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孩子都不听你的?也许你搞错了方向。三个方法助你解决孩子问题
作者:刘芳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业10年,个案累积2000-4000小时
在和父母交流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儿子怎么都不好好做作业,我真的什么方法都用了,还是没有用;我女儿就是不愿意去幼儿园,不管我怎么好好跟她说,她就是不去;我儿子和我的关系一直都不好,不管我怎么努力,都没有用,他就是不理我……
父母们说完自己的困扰,就会问:怎么办呢?我真的什么方式都用过了。软的硬的,奖励的惩罚的,打骂的安抚的…
其实,我们可以认真想想:这些困扰的本质是什么呢?现在父母们需要的真的是方法吗?可他们不是什么方法都试过了吗?都没有用啊!
那,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图片来源 | 网络
1
父母的所有方法,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孩子根本没有选择。
看到父母的这些困扰以及他们所做的努力,我们有时候也会被绕进去。是啊,应该怎么办呢?
但我们再仔细去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孩子根本没有选择。好像父母在方法上做了很多不一样的尝试,但所有的方法,其实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孩子必须要好好写作业!孩子必须要去上幼儿园!孩子必须要和父母关系好好的!
这个目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孩子必须要听我的!孩子必须要达到我的期待!
而孩子自己本身,根本就没有选择。
所以,当你运用学习到的五花八门的育儿方法来对待孩子,但本质上只是在要求和控制孩子的时候,请不要低估孩子:他们有足够的感知和辨别能力。
如果父母就只是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是不会买账的:任凭父母抓耳挠腮想破脑袋使用了无数的技俩,我自如如不动,就是不去你要我去的地方。
图片来源 | 网络
王敬伟老师就分享过一个例子:一个被妈妈带来咨询的女孩,在好几次咨询之后,和老师建立了比较好的关系。她对老师说:每次妈妈出去学习完,就会带回来一套新的方法。但谁不知道呢?只是又多了一个控制我的方法罢了。后期我根本都不想和她交流了!
这也回应了很多父母的困扰。辛辛苦苦去学那么多育儿知识,刚开始用的时候好像还有点效果,但慢慢地,就失去作用了。后期再去学,连试用的机会都没有了。孩子根本就是拒绝沟通的。
这些现状的本质,就是孩子太清楚了:你学这个那个,无非是为了对付我,达到你们想要的目的。我当然是抗拒的!他们早就竖起了防线,父母根本进不来。
所以,当我们想尽各种办法去对待孩子,但却特别有挫败感的时候,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我真的在强迫孩子?是不是孩子自己完全没有选择?
图片来源 | 网络
2
父母希望孩子去的地方并非不好,但如果只能是这个地方,孩子没有了选择,就一定想反抗。
想象一个场景:今天周末,你提前买好了零食,找好了想看的影视剧,打算好好宅在家里,享受这个假期。但一早妈妈就跟你说:“你今天哪都不许去,好好呆在家里!”你会有什么感觉?
照理来说,妈妈的要求也是你本来就打算好的决定,应该皆大欢喜才对。但,你绝对不会感到高兴。相反,你呆在家里看剧的时候,可能时不时都会有一种愤怒冒出来:我为什么要呆在家里?!我要出去!
可以看出这里面的不同吗?我选择呆在家里,是我自己的主动选择,我其实还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选择。但妈妈要求我呆在家里,我就只能被安排,被强迫,我没有了选择。
虽然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的内心完全不一样了。
作用力产生反作用力。当妈妈的作用力作用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一定会产生反作用力。反抗就开始了。也许今天我选择呆在家里了,但我内心一定是不愿意的,我很有可能在其他事情上想办法反抗妈妈。
当我们只给孩子一种选择,本质上就是在压迫孩子,那么,孩子也一定用他的方式反抗我们。甚至,有时候那个选择明明也是他自己想要的,但为了反抗这种压迫,孩子也执意不要那个选择。
有太多被父母规划好人生的孩子,当他们终于有力量,可以摆脱父母的时候,他们会完全抛弃当初父母给的唯一选择,去做出各种各样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这种反弹,其实是积蓄已久的蓬勃力量,早在父母压迫他们的生命最早期,就已经预设好了。
图片来源 | 网络
3
父母不给孩子选择,觉得自己的选择才是最好的,其实是在破坏孩子的内在动力。
孩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节奏。比如他在学习的时候,会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能多长时间了,会让自己放松一下。或者看点课外书,或者玩点游戏,或者户外活动一番。
孩子对自己学习、生活是有一套自己的内部规划的,就算不在读书,他也是在这个规划上,玩一会儿,可能他自己就会重新开始学习。只是我们并不了解孩子的过程。
如果父母冒然闯进他们的世界,在他不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求他停止玩耍、休息,马上要投入学习,那么,父母就会破坏他的节奏,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和障碍。
孩子因为这个破坏,就要花一些精力去应对,反而,浪费了更多的精力,引发更多的问题。
再比如,孩子有一些情绪,需要去释放。但父母只希望快速解决问题,而不希望孩子去经历这些情绪,那么,父母的强迫又会打乱这个情绪流动的节奏,造成更多的阻滞和抗拒。
图片来源 | 网络
在萧望野老师的书籍《灵性教育》里,就有说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在外面的大石头上跳来跳去,有时候摔倒,有时候摇晃。他不断在找平衡。最后,他找到了自己的平衡,可以走很久都不会摔倒。这本来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行为,孩子在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在探索,在尝试。
这时,如果妈妈冲上去说:“你做的很好!你真的很厉害!”这样的评价就完全打破了这个自然的过程。整个事情的性质就完全变了。孩子可能会从身心的层面跳到头脑层面:哦,这样做是好的,妈妈会夸奖我。于是,以后,做很多事情的评判标准,变成了“我这样是否厉害?妈妈是否会夸奖我?”
如此,就会完全破坏了孩子的内在动力。
因此,不替孩子做选择,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和探索,可以尽量保护孩子的内在动力。
图片来源 | 网络
说到这里,很多父母还是会问,那如果孩子真的出现了一些困扰,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比如,孩子就是不愿意去学校,孩子就是讨厌老师,孩子就是不好好做作业。
4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真的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父母应该如何支持和引导孩子?
1、先放下解决问题的思维,只是去好奇孩子的状况。
大多数的父母,在看到孩子遇到困扰或者心情不适的时候,就会很希望赶快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说不想上学,那就不断告诉孩子上学有多重要,不上学后果有多严重。简言之,就是你必须去上学。在父母看来,孩子出现一些认知上的偏差,那就要赶快去纠正这些偏差,一定要保证认知在正确的轨道上。
当然,这样的劝说,效果几乎是没有的,甚至会让孩子更加抗拒,最后连跟父母沟通都不愿意了。
所以,父母们,当你们看到孩子出现困扰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先不要急着解决问题,就只是好奇地问问孩子,发生什么了,让他有这样的困扰,或者做出这样的行为。
好奇,是一种没有评判的状态。你只是很想知道故事是怎么发展的,并没有一个预设和要求。
图片来源 | 网络
在王敬伟老师的导师班训练中,我们就有做很多这部分的练习。
-你刚才说到,你的失眠大概有两个月了。那我很想知道一下,两个月前,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刚才你讲了大概30分钟你和妈妈的关系,我很想知道,你的爸爸呢?好像都没有听到关于他的部分。
......
王老师说,就好像在听一个故事,你听到了这个故事丢失的部分,你很想把他补齐。
-你说你不想去上学了,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的想法呢?
-那个时候有发生什么事情吗?
-当你被同学这样对待的时候,你肯定很难过吧?你有让自己好好难过吗?
-哦,你说你不知道怎么样让自己好好难过,那你可能是一直憋着,这样很辛苦吧?
有看到吗?就是这样,好像只是好奇发生了什么,去不断和孩子沟通。没有评判的好奇,会让人特别有倾诉的欲望。这也是为什么在咨询室,来访者可以放下防卫,好好跟咨询师倾诉的原因。
当孩子愿意跟你倾诉原因的时候,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了。因为当知道为何的时候,如何就不是问题。
图片来源 | 网络
有一个学过心理学的妈妈就跟我说,下雨了,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不愿意带伞去。不带伞也不行啊,会被淋湿。眼看着又要迟到又要淋湿,妈妈没有责怪孩子或者催促孩子,就是很好奇孩子为什么不带伞。
后来她想了想,就问孩子,是不是因为怕把伞带到学校,老师会骂?(孩子刚上一年级,也第一次碰到下雨,以为不能额外带除了书本以外的东西)孩子点了点头。
后来妈妈做了一些引导,孩子也带伞了,回来时还跟妈妈分享了把伞带到学校时的情景。整件事情就很顺畅地过去了。
所以,请对孩子保持好奇心,当我们真的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时,事情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了。和孩子好好沟通的过程,比迅速去帮孩子解决问题这个结果,重要多了。
2、过程中接住孩子的情绪,让情绪好好流动,而非扑灭情绪。
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情绪问题。当孩子陷入某一种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做的,绝非让孩子离开情绪,而是好好去接住孩子的情绪。
很多父母总是想跟孩子讲道理,因为父母们真的会认为这样子才是对的。但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其实我们怎么讲道理都是没有用的。因为情绪没有流动完,孩子就没有办法好好平静下来,也就没有空间听进去那些道理。
比如,孩子对新换的老师有很多不满的情绪,妈妈可以先好奇孩子为什么不满,孩子在不断倾诉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情绪浮现。比如愤怒,比如委屈,比如难过。
记住,我们先只是去接住孩子的这些情绪,让她好好愤怒,好好委屈,好好不满。还是和第一点一样,不要急于去解决问题。很多时候,情绪流动完了,问题也就解决一大半了。
图片来源 | 网络
比如,我儿子核桃两岁三个月,总是沉迷小猪佩琪不可自拔。有时候到了约定的时间,他还是不愿意停下来,我就会把iPad关了,不再让他看。
他在兴头上,会觉得很痛苦,很生气。大哭,大闹。这时候阻止他看iPad,如果我跟他说:“不让你看是为了你好。怕你的眼睛看坏了!”他会听吗?肯定不会听的。但我们真的会认为,我们坚持的是对的。
所以在核桃有情绪的时候,我就只是去陪着他,他会边哭边扑向我,我抱着他,让他好好哭。只是去共情他:妈妈知道你很想看小猪佩琪,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很难过。是这样吗?
他会一边哭一边点头。我只是去接住他的情绪,并没有想着去解决这个看动画片的问题。
他充分地释放了以后,也就过去了。可以跟我一起玩其他的游戏了。
我之前的一个个案,一个10岁的男孩,妈妈说到孩子也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妈妈阻止以后,孩子非常痛苦。后来妈妈学会了只是去接住孩子的情绪。
那一个晚上,孩子各种情绪。妈妈就只是陪着他,最后抱着他睡了一个晚上。那一次以后,孩子就不再那么迷恋游戏了。几乎都不怎么玩了。好像在妈妈这里得到了释放和安放,孩子也不那么一定要寄托于游戏了 。
这是第二点要提醒父母的地方:尽量接住孩子的情绪,不用急着扑灭,不用急着解决问题。情绪流动完了,事情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3、孩子平静的时候,再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做。
走过了上面的两个阶段,孩子诉说好了,情绪流动完了的时候,他才能真正地平静了下来。这时候父母就可以开始和孩子一起讨论应该怎么做了。
在PET父母效能系统训练里,有这样一个关于解决问题的准则,如下图所示:
▲ 情绪与沟通。双方在不同的情绪状态,适合做的事情也不一样。
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在两方都没有情绪的时候,才是解决问题的时候。这时候,平静会让我们的内在多出很多空间,去想到更多的可能性,也愿意去尝试更多的方法。
这里还是要继续提醒一点,在和孩子一起讨论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选择的空间,让他可以自己做决定。
比如,放学回家,什么时候开始做作业,做多久,做完了可以做什么。这些部分,如果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习惯不是很好,影响了睡眠和效率,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怎么做会更好。
制定出孩子自己愿意去执行,也比较有效果的方案后,就和孩子一起跟踪执行的情况。如果执行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就直接和孩子谈为什么不好执行,应该怎么去改进。
这些过程就只是很平静地在寻找解决的方案,而少了各种剑拔弩张爱恨情仇的情绪。如此,解决起问题来,也会比较有效率。
大的孩子可以自己做选择,那很小的孩子呢,他们可能不懂怎么制定规则,那怎么做选择呢?
小的孩子也可以做选择,就从最简单的开始。比如穿什么衣服,吃多少饭,要不要喝水,要不要上厕所,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决定。
当他开始有空间做选择,他就会尊重自己的身体感受。饿了就吃,饱了就不吃。而非吃或者不吃,吃多少,都由妈妈说了算。没有选择的生活,孩子也就不用去体会自己的感受了。
当孩子在这样可以自己选择的环境中长大,他也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人生节奏,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和生活。
图片来源 | 网络
4
End:把选择权还给孩子,把人生还给孩子
全文内容很长,但对父母的提醒只有一个:那就是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可以选择的,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是有空间的,并不是被挤压的,被束缚的。
由此,他们也更敢于去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刘芳芳
我们是抉择者
向上滑动阅览
◇ 擅长领域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身心失调,抑郁、焦虑倾向等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困扰,个人成长等。
◇ 受训背景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怀众心理内容总监;
> 王敬伟深度疗愈课程福建省组织者。于09年开始组织王敬伟老师课程并跟随学习与成长至今,于2013年开始参加王敬伟宽恕疗愈导师班并接受深度训练和疗愈至今。
> 系统受训于辛思洁人际反馈模式的团体带领者训练课程,对关系、沟通有一个全新视角的认识和训练。
> 跟随李淑充老师学习身心整合系列课程。
> 15年专注心理学的钻研与探索,致力于实践“如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以及“如何拥有更有品质的关系”。目前主要通过写作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普及和实践心理学。
> 受训时数:2500小时
> 个人体验:约500小时
> 督导:700小时
◇ 成长感言
随着年岁渐长,随着自己成为一个妈妈,关于一个人“怎样才可以活得好”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真的会遇到太多的问题,面临太多的关卡。怎么走过去?怎么才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真的一步一步在往前走,也真的一点一滴在解决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真的很困难,一度在想是不是跨越不了了。但一次又一次,在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愿心下,真的跨越了过去,竟柳暗花明,走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我理解你在这个路程中的艰辛,以及你在这个阶段要去面对和承担的一切;我也因为自己的经历,有更多的信心:我能走过去,你也一样!
这一程,我们一起走。
◇ 对咨询的看法
每次我作为来访者去接受咨询,我就成为一个纯粹的求助者。那意味着,我不再逼迫自己,不再想办法拯救自己,不再焦虑该怎么办。因为,我把这些部分都交给了眼前的咨询师,而我要做的,就只是信任她而已。
那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和滋养。关乎自己的各种难题,也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安放。如果说爱自己,我觉得这是真正爱自己的方式。因为,有一个人,会如此关注我,并且投注了他/她很宝贵的时间在我的问题上。除了解决问题,仅仅这份关注,就特别有疗愈力。
因此,我也邀请你,在人生的某一些阶段,将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问题,来这里安放。你值得被认真对待。我也因为被认真对待过,所以,知道如何认真对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