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疑现李白书法真迹,专家已鉴定
继《上阳台帖》之后,李白书法作品又被传出发现真迹,这就是在日本被发现的《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贴》。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贴》原文: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李白
这是一首五言古风体诗。从内容看,时间是天寒地冻的冬季,李白为了劝酒,将不肯饮酒的王历阳比作陶渊明,说他对不住陶渊明标志性的“五柳”、“素琴”、“葛巾”等物,对王历阳极尽玩笑揶揄,落款赫然是“李白”。
这幅书法纵26.4厘米,横67厘米,共50个字,前后花费了专家学者三十多年的时间考证。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贴》
据日本方面文献记载,当年李白写完这幅书法后,赠予了关系密切的遣唐使友人,在天宝十二载(753年),通过这位遣唐使友人带回了日本。一千多年来几经辗转,被收日本藏家明日香宁范所得。
李白存世书法《上阳台帖》
1987年,明日香宁范为了求证这幅书法的真伪,前去中国拜访时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先生。史树青先生和其他几位专家按纸张质地、用笔笔法、书体墨迹等方面考证,一致鉴定是唐代书法作品,认为“当是唐时遗物无疑,诚属希世之珍”。但由于李白存世书法仅《上阳台帖》一件,两书风格不同无法比较考证,无法进一步鉴定是否李白真迹。
启功先生
一年多后,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赴日本参加书法展,明日香宁范借机会再次请启功先生辨别真伪,启功先生仔细研究后,作了如下评语:
“这件作品书法风格独特,形神两全,各个方面都体现唐代特点,时代特征明显,必是唐人妙墨,是否为李白亲笔所书,不能否认,尚需进一步研究考证,单就从书法艺术看,不失为一件极精彩的唐人墨迹。”
启功先生虽然也认为该书法作品属于“唐人墨迹”,但也没有轻易鉴定为李白真迹。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贴》局部
正当中国学者为更进一步研究这幅作品是否为李白真迹时,九十年代日本发生严重经济危机,日本收藏家们纷纷抛售手中藏品,《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贴》也被明日香宁范出售他人。研究工作一下没有了突破口,被耽搁了下来。
这一耽搁就是三十年时间。
陈佩秋鉴定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
陈佩秋鉴定手迹
直到2017年这幅书法才又进入中国学者陈佩秋、傅申的视野中,两位学者都对该书法认真考证了一番,其中傅申先生确定该书法为李白真迹无疑,并著有《李白考》作考证。
傅申先生在考证作品真伪
傅申先生指出,该作品应当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冬,当时李白从幽州游历来到历阳,由历阳县王县丞(即王历阳)设宴款待李白。李白是爱饮酒之人,但王县丞却不胜酒力,李白作诗劝酒并揶揄了王历阳。王历阳虽然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但却因为这幅书法流传千古。
但是,前几位学者都只认为该作品是唐代书法精品,并未断定是李白真迹,但傅申先生却断定是李白真迹,这是为什么呢?
傅申先生主要是根据以下几点加以考证的。
第一,用笔。
正仓院所藏鸡距笔笔头
李白所用之笔为鸡距笔,这种笔与今天我们所用的毛笔最大的不同就是笔中有硬芯,该书“肯”、“饮”二字有明显的鸡距笔硬芯划痕,这是散卓笔(今天所用毛笔)无法写出来的。这种笔到唐末渐渐被散卓笔取代,到宋朝已经很少人用(制作工艺后来失传)。
第二,纸张。
作者还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该书与公元700年左右的文物《说无垢称经》呈现的质地非常相似。并且日本方面利用碳—14手段对该帖所用纸张进行检测,检测认为该帖所用纸张的生产时间约为公元700年(±30年),与李白活跃年份和此贴传入日本时代基本吻合。
第三,书风。
李白此书受到了李世民《晋祠铭》(右图)的影响
由于李白处于盛唐时代,不可避免会受到之前时代书法风格的影响。傅申先生认为,李白此书风格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晋祠铭》如出一辙,是受初唐书风的影响。另外,唐人曾评价李白书风是“笔迹遒利,凤峙龙拿”,正与此书风格相符。
此外,收藏家马未都在节目中谈到此贴,表示唐朝以前作伪文物并不多,参考之前学者考证,也认为该作品为李白真迹。
相关专家的鉴定情况如下:
1,1986年 谢稚柳先生 原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
“惊见李白嘲王历阳帖,笔力劲健,气势遒迈,书风符合唐代法书风格,为唐人墨迹,许李白真迹谓然,尤足珍也。”
2,1987年 史树青先生 原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史树青先生
“此帖墨迹深沉,陈旧自然,笔力遒劲、洒脱,从墨迹笔法可以认定为唐代人笔迹无疑,具有当时文人自由型的笔锋特征。”
3,1987年 严绍璗先生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此卷纸质呈黄,纤维较细,然手感发硬,与敦煌写经多种相仿,可证为唐人唐纸书迹,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李白墨迹一起,作为李白研究方面的重要资料,可以确认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4,1987年 孙静先生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此帖纸质亦甚似唐代麻纸,通过对该贴中涉及避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从该贴中可以看到李白诗风之纵恣与处于三教并存、思想较为自由环境中之唐人,称该贴为'证史之一助也’。
5,1987年 李致忠先生 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
“该帖用纸的纤维、厚度、光洁度、拉力等,与敦煌遗书中唐人写经的用纸一致,认定为唐代麻纸;其字且神全气古,颇具唐人笔意,似出自唐代文人之手,以其纸、墨、字格观之,当是唐时遗物无疑,诚属希世之珍。”
6,1989年 启功先生 时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这件作品书法风格独特,形神两全,各个方面都体现唐代特点,时代特征明显,必是唐人妙墨,是否为李白亲笔所书,不能否认,尚需进一步研究考证,单就从书法艺术看,不失为一件极精彩的唐人墨迹。”
7,?年,(日本)藤枝晃先生
从纸的材质来看,应为出产于四川省的麻纸,多见于唐代,使用了唐代的鹿毛笔。从诗文中使用的“历、风、花、杯、五、栽、何、有”等字的字形在宋代已不再使用。
8,2017,陈佩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此帖笔法,明显流露出唐初欧、褚及隋唐写经的用笔取势,此帖符合盛唐时代笔性特征,为唐人墨迹是无疑的, 细观此帖,有文人用笔不拘小节,天马行空的感觉,笔意中隐隐有剑气酒气的流淌,与史书记载的李白为大唐剑仙、酒仙十分相符,当是李白真迹亦未不可。” 傅申则更进一步说明:“《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纸色醇古、书风刚健,非唐笔不能书,其为唐人墨迹无疑,故可定为李白!”
综合以上来看,不知读者怎样看待,在笔者看来,是支持傅申先生的观点的。
考证之事或许还有后续,这且不管,但却引出一个新问题。
那就是,李白的书法到底如何?是属于“名人书法”还是“书法名人”?这同样是个有趣的话题。综上所述来看,李白的书法确有其成就所在,并非只是借了他诗歌名气地位的“名人书法”,这一点尚需重新审视。
最后我们也希望这件能是真迹,并能尽快回归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