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篇文章,让玩玉新手快速了解和田玉籽料,其实也就这么点内容!
籽料的高价,在玉友圈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传说,看似那么小小一颗报价却要成千上万,籽料究竟有什么迷人之处?几百块的籽料和几百万的籽料差异就那么大吗?今天和玉大叔就来做一个简版的籽料科普,不说废话,只聊干货。
籽料在官方的标准描述中叫做“子料”,它产生于和田地区冰川融雪河流中,中下游分布的偏卵石型玉料,籽料不是在河道中凭空长出来的,其实来源就是上游的山料矿脉在地质运动作用下发生崩解,后经过上亿年冰川运动或者是水流的天然搬运,慢慢从大块破碎成小块,在融水、砂石冲刷下慢慢留在下游,最终形成棱角圆滑的中、小块,这就是籽料。
籽料的品质有好有坏,完全要看上游崩解的到底是什么品质的玉矿,母矿带的毛病冲到下游也不会少,比如说罕见的碧玉籽料,到今天都没有在上游找到完整的玉矿。理论上来讲是地道的“看天吃饭”的神赐宝贝。由于籽料大小不一(虽然现在大块的籽料几乎很难发现),总体来说市场中经常流通比较常见的,都是手掌大小以下的料子,再大块的大原石基本都是行业内的玉商或者玉雕师根据需求做活,切开剥除瑕疵后使用,一般的消费者不太容易看得懂,购买比较少。
说完了成因,大叔继续来讲一讲大家更不容易搞清楚的皮色。籽料的皮色是指附着在籽料表面的天然颜色皮壳,一般情况下是由淡黄色(商品名洒金皮)到黑色(聚黑皮)过度,越靠近河流的下游冲击区域,皮色越浓郁。皮色的形成也是时光的魔法,新疆河道里的水流中是含有微量矿物质的,籽料在滚磨的过程中与河道卵石不断摩擦碰撞,形成“毛孔”(我们可以理解为月球坑的效果),水流冲过的时候,日久天长富含铁、锰的一些矿物就会积存在这些坑洞的底部,年复一年的积存就形成了皮色。
根据以上科学成因,玉商在判断皮色真假的过程中,往往会很认真的观察裂隙或者比较大的坑洞区域,正品天然皮色应该遵循“由内而外”的累积模式,假如在放大镜的辅助下观察,发现坑洞底部的颜色积存和坑洞外平面完全一致,那么就要怀疑是否存在二次染色的情况。
有不少玉友认为玉石染色属于完全的造假,其实在国标中早都已经有所定义——这属于“优化范畴”,在法律上是完全许可的,而且染色也使用的是工业铁质染料,直接导致我们的鉴定机构很难从科学成因中完全区分染色和真货差异,国标也无相应的明确参照物依据,致使市场中“染色料”丛生,价格乱象频发。
对于刚开始接触和田玉的朋友,其实大叔是不太建议过分追逐籽料作品的,尤其是籽料的手镯,即便肉质明显偏青闪灰,在目前的市场上正规报价也往往在十万往上走,拿相同水平的且末山料、俄罗斯山料比起来,玉质没有优势,油性也大多没有什么差异,何苦为了一点毛孔的“收藏名号”被洗脑,这是完全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