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怪人”林蒲田
“科学怪人”林蒲田
林承海
地处湘桂边界的山城新宁县,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这里,曾孕育过江忠源、刘坤一、刘长佑等近代著名历史人物,林蒲田则是从夫夷江畔走出的当代著名科普作家、土壤学家、农史学家和省级劳模。
上世纪八十年代,便从报上知道了林蒲田的大名。正式与他相识,是2000年5 月下旬的一个大雨之夜,当时他应邀在新宁县骨伤专科医院给职工们上学术课。初见年近古稀的林蒲田,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黑黝黝的脸,光光的头,十分朴实的衣着,丝毫找不出半点“名人”的影子,只像个活脱脱的农民;但透过那副高度的近视眼镜,不难看到一双充满智慧的科学家的眼睛……
去年7月下旬,得知他在儿子林海的陪同下回新宁县省亲,我们有了第二次见面。时光流逝了近20年,他光头依旧,穿一件有点发黄的白短袖,背一个用了几十年的劣质黑色提包,架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但身躯逐渐佝偻,走路明显不如以前。在小百花宾馆,我邀请环保达人蒋科、林老世侄王友好作陪,简单招待了林老一家四人。君子之交淡如水,没有美酒,只有淡茶,在小包厢昏黄的灯下,我们再度进行倾心的交谈,更多更深地走进了“科学怪人”的故事之中。
左为中国好人、环保达人蒋科,右为林蒲田先生
剃“光头”
1934年,林蒲田出生在新宁县城金石镇长码头一个殷实之家,与世界“乒坛皇后”邓亚萍故居仅一江之隔。1952年,他从新宁县中毕业考入邵阳二中,三年后考进华南农大,1959 年毕业后分配在原邵阳地区农校教书。不知是因为父亲林鹿鸣(徐悲鸿的学生、著名艺术家)的自杀,还是因为自己在读大学时就成了“准右派”害怕被人揪“辫子”的缘故,他成了几十年来剃光头的“怪人”。为此,他曾作诗记之:“平生一贯剃光头,非史非儒无所求;横遭无奈莫须有,没有辫子也被揪。”
在大学毕业后的头两年里,林蒲田“躲进小楼成一统”,除了教书,他把自己禁锢起来,不轻易出门,不与人交往,以致年近而立还是“光棍一条”。1961年,他回新宁老家探亲,热心的朋友们准备给他介绍对象,问他有何标准,他回答:“对方长相我不管,只要她身体好、爱劳动,能与我共患难就行。”于是,朋友们给他介绍了河对岸扶夷村的刘念桂,并在三天内结了婚。回想往事,林老感慨万千地说:“我那样的处境,她愿意嫁给我,实在令人感动。先结婚后恋爱,如今我们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彼此同甘共苦,我感觉她是一个很好的妻子!”
那次在县招待所的客房里,我仔细瞧他浅浅的头发,似有长短不一之感。林老也许发觉我对他的光头感兴趣,便憨然一笑:“说来你们可能不相信,我剃光头从来没有去过理发店,都是自己动手。第一遍自己用推剪理,然后要妻子修整。”我问他是不是为了省钱。他笑答:“去理发店理发要半个小时,有时还要等,来回至少要一个多小时。我自己动手,即省时又省钱,真是两全其美呵。”连理发都怕浪费时间,林老实在是惜时如金。是啊,没有争分夺秒的精神,在短短20年来,他怎能有5部科学专著、2300多篇科普文章面世呢?
从左到右:蒋科,林老,作者林承海
育“香稻”
香稻,以它清香可口、沁人肺腑的特色成为水稻中的佼佼者,历代诗人都有吟咏香稻的佳句,《红楼梦》中更有“稻香村”的雅境。在古代,香稻因数量极少,历代官府把它作为贡品,封建皇帝传旨“庶民不得尝”。
为了使香稻有朝一日成为大众化的食物,让人们在吃饱之后吃好,林蒲田决心要培育一种不受土壤、气候条件限制,既是早稻又可作晚稻栽培的水稻新品种——香稻。从1974 年起,林蒲田种了几分试验田,教学之外,他天天去观察,还动员全家人帮助育苗、除草和收割。每试验一次,需要几个月才见结果,可几次试验都失败了。“老天爷无情啊,越是美好的东西越不愿赐给人们!”他不禁向苍天发出怨言。失败并不可怕,令人寒心的是外界的流言蜚语。由于那时中国人还吃不饱肚子,于是有人说他培育香稻是“出风头”“做怪事”,是“向往资本主义腐朽生活”。“逆境是检验人的试金石”,为了不使自己的科研半途而废,林蒲田执意继续前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他在兢兢业业地教学之余,夜以继日地在浩如烟海的农史书中找答案,在成千上万的古诗词中寻找香稻的踪影。通过博览群书,他终于弄清了香米的香气是“哥马林”有机植物的赐予,草本植物含这种物质,水稻中出现变异是经过人们长期选育得来的。
香稻
1980年,他千里迢迢去了北京,得到了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的指导,并拿回“长元18号”香稻试种。谁知株茎高达1.2 米以上,成熟期倒伏,成长期也太长。失败似乎注定了,但林蒲田从3000多株稻子中,偶然观察到一株变异种,成熟早,株高不过1米。他精心保护起来扩种,连续4年、繁衍10代,终于育出了不择土壤和水流,适合南方早晚两季栽培、单产亩产达300公斤的“涟香”l号香稻。为推广这种香稻,林蒲田于1995年撰写了《香稻》一书。此稿先在美国发表,后由中国展览出版社出版。当年,一位娄底旅美华侨在美国看了关于林蒲田的报道后,连忙致信给他,称赞他“为祖国争了光,为娄底扬了名”。“涟香1号”随后迅速在湖南、广东、安徽等10多个省市安家落户。
林蒲田先生跟作者儿子在交谈
种“怪菜”
林蒲田孜孜不倦地从事科研和科普创作,除了《香稻》 一书,他还撰写出版了《甜叶菊栽培技术》《中国古代土壤分类和土地利用》等六部科学专著,后者填补了我国古代土壤分类研究的空白,被有关专家誉为“我国古代土壤科学成就的代表作”。林蒲田出名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10多家新闻媒体对他和他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报道。然而,他并未被名所累,好几次谢绝了有关方面劝他做“大官”、选他当“副市长”的美意,坚持以教书和科研为己任。
1994年12月退休后,他在学校挖了几亩地,开始研究和种植特种蔬菜(保健菜),种了许多别人从没有见到过的“怪菜”。政府不推广,他就自产自销。退休后好几家地、市农业单位想用高薪和优厚待遇聘请他去当农科所所长,他都以“不是当官的料”为由婉言谢绝了。然而,当娄底高溪村现代农业开发中心以圈给他5亩地作实验园地为条件,聘请他去当农业开发研究员时,他欣然前往了。从此,他在高溪村当上了亲自浇水施肥、抡锄种菜的“新农民”。
林蒲田教授到中阳村指导特色蔬菜种植
农学家当菜农,种出来的菜就是不一样,短短几年里,他采取以自己的书画赠人、请朋友帮忙或者邮寄购买等办法,千方百计从国外弄回许多稀奇古怪的蔬菜新品种,开发研制出奇异蔬菜60多种。他培育出来的菜看如花,闻如茶,味如甘怡,除食用外,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高溪蔬菜大棚里,触目尽是五彩缤纷的世界。有玫瑰花一样的羽叶甘蓝,长芹菜叶的萝卜,小个子白菜,樱桃西红柿,一斤左右的小冬瓜;两个小南瓜在地上,一个洁白如瓷,翻着花边状如飞碟,一个却有四条腿;切开一个萝卜来,里面竟有五彩画。人们思维中已成定式的“蔬菜”, 在林蒲田的菜园里,如掉进了彩色的哈哈境。1998 年,他种的“怪菜”被湖南卫视“乡村发现”的主持人李兵发现了,有人从长沙开了几辆大卡车到娄底来运“怪菜”。那些人非要他种的“上戴金黄色圆帽子,下有四条白色小凳子”的“奇怪菜”不可。见林蒲田不肯,那些人说:“您老开个价,多少钱都行!”林老开玩笑说:“一百块钱一个。”那些人竟纷纷掏钱要买。最后,林蒲田没收他们一分钱,每人送了两个,因为他没有多少瓜可卖。
林蒲田教授到中阳村指导特色蔬菜种植
羽衣苦蓝、芹菜萝卜、黄秋葵、龙须菜、飞碟瓜和搅瓜等60多种“怪菜”,经过娄底高溪农业开发区的推广,随后逐步批量上市。种了几十年的怪菜,全国很多报刊、电视都慕名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2005年,《湖南农业》杂志为他特辟了一个叫“蒲田园地”的专栏,由他每期介绍一种特种蔬菜的特性和栽培方法,历时七年,共介绍了80多种“怪菜”的栽培。如今,林老的特种保健蔬菜已达100余种,为了尽可能地满足许多外地“菜迷”的需要,林老多年来免费赠种,仅邮寄费就花了3000多元。他致力科普创作,先后发表文章3200余篇,2007年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2009年获评全国科普创作荣誉奖,2010年荣获湖南省科普创作荣誉奖和“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家”称号。
前些年,他积极协助娄底市中小学开展农业科技小科研活动,并在娄底市职业技术学院免费讲授特种蔬菜栽培技术课,还在学生中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与做人”的国学课,为保存、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捧献余热,2012年获评娄底市“我身边的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
林蒲田先生的书画作品
怪“品性”
“少年学习记得深,好比石上刻道痕”。六岁时就能全文背诵《增广贤文》的林蒲田,除了会种“怪菜”,还爱好刻印、书画,写得一手“怪字”,能画一些“怪画”,作几首“怪诗”,诗文画紧密融合。也许是受父亲林鹿鸣的影响,林蒲田的字、画、诗均有一定的造诣。作为农学家和科普作家,林老酷爱读书和藏书,每当手头有钱,他便上了书店、书摊。几十年下来,他家中的藏书已近4万册。
听说他的书房叫“四不五味斋”。我问林老这是何意,他如数家珍般地告诉我:“‘四不’是名利不计较,遭谤不畏缩,读书不为官,藏书不怕多;五味即咸、酸、苦、辣、甜。”
林蒲田先生的书画作品
林老以自己的“怪异”之举,真正做到了“四不”之言。特别是“读书不为官”, 说来容易做到难。君不见,如今多少官迷心窍、利令智昏之人,削尖脑袋往官场上钻,争权夺利,尔虞我诈,闹得乌烟瘴气,最终误国害民。看看我们的林老,当了半年校长,便主动请求辞职;学校又给他一个“名誉校长”头衔,一年后了他也抛了。“副市长”的桂冠,对他也没有丝毫的诱惑力。在别人看来他是一个“傻子”,但,他“傻”得真诚,“傻”得朴实,他的心境有如家乡的夫夷江一样澄澈。
林老淡泊于名利,对子女的教育却极为严格,从小就对他们灌输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他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明礼守法,廉洁奉公,自食其力,诚实守信。”在他的言传身教下,4个子女、4个孙辈个个事业有成、学业优异,且孝敬长辈!林老七十岁、八十岁生日时,分别编印了《四代同堂满七十》《四代同堂满八十》两种小册子,对他人生前七十年和后十年进行了人生总结和反思。
林蒲田先生的藏书
“人到无求品自高,大棚种菜亦逍遥;闲看浮云绕山转,细察佳蔬防虫咬。”(《种菜乐》)“八十风霜走红尘,豪门虽富不如贫;夜读古书归旧隐,闲种佳疏四时春!”(《八十自嘲》)反复玩味林老赠送的诗,我对“科学怪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注:一稿写于2000年5月26日,2000年6月曾配图刊发于《湖南日报》二版头条;二稿写于2019年4月21日)
林蒲田先生的书画作品
林蒲田先生孙女的习作
作者简介:林承海,笔名林海,生于1963年,现供职于湖南省新宁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20多年,先后在中央、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文艺稿件1300多篇(首)、共计100万字;曾担任邵阳市杂文学会理事、新宁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