性表现为斑片、斑块和肿瘤的结合体;出现大的带红色或蓝色的结节,其表面光滑或有溃疡形成。

图3. 肿块期蕈样霉菌病。

蕈样霉菌病(MF)的组织学特点

  • 斑片期MF:

    a)病变呈表面带状或苔藓样浸润,主要由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组成;

    b)非典型细胞具有小到中等大小,富含染色质、脑回型核和胞质透明的异型淋巴细胞;

    c)异型淋巴细胞多局限于表皮,孤立或连续线性的形式增殖于表皮基底层,也可聚集成簇形成Pautrier微脓肿;较为特征的是光晕细胞(具有清晰的胞质边缘)单个或线性分布;

图4. 早期MF,病变呈表面带状或苔藓样浸润

图5. 早期MF,可见较为特征的光晕细胞

  • 斑块期MF:

    a)表皮常常增生;

    b)异型淋巴细胞常呈现出不规则的复杂扭曲核膜,细胞核浓染,位于真皮上层呈致密带状苔藓样浸润;

    c)嗜表皮现象通常很明显,部分病例可见到Pautrier’s微脓肿;可以见到与其它炎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混合的现象;

图6. MF,Pautrier’s微脓肿形成

  • 肿瘤期MF:

    a)随着肿瘤的进展,可浸润皮下脂肪组织,并可能失去表皮趋向性;

    b)肿瘤细胞数量和大小增加,小、中、大的脑回样核的细胞比例变化,具有多形核及核仁,核分裂象常见;

    c)伴有大细胞转化的MF,一般都与侵袭性的临床过程及不良预后有关,急性起病,出现全身病变,同时可侵犯毛囊;肿瘤细胞可伴有大细胞转化诊断标准:大细胞浸润占整个肿瘤细胞超过25%或形成镜下结节;

    d)蕈样霉菌病患者淋巴结肿大常表现为皮病性淋巴结炎,由于组织细胞数量多,胞质丰富,呈交叉状,常伴有皮质旁扩张。

图7. MF伴有大细胞转化

图1-7,均选自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蕈样霉菌病(MF)的免疫组化标记

  • 肿瘤细胞CD2+,CD3+,CD5+,CD4+,可出现部分T细胞相关抗原表达的丢失,最常观察到的为CD7丢失,其次是CD5;多达20%的病例可出现CD8+,其临床行为与 CD4+MF相似,在儿童MF中CD8+表型被广泛报道;

  • 肿瘤细胞中CD30的部分表达可能出现在所有阶段,特别是在该病的斑块和肿瘤中;MF伴大细胞转化时,大细胞免疫组化标记CD30可以阳性,也可以阴性;表皮中CD30+的细胞百分比越高,诊断分期越高,并不局限于大细胞转化的MF;

  • 表皮中、真皮中KI67的细胞百分比越高,诊断分期越高;真皮内KI67水平是独立的不良预后的指标;

  • 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在早期斑块病变中少见表达,但在晚期病变的肿瘤细胞中可能存在;MF伴大细胞转化时,CXCR3表达丢失,提示预后不佳;

  • CXCL-12:表达在内皮细胞及间质细胞中

    CXCR4:CXCL-12的受体,大多数造血细胞中有表达,CD4+的T细胞,B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细胞,多种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表达;CXCL12及其受体CXCR4在MF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组(p < 0.001);CXCR4/CXCL12轴可能在MF的早期和晚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Clusterin分子量80 kDa,定位于8p21;Clusterin是一种广泛表达的糖蛋白,首次从睾丸液中分离出来,因其诱导Sertoli细胞聚集的能力而得名;Clusterin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系统及皮肤型)中表达,这有助于区分ALCL与其他肿瘤,如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经典型MF表达Clusterin率较低,当MF伴有大细胞转化时,可伴有Clusterin表达,有文献报道超过50%;免疫组化标记染色以高尔基体为主,偶有胞质表达。

图8、9. 均选自《Expression Correlates With Stage and Presence of Large Cells in Mycosis Fungoides》

蕈样霉菌病(MF)的基因检测

在大多数情况下,TCR克隆性重排;STAT3的构性激活、CDKN2A(也称为p16INK4a)和PTEN的失活被认为可能与疾病进展相关。

蕈样霉菌病(MF)的鉴别诊断

MF的早期病变经常给诊断造成很大的困难,因为它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可以模仿各种皮肤的炎性疾病;而且临床和病理学的结果可能相互冲突,一些经典的组织学特征,如淋巴细胞的异型性和嗜表皮性可能缺如;2005年,国际皮肤淋巴瘤协会(ISCL)开发了一种算法,将临床、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标准纳入评分系统,总共累计4分以上即可诊断,以帮助诊断早期MF。

  • MF(LCT-MF)伴大细胞转化需同原发皮肤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相鉴别

    a)形态学有交叉,部分病例鉴别诊断有争议;

    b)一般认为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ALCL)预后良好,而LCT-MF预后不佳;

    c)cALCL目前被定义为由间变性、多形性或免疫母细胞形态的大细胞组成的皮肤肿瘤,大多数([75%])肿瘤细胞表达CD30抗原;

    d)cALCL患者没有MF相关的临床病史及临床证据,LCT-MF时CD30可阳性,可阴性。

  • 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

    a)γδ型细胞毒性T细胞来源的侵袭性肿瘤;预后不良;

    b)罕见,约占多有皮肤淋巴瘤<1%;患者多为成年人,多发性病变;

    c)病变分布与皮损表现:亲表皮型——丘疹、斑块,亲真皮型——结节,皮下型——结节;

    d)B症状常见,可扩散至结外或黏膜,少累及造血器官;

    e)肿瘤细胞中等-大细胞,常伴随坏死及凋亡,免疫组化表达γδTCR及细胞毒标记。

蕈样霉菌病(MF)的亚型

  • 亲毛囊性MF(FMF,又名毛囊萎缩性 MF,毛囊中心性MF),MF的一种偏好毛囊的亚型;亲毛囊性MF比经典型MF更难治疗,预后更差,5年生存率大约60%-70%。

    a)临床上表现为红色斑片,硬化的斑块或者肿瘤,瘙痒和继发性细菌感染的频繁发生;

    b)皮损常累及头颈部,以眉部累及为特征性表现,而且几乎都伴随脱发;

    c)尽管大多数都发生于成年男性,但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有报道;

    d)组织学表现表现为致密的、 小到中等大小的、不规则细胞核的淋巴细胞浸润,通常具有炎性细胞的背景(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它们以单个或集合的形式包围和浸润毛囊上皮,无表皮性肿瘤浸润,有或无滤泡性黏液病;部分病例显示毛囊的黏液海绵样变性;其免疫组化表型与经典MF一致。

图10、11. 亲毛囊性MF及胶体铁染色,均选自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图12. 左侧面颊及左侧太阳穴部位的亲毛囊性MF, 选自《Clinical Staging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Folliculotropic Mycosis Fungoides》

  • Pagetoid网状细胞增多症 (PR)是MF中一种低度恶性的亚型

    a)PR的典型皮损为孤立的、边界清楚的、苔藓样或过度角化的斑块,病变多位于肢体远端的皮肤;

    b)PR临床过程的特征为生长缓慢,在切除或局部放疗后通常有持续很久的无疾病生存期,但局部治疗后可以复发;

    c)组织学上,PR的特征为表皮过度增生,伴随角化不良、明显的棘皮病以及红润,中到大体积的亲表皮的富含胞浆的异型淋巴细胞分散于整个表皮;PR的真皮浸润含有反应性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

    d)免疫组化方面,PR不同于经典的 MF,其肿瘤性淋巴细胞通常具有T抑制细胞的表型(CD4-/CD8+),而且CD30 +的肿瘤细胞也常有报道。

图13. Pagetoid网状细胞增多症,选自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 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是MF的一种罕见亚型

    a)缓慢发展的皮肤悬垂、松解;浸润性、 表面不规则、边界清楚斑片和斑块,因组织弹性的丧失随着时间逐渐变成大块;

    b)组织病理学显示由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组成的致密、弥漫性肉芽肿浸润整个真皮,有时也浸润皮下组织;

    c)淋巴细胞呈多形性、多染性和不规则核;可见大量多核巨细胞散在真皮内细胞核位于外周,具有吞噬淋巴样细胞的作用,亦称吞噬作用;弹性纤维大量丢失,碎片可被视为巨细胞细胞质内的小包裹体,称为弹性吞噬作用;

    d)大多数病例见不到明显的嗜表皮现象、Pautrier微脓肿。

图14. 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临床表现,选自《An Updated Review of Clinicopathologic Variants》

图15. 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背景中可见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选自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 Sezary综合征(SS)是一种归巢于皮肤的CD4+T细胞的恶性疾病,以红皮病,全身淋巴结肿大和皮肤、淋巴结和外周血出现肿瘤性T淋巴细胞(Sezary细胞)组成的三联征为特点:

    a)诊断要点为:Sezary细胞的绝对计数超过1000个/pL、免疫表型异常(CD4/CD8比例超过10 和/或T细胞抗原的异常表达、同时外周血有可被分子或细胞遗传学所证实的T 细胞克隆;

    b)Sezary综合征患者预后不佳, 疾病特异的5年生存率为24%;以往认为MF和SS被看做相同疾病谱中的一部分,但最近的研究发现这两者之间在基因和表现型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提示SS 和MF起源于不同功能的T细胞亚群,分类上应该是不同的T细胞肿瘤;

    c)SS的细胞浸润通常是单一的,嗜表皮性可能不是突出的特征甚至缺如;

    d)免疫表型方面,Sezary细胞通常缺乏CD7和CD26的表达,而且几乎所有病例表达程序性凋亡因子-1 (PD-1;cD279)。与之相对的,PD-1的表达仅见于少数MF病例(约15%)。

陷阱

  • 蕈样霉菌病不一定具有亲表皮模式,肿瘤期蕈样霉菌病时可出现不亲表皮模式;

  • 具有亲表皮模式不一定是蕈样霉菌病;

根据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病理科刘业强老师总结:(1)原发于皮肤、具有亲表皮模式的淋巴瘤有以下几种:

  • 蕈样霉菌病

  • 原发性皮肤侵袭性亲表皮性CD8+T细胞淋巴瘤

  • 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

  • 成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 淋巴瘤样丘疹病(B型和D型)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2)原发于皮肤、具有大细胞模式的淋巴瘤具有以下几种:

  • MF伴大细胞转化

  • 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 淋巴瘤样丘疹病(C型,间变大样)

  • 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皮肤外周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

总  结

  • 蕈样霉菌病是一种表皮型、原发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是斑片、斑块和肿瘤的演变;

  • 组织学特征小到中等大小的T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脑回样核,可出现大细胞转化;

  • 肿瘤细胞CD2+,CD3+,CD5+,CD4+,20%病例可出现CD8+(儿童MF多见);部分T细胞相关抗原表达的丢失(CD7多于CD5);CD30的部分表达;

  • WHO提到的MF亚型:亲毛囊性MF, Pagetoid网状细胞增多症,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

参考文献

1、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evised 4th edition

2、WHO classification of skin tumours,4th edition

3、 Van Santen S , Roach R E J , Van Doorn R , et al. Clinical Staging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Folliculotropic Mycosis Fungoides[J]. JAMA Dermatology, 2016.

4、Ahn C S , Alsayyah A , Sangüeza, Omar P. Mycosis Fungoides: An Updated Review of Clinicopathologic Variant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ermatopathology, 2014, 36.

5、Edinger J T , Clark B Z , Pucevich B E , et al. CD30 Expression and Proliferative Fraction in Nontransformed Mycosis Fungoide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 2009, 33(12):1860-1868.

6、Chandra P , Plaza J A , Zuo Z , et al. Clusterin Expression Correlates With Stage and Presence of Large Cells in Mycosis Fungoides[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2009, 131(4):511-515.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所有内容,版权均属衡道医学病理诊断中心及相关版权方所有,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本公众号,并在使用时注明「来源:衡道病理」。

(0)

相关推荐

  • 皮病性淋巴结炎?/蕈样霉菌病(MF)?(2020-99)

    周小鸽教授点评: 这例皮肤和淋巴结(44018)的病例,开始我们拿到的是淋巴结的切片.一看皮质和副皮质区有很多浅染的大结节,很容就想到"皮病性淋巴结炎",高倍镜下也容易找到Lang ...

  • 国内首个!协和麒麟CCR4单抗上市申请拟纳入优先审评

    7月19日,CDE官网公示协和麒麟的莫格利珠单抗注射液上市申请拟纳入优先审评,适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一次全身性治疗的蕈样肉芽肿(MF)或 Sézary综合征(SS)成人患者的治疗. 莫格利珠单抗是首个在 ...

  • 你以为的感冒,可能是这种关乎生死的疾病

    发烧.盗汗.乏力,你以为的普通感冒也许是淋巴瘤! 淋巴瘤是怎么隐藏自己, 逃脱大众视野的? 淋巴瘤精通"易容术",常无特殊症状,表现比较隐匿,早期症状与感冒十分相似,常见的全身症状 ...

  • 【衡道丨文汇】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新的一年,新的学习之路继续!今天的衡道病理文汇,是由上海瑞金医院病理科樊月老师带来的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和小衡一起读读吧. 欢迎各位病理同仁投稿,分享学习.工作所得.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 ...

  • 【衡道丨文汇】伴霍奇金样细胞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今天的衡道病理文汇,是由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金琳芳老师带来的一例伴霍奇金样细胞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病例报道,和小衡一起读读吧. 欢迎各位病理同仁投稿,分享学习.工作所得.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 ...

  • 【衡道丨文汇】分泌型脑膜瘤

    今天的衡道病理文汇,是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病理科黎兵兵老师带来分泌型脑膜瘤1例,和小衡一起读读吧. 欢迎各位病理同仁投稿,分享学习.工作所得.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投稿详情. 分泌型脑膜瘤(sec ...

  • 【衡道丨文汇】同时具有肠母细胞分化和肝样分化特征的胃腺癌一例

    今天的衡道病理文汇,是由解放军第904医院病理科周志华老师带来的同时具有肠母细胞分化和肝样分化特征的胃腺癌一例,和小衡一起读读吧. 欢迎各位病理同仁投稿,分享学习.工作所得.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投 ...

  • 【衡道丨文汇】透明细胞型脑膜瘤

    今天的衡道病理文汇,是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病理科黎兵兵老师带来透明细胞型脑膜瘤1例,和小衡一起读读吧. 欢迎各位病理同仁投稿,分享学习.工作所得.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投稿详情.关于2020版更新 ...

  • 【衡道丨文汇】精原细胞瘤一例

    今天的衡道病理文汇,是由上海瑞金医院病理科蒋丽医生和阮淼医生带来的<精原细胞瘤>,和小衡一起读读吧. 欢迎各位病理同仁投稿,分享学习.工作所得.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投稿详情. 精原细胞 ...

  • 【衡道丨文汇】多尔夫曼-钱纳林综合征(Dorfman-Chaharin Syndrome)

    今天的衡道病理文汇,是由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病理科的王晓璐老师带来的多尔夫曼-钱纳林综合征(Dorfman-Chaharin Syndrome)一例,和小衡一起读读吧. 欢迎各位病理同仁投稿,分享学习. ...

  • 【衡道丨文汇】鼻腔鼻窦部小蓝圆细胞肿瘤病例讨论

    今天的衡道病理文汇,上海瑞金医院的笪倩老师带来的鼻腔鼻窦部小蓝圆细胞肿瘤病例讨论,和小衡一起读读吧. 欢迎各位病理同仁投稿,分享学习.工作所得.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投稿详情. 上海瑞金医院 主治医 ...

  • 【衡道丨文汇】具有分叶状结构和黏液性背景的软组织肿瘤

    今天的衡道病理文汇,上海瑞金医院的樊月老师带来的具有分叶状结构和黏液性背景的软组织肿瘤,和小衡一起读读吧. 欢迎各位病理同仁投稿,分享学习.工作所得.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投稿详情. 上海瑞金医院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