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自知之明最宝贵
第七十五课 易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夫唯无知,唯一不知道的,是以不我知,就是没有自知之明。我们学习《道德经》修道修德,最难知的是什么呢?就是自己不认识自己,没有自知之明。为什么人没有自知之明,不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呢?这是因为人有私心欲望,把自己看得很重,做事都是从主观自我和个人利益出发,自认为不错,自以为是,只看自己的优点,不看缺点,站在主观自我的立场上来看待自己,就好像掩耳盗铃,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也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当然就没有自知之明。即使做错了事,也要找客观原因来推卸主观责任,就像《道德经》在七十四课里讲的,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也就是找客观为主观辩,找客观原因为主观错误辩护。这样就不能客观认识自己,不认识自己的人道劣根性在何处,怎么可能修好本性呢?
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获得自知之明?一个人脸上有灰,自己是看不见的,必须照照镜子才能发现。《道德经》就是认识自己的最好的一面镜子,因为《道德经》讲的都是客观真理、客观事实,我们要养成经常对照《道德经》的客观标准来衡量自己所思所为的习惯,发现不符合《道德经》的,就要大胆承认,及时纠正,对缺点错误绝不遮掩,绝不自欺欺人,而且还要注意虚心听取那些逆耳的真话实话,从中获得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另外一个认识自己的途径,就是要善于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对照《道德经》反思自己,有时仅仅看了《道德经》,还不一定能认识到,但是这些问题一定会在行动中反应出来,这就是《道德经》第四十三课说的复过,复众人之所过,在实际行动中恢复大家人道劣根性的过失,各种私心欲望都会反应出来,这也是认识自己缺点的最佳契机,我就是通过复过认识自己的人道劣根性的。复过时,把自己的行为对照《道德经》反思一下,就会从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如果改了,纠正了缺点,人就进步了。
孙教授在讲解《道德经》时说:“有自知之明的人就是要谦虚一些,客观一些,不要主观。人家提了意见,你就好好琢磨一下,好好想一下,注意吸收别人的意见和智慧,这样才能使自己明白起来。”我们做到了《道德经》的这些要求,就会摆脱主观的立场,客观地认识自己,对自己从难知转为易知。当我们对自己开始有了自知之明,开始真正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时候,就会自觉地按照《道德经》的要求纠正自己的人道过失,自觉地谦虚谨慎,自觉地多做事少说话,就会知足常乐,道心稳定了,修道修德就会进入稳定发展的路程。
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